首页 > 旅游 > 正文

余庆桥(武夷山余庆桥桥有多少人走过)

余庆桥(武夷山余庆桥桥有多少人走过)插图

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郊的余庆桥,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中国古代桥梁建筑艺术是世界桥梁史上的一个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位于福建武夷山脉的余庆大桥就是其中之一。

余庆大桥

在武夷山市南郊重阳河畔的沙古岛上,有一座造型优美、结构精巧的廊桥,这就是武夷山市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文物单位余庆桥。当地人习惯称之为“花桥”,是古崇安(今武夷山市)闽赣古道的枢纽,也是中蒙俄万里茶道起点五福镇、梅村等地人民进行商贸往来的必经之路。

据《崇安县志新志》记载,廊桥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是崇安县士绅朱景熙为其母祝寿所赠。“崇安南郊阻大河,行者得病,敬母命。黄金三万,建成余庆、吹鱼二桥,雄伟者为闽北之冠”。余庆和吹鱼二桥是姐妹桥的组合,曾经是闽赣古道上的交通枢纽。它不仅是造福一方的民生工程,也是人民心中的慈善丰碑。抗日战争时期,吹鱼桥毁于大火,其桥墩也在文革中被拆除。余庆大桥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沧桑,尤为珍贵。

榫卯结构的木构桥拱具有榫卯结构的木桥拱

余庆大桥是一座两墩、三孔、悬臂、斜撑、木石结构、彩虹梁拱式厝桥,净长近80米,宽近7米,拱高近9米。它宏伟、古朴、庄严,极具工程科学美和建筑艺术美。中国桥梁泰斗茅以升曾评价说:“这座桥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在于它的叠梁拱,这是北宋发明的一种建筑形式。但这种方法技术要求严格,成本高,所以这座三拱桥价值极高,有‘古生物化石’的意义。这是一个古老概念的现代遗迹,非常珍贵。虽然只有百年历史,却是千年文明。”

当年余庆桥、垂裕桥同时建造。如此浩大的工程,所耗上等木材与石料均以万立方米计。如果说所用大量上好杉木,作为林区的武夷山尚能自给,那么桥台及桥墩所用的巨量花岗岩石材来源于何处,如何运输,同样令人称奇。两座桥的桥台与桥墩均由青褐色花岗岩精工雕砌,其中大的条石每块重逾3吨。而据调查,武夷山城区方圆十里并无这类石材矿源;这些石料至少要到崇溪上游20公里远的西溪采运。当年的崇溪上游,陆路为不能行车舆的鸟道,水路为滩浅石攻舟的小溪,如此大块而巨量的石材怎样搬运,至今仍是当地百姓街谈巷议的谜团。至于其利用木结构斜撑悬臂分解传递受力原理制成虹形拱梁,用石板卵石作为桥面压镇以抗风抗震,用亭式长廊黛瓦披覆以防雨防腐等设计,也有极高的工艺技术和科研价值,在世界桥梁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备受专家称赞。余庆桥和吹鱼桥是同时修建的。如此巨大的工程消耗了10,000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和石材。如果大量使用优良的杉木,武夷山作为林区还能自给自足,那么桥台、桥墩所用的巨量花岗岩石材,运到哪里,如何运输,同样令人惊叹。两座桥的桥台和桥墩都是用蓝褐色的花岗岩精雕细刻而成,其中每块大石头的重量都超过3吨。据调查,武夷山市方圆十里没有这样的石源。这些石头应该是从冲溪上游至少20公里以外的西溪收集运输的。当年的冲溪河上游,路是不会开车的鸟道,水路是浅石攻船的溪流。如何搬运如此巨大的石头在当地人中仍然是一个谜。至于它的设计,利用木结构悬臂的分解和应力转移原理,制成彩虹状拱梁,用石板卵石作为道碴的桥面,以抗风抗震,用盖有瓦片的亭式走廊防雨防腐,也具有极高的技术和科研价值,在世界桥梁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受到专家们的高度赞扬。

门楼拱过大门

论建筑艺术美,余庆大桥是江南风雨廊桥的经典。当时的朱景熙大概是把整个崇安南郊都当成了花园,余庆桥和吹雨桥就建在那些雅致的亭台楼阁里。两座廊桥,像龙和饺子,在南郊的河上追逐嬉戏,为崇安古城增添了灵动和吉祥。余庆大桥是长廊、中亭、门楼、彩虹拱门、缓坡桥台和船形桥墩的完美结合。“加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很好地体现了传统的和谐对称的审美意识。余庆大桥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但其东台匝道突然转向正东,呈黑龙摆尾之状。这是这座桥的独特设计。在保持传统建筑对称美的同时,也打破了绝对对称的刻板印象。这个创意不亚于《画龙点睛》里的点睛之笔,让桥段一下子生动起来。

桥墩上的鸟首码头上的鸟头

余庆的桥虽然巨大,但仍然非常注重艺术细节,其中不乏精品。只有桥墩上的巨大鸟头极具文化匠心和艺术感染力。它以它的雉喙和凤眼高高地立在桥墩上,船形的桥墩自然成了鸟的身体。据说这是一种叫风筝的水鸟,朱有联句“风筝飞向月洞,鱼儿跃入水中”。将每个桥墩雕刻成鸟的形象,既表达了“风筝飞向月洞”的崇高情怀,也表达了希望骑在水鸟背上的桥能“水涨船高”,不怕洪水。

2006年,余庆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不幸的是,2011年5月28日,余庆大桥失火,导致桥面木质结构部分坍塌,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幸运的是,桥墩和其他基础部分没有受到重创。为重现余庆大桥的辉煌,方便重阳溪两岸居民的生产生活,在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余庆大桥修复工程于2014年7月20日正式开工,按照“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对桥体进行修复。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有着130多年历史的余庆大桥被修复并重新开放。它依然横跨重阳溪,向来来往往的人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作者:熊申端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