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桥(三桥日本电视剧)
图为横跨龚毅藏布河上的三座“连欣桥”。尹芮芮
中新网拉萨7月30日电(尹玉瑞贡嘎来松)在川藏线著名的通麦天险段上,三座历史日期不同的跨江大桥横跨龚毅藏布河,无声地记录着川藏线的变迁历史…
图为开工后的第二座通麦大桥。尹芮芮
“十几年前,通麦大桥是川藏线的咽喉。为了防止它被损坏,我们这里有一个排,会一直驻扎在桥上,限制通行,限速。当时桥是铁锁桥,汽车在上面晃来晃去。有时候,木板会掉进龚毅藏布河里。那时候河水很快,尤其是雨季,洪水泛滥,透水性很强。晚上,我们总是实施交通管制,防止那些车上桥。后来通麦大桥改建,我们从守桥改为日常维护,中队也取消了守桥的设置。”守了16年三桥的老兵任俊杰给新同志讲道。
通麦大桥是川藏公路南线著名的通麦自然险段上的“咽喉工程”。它横跨龚毅藏布河,在那里帕隆藏布河汇合,向南转向东方,在一个大弯处流入雅鲁藏布江。“你过了川藏线天险,才知道川藏线难。”“你以为你有能力走川藏线,其实上天饶了你一马。”……每次提到川藏线,总是很尴尬。麦劳桥是用木板铺成的吊桥,类似于只能单人通过的滑索桥。第二桥是解放军第十八军1950年行军时修建的木桥。2000年4月9日,龚毅山体滑坡导致龚毅湖决堤决口,桥梁和部分道路被冲走。川藏线交通完全中断,墨脱、波密、林芝三县90多个乡镇成为孤岛。为尽快恢复国道畅通,在二桥原址上修建了一座设计荷载20吨、单向通行的钢板木板临时吊桥。2015年底,第三座通麦大桥建成,为独塔单跨钢桁架悬索桥,限载400吨。2016年4月,以“五隧两桥”为主的川藏公路通麦段整治改造工程竣工。通脉天险段平均通行时间从过去的2小时到现在的仅20分钟。
通麦具有特殊的地理地质特征,是“亚洲第二大泥石流群”,发生频繁。14公里长的通路让这个地方有了通脉陵园的称号。2000年至2015年,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官兵肩负着守卫大桥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无论风吹日晒雨淋,他们24小时守候,检查维护桥梁,维护交通秩序,安抚驾乘人员,做好解释工作,几乎成了守桥官兵的全部工作。
图为武警官兵检修通麦桥。尹芮芮
“那时候的桥是简易钢架桥,巡桥的时候要极其认真,是个精细活。吊杆、锚索、销钉、面板等的细节。每次都得一个一个地检查,检查一次要花两个多小时。很多时候,工作是很危险的,尤其是因为桥面的木板使用时间长,桥面光滑。如果人们踩错了,就会滑倒。如果他们稍有不慎,就会卡在钢架里,甚至可能直接掉进河里,非常令人震惊,”守桥15年的支队老兵王说。“尤其是每年5月至10月的旅游旺季,车流量大,桥梁承载能力有限。14公里便道遇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了防止过往司乘人员急躁、发脾气等负面情绪,中队官兵一边抢通,一边做好群众解释工作,还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那时候,我们是他们既‘讨厌’又‘崇拜’的角色。”
图为武警在桥上巡逻。尹芮芮
时光流逝,历史变迁。22年来,这支分队的官兵扎根高原,守护着这片“天堑”,守护着这座大桥。无论夏天下雨还是炎热,他们从不退缩,每天坚守岗位。守桥16年的老兵任红波感慨地说:“从我们成为‘守桥人’的那一天起,桥就走进了我们的心里,成了我们亲密的‘战友’。无论是老二桥,还是现在的通麦桥,我们对每一位守护过它的官兵都怀有深厚的感情,我们在这里洒下了青春的汗水。”如今,通麦三桥建成后,支队官兵取消了警戒点的设置,从警戒转为日常维护,定期使用桥梁检测车和道路清扫车检查桥面、桥梁栏杆等安全防护设施和排水设施的安全运行情况,确保了这项“咽喉工程”的绝对安全。
图为武警官兵维护通麦大桥。尹芮芮
三座呈阶梯状横跨在龚毅藏布河上的桥梁现在已经成为川藏线上的一道风景。“通脉天险”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一个网络红点,一个游客打卡的地方。但不变的是守卫在这里的武警官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用自己无悔的青春,把忠诚和使命写在这座桥上,刻在川藏线的坦途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