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施甸县清平洞景区(施甸县旅游)

施甸县清平洞景区(施甸县旅游)

保山哪里好玩

1.热海景区5A景区

地址:保山市腾冲市清水乡刘家寨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2.和顺旅游景区4A景区

地址:保山市腾冲市和顺镇水碓社区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3.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全景

地址:保山市腾冲市马站乡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与围棋有关的名胜古迹

琴棋台位于北岳恒山北岳庙附近。山崖耸峙,石刻灿然。石块上刻有棋盘一个,据说是神仙鼓琴弈战之所,景色奇佳。

棋盘石位于山东崂山,传说此处是北斗和南极下棋之处。从侧面看,棋盘石像一只猛兽的巨吻。它张开大嘴,上颚前伸,三面空绝,只一头连着山体,孤悬出十几米;下颚的小山,则好像这头猛兽的尖牙。走上棋盘石,俯底下深渊,令人惊心动魄。

棋盘山位于桂林七星岩中层第四洞天内,琼楼玉宇,金碧辉煌,奇花异草,令人心醉。仿佛是一幅云水接天,雾海茫茫的沧海图。

胜棋楼位于南京市莫愁湖边,传说为明太祖朱元璋与大将徐达下棋之处。朱元璋以此楼为赌注与徐达对局,结果徐达获胜而得此楼,并得明太祖赐名———胜棋楼。

围棋石盘位于云南施甸县清平洞内,为明万历永昌参将邓子龙所遗留。据载,邓子龙闲余时常与部属、亲友在此下棋娱乐。

棋盘洞位于江苏宜兴张公洞内。由无数小洞组成,且洞洞相通,洞洞景色不同,进了这些连环洞便令人惊奇不止。人置身其中,狭窄弯曲,洞中套洞加入迷宫之中,故名“棋盘洞”。

邓姓的起源

(一) 来源有三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二)邓姓小故事

1.邓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祖籍广东番禺县,生于1849年,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三。其父邓焕芬是个商人,家境富裕,经常带领子女往来于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为邓世昌创造了一个接受近代教育的良好条件。

1867年,林则徐的女婿、前江西巡抚沈葆桢出任总理船政大臣,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以培养中国自己的造船和海军人才。学堂先从福建当地招收了刘步蟾等数名学生入学,后为提高学生质量,又从广东招收了10名通晓英语、算学等知识的聪慧孩子入学。邓世昌以优异的成绩成为这10名学生之一。当时,福州船政学堂分为培养制造人才的前学堂和培养驾驶人才的后学堂,邓世昌进入后学堂学习驾驶。1874年,深葆桢委派邓世昌担任“琛航”号运输大副,并奖以五品军功。1875年,他升为“海东云”炮舰管带。

1875年,光绪皇帝任命沈葆桢和李鸿章为南、北洋大臣,加紧舰队的组建。由于资金紧张,沈葆桢顾全大局,将拨归南洋的经费全部用于北洋海军的建设,北洋海军就此起步。北洋海军建立之初,李鸿章经过认真考察,发现邓世昌虚心好学,精通驾驶技术,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将其调入北洋,委以“飞霆”号炮舰管带之职。1879年7月,邓世昌前往天津走马上任。李鸿章对他特别器重,刚上任,就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11月9日,李鸿章从英国订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艘炮舰建成来华,留归北洋,邓世昌奉命接收并暂行兼管。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兼管人一方面要懂得舰船的技术性能,另一方面还要会和洋人打交道,而邓世昌完成得十分出色,顺利地将四舰编入北洋海军。李鸿章高兴之余任命他为“镇南”舰管带,不久又任命他为“扬威”舰管带。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邓世昌被授予北洋海军中军中营副将军衔,管带“致远”巡洋舰。

1894年5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应朝鲜 *** 请求,中国出兵协助镇压。 *** 也趁机派重兵入朝,并在局势稳定后拒绝撤兵。7月, *** 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不宣而战,突袭中国入朝增援军舰,挑起丰岛海战,致使中国“广乙”巡洋舰搁浅,“操江”炮舰被俘,“高升”运兵船被击沉,八百余名陆军官兵遇难。

消息传来,北洋海军官兵义愤填膺。邓世昌更是愤怒至极,他立刻请求进兵,发誓要与 *** 舰队决一死战。随后,率舰队出海搜寻 *** 舰队,并告诫全舰官兵:“如果遭遇不测,誓与日舰同沉!”8月1日,中国对日宣战。9月17日,北洋舰队在护送陆军增援朝鲜后,于大东沟海面与 *** 联合舰队遭遇,爆发了规模空前的黄海大海战。

开战之前,北洋海军采取夹缝雁行小队阵接敌,“致远”舰和“靖远”舰结成姊妹舰,在北洋舰队阵形的右翼投入战斗。战斗打响后不久,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的信号索具即被日舰炮火击毁,舰队随即失去统一指挥,各舰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邓世昌率领“致远”舰独自鼓轮前进,直冲敌阵,给日舰以猛烈的炮击,日方“比睿”、“赤城”两舰连遭重创,被迫撤出战斗。

激战数小时后, *** 舰队渐渐占据上风。北洋海军“超勇”舰被击沉,“扬威”、“平远”、“广丙”三舰中弹起火,撤离战场自救。其他主力各舰都中弹不计其数。“致远”舰由于经常保护旗舰,更是伤痕累累,但在邓世昌的指挥下力战不退。史籍中有这样的记载:“致远”舰在“阵云缭乱中,气象猛鸷,独冠全军”!显示出主力战舰的堂堂英姿。

战至下午3时许,“定远”舰被日炮击中要害,舱面燃起大火,形势十分危急。邓世昌为保旗舰,再次将“致远”舰驶至“定远”之前,迎击敌舰。炮弹雨点般地落到了“致远”舰上以及周围,“致远”舰水线以下顿时被击开几个大洞,海水哗哗地灌入舱中。这时,舰上的一些官兵有些慌乱,邓世昌屹立于指挥台之上,大声告诫属下:“吾辈从公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不必惊慌纷乱。我等虽死,而因此扬我海军声威,这就是报国!”官兵们顿时稳住了心神,全力扑火堵漏。

由于“致远”舰受伤过重,弹洞难以堵住,舰体时刻有沉没的危险。此时, *** 舰队的“吉野”巡洋舰从“致远”舰前掠过,邓世昌随即产生一个念头:“吉野”舰是 *** 联合舰队之一游击队的旗舰,航速高达二十二节,是北洋舰队更大的威胁,如果将其撞沉,势必改变战场态势。于是他对大副陈金揆说:“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舰,则我军可以集事。”陈金揆表示赞同。邓世昌立即开足马力,一边炮击,一边直冲“吉野”而去。日舰顿时出现慌乱,几艘舰同时向“致远”舰射。“致远”舰在密集的炮火轰击下,自身携带的鱼雷被引爆,顿时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几分钟后便完全沉没了。

邓世昌落水后,他的仆从刘忠抛救生圈给他,被他推到一边;左一号鱼雷艇赶来相救,他拒不上艇;他养的爱犬太阳犬游到他的身边,先是咬住他的手臂不使他下沉,他将犬奋力推开,犬又衔住他的发辫,使他的头露出水面。邓世昌抱定与战舰共存亡的决心,毅然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滚滚波涛之中。“致远”舰上的其他二百余名官兵,除七名水兵获救外,其余壮烈殉国。

邓世昌是殉国于黄海海战的北洋军将领中职务更高的一位。他的表现最为英雄,牺牲最为壮烈。对此,李鸿章专门把邓世昌的事迹上报光绪帝,请示给予特殊奖励。光绪帝接到奏折后,也被邓世昌的事迹打动,立即下令将邓世昌按提督例从优议恤,追赠太子少保,赐予“壮节”谥号。同时还破例赐予邓世昌一副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赋诗一首:“城上神威炮万斤,枉资巨寇挫我军。后来天道终许汝,致远深沉之一勋。”给予邓世昌以高度评价。

2.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正月,邓禹率军越太行山,出箕关(今山西省垣曲和河南省济源间),进取河东(山西省南部地区)。河东都尉闭关拒守,经战十日,大破守军,夺获大批军资粮秣。继而又率军围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但数月未能攻下。更始大将军樊参率数万人,渡大阳欲攻邓禹,邓禹派诸将在解南迎战,大破敌军,斩樊参。于是王匡、成丹、刘均等合军十余万,共击邓禹。初战,邓禹失利,樊崇战死。天黑后双方停战,军师韩歆和诸将见气势已挫,都主张乘夜退走,邓禹不从,认为王匡之军虽多,但势不强。第二天利用王匡停止进攻之机,重新组织队伍,调整部署。第三天清晨,王匡尽出其军攻打邓禹,邓禹令军中不得妄动,严阵以待,坚守不出。待王匡军至营前,猝然击鼓,全师猛扑,大破王匡军。王匡军至等皆弃军而逃,邓禹率轻骑急追,俘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将其斩杀,收得节六,印绶五百,兵器不可胜数,遂定河东。

同月,刘秀已在鄗邑(今河北省柏乡县北)即帝位,派使者持节拜邓禹为大司徒。并说:“制诏前将军禹:深执忠孝,与朕谋谟帷幄,决胜千里。”孔子曰:‘自吾有回,门人日亲。’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暛尤着。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五教在宽。今遣奉车都尉授印绶,封为酂侯,食邑万户。敬之哉”(《后汉书·邓禹列传》)!邓禹时年二十四岁。

3.清平洞在施甸县姚关古镇外的龟山西麓,为明代爱国将领邓子龙所辟。地方不大,建筑不多,但风景秀丽,文物众多,是一个有历史价值的游览区。在古代,姚关是军事重镇。现镇后的山坡上还有长约数百米、高低不一的土城墙。镇东侧的下乌邑村,留有点将台。现姚关镇供销社一带,为原南城门址,当地群众仍习惯以此为界,称城内城外。步出村南约百来米,在龟山脚小河上有一石桥,名为“洗甲桥”。当年驻防这里的士兵,常在这里洗涤盔甲战袍。过桥前行约半里,就到清平洞。只见沿坡至河,一墙横列,中开一拱门,旁有对联一副:“半山半湖此地即是胜景,一洞一享何处去觅桃源。”横幅为“水月洞天”。八门左侧坡上,是《恤忠祠记》碑亭。亭为护碑而建。碑文有些字迹已不甚清晰。碑高2.05米,宽0.9米,楷体直书,共33行,前4行为碑名,撰文、书丹、篆额人名,最后一行记年月。正文为28行,全文约2400字,记述明将邓子龙平定内乱,击败外国入侵者,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功勋,缅怀以身殉国的忠勇将士。

据《恤忠祠记》及有关史籍载:明嘉靖年间,缅甸东吁王朝统治者,野心勃勃,窥伺中国边境;而国内耿马罕虔,陇川岳凤等土司头人,勾结缅甸统治者,发动分裂祖国的叛乱。万历十年冬,罕虔夺木邦,欲据永昌;岳凤夺陇川,欲占腾冲。明木邦宣慰使罕拔之子罕进忠被迫逃往内地。罕虔及缅王弟莽应龙等纠集了10万大军,以追捕罕进忠为名,于万历十一年正月二日“破姚关,焚施甸,攻顺宁,寇猛淋,杀官军,剽焚为烈,恃象马所向无前”,共谋“五路寇全滇”。滇西危急!云南巡抚刘世曾一面从滇东往滇西调兵戎险;一面向朝廷告急,请求援兵。因邓子龙与倭寇周旋,功建闽广,有智勇声,朝廷派他率兵从江西驰援云南。邓子龙携兵三千,“旧夜兼程暴暑行”,于五月十七日到永昌。他纵观形势、认为:陇川岳风虽剧,僻西隅;耿马罕虔,居腹心,制全滇;得虔则凤为囊中物。遂率兵南指,出关时立誓:“不复三宣诸郡,不搞罕岳话夷,不平西南一统,不复入此关!”兵至姚关,见“白骨暴于榛莽”,更加激起对敌仇恨,将士“皆拔剑扼腕,欲一死战”。邓子龙巡视阵地,细审要害,筑营垒,列烽堠,建坚营,设奇兵。十一月三日,敌军渡猛波罗,以象阵为前驱,气势汹汹,进逼姚关。邓子龙须先伏军于偃草坡,待敌至,火器齐发,敌军战象被击中,到处乱窜;强弩齐射,两翼伏兵突起,缅军惊溃,杀敌千余,尸横遍山,旗开得胜。次年正月二十日,又于湾甸用计大破缅军。敌退守耿马三尖山,经过周密调查,邓子龙于二月派兵从后山小路进袭,前后夹攻,生擒敌首,倾覆敌巢。“渠魁擒,诸夷贡,诸郡复,地方平。”邓子龙三战三捷,声振边陲。为巩固边防,万历十三年,邓子龙率部在姚关筑城,并开清平、朝天、万仞诸洞;同时,建立“恤忠祠”,祭祀为国捐躯的将士,时人李士达、姜忻特为之撰书《恤忠祠记》。他们二人与邓子龙同时在永昌任职,他们同忧国难,“同决战事,视姚关,走松坡,观营陈阵胜迹,赏服之无已”。因此,碑文对此次战斗原委记载详实,充满感情,是一篇研究明代滇西历史的重要文献。《恤忠祠记》碑亭北侧十余米,有“烹象亭”,内立碑二块。一为邓子龙所立,碑高1.66米,宽0.9米,三行直书:“万历十一年擒缅象千余(一行)烹象处(二行)烹以享土豫章武桥记(三行)。”另一块为近人李根源书“邓将军烹象处”。内地劳军,多为杀猪宰羊,邓子龙将所俘战象烹以犒军祝捷,前所未闻,至今传为佳话。从“烹象亭”拾级而上,达“看山亭”。路旁山石上多刻邓子龙的诗作。亭建于一平台之上,半靠山崖。原亭有三格,中间一格有楼,西面开圆窗一道,可观山色。

喜上虚亭夜坐深,长歌解甲酒频斟。山间涌出半天雨,洞口欢呼满地金。压幅惊人迷野白,好峰穿照落松前。七千里外边城月,唯对孤悬报国心。对喜雨的欢呼,看出将士们与人民忧乐息息相关;对月抒怀,表达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感情。看山亭下,是清平洞。“平南开此洞,呼之谓清平;若问开洞者,虎冠乃丰城。”邓子龙的这首诗,记载了辟洞原委。洞门呈圆形,洞口高处有邓子龙的挂弓石。洞分左右两间,左室很宽,邓子龙诗:《夏日洞中口占》云:“避暑清平昼打眠,醒来西望云迷天。遐方此日多炎热,安得长风扫大千。”石床前侧有一石桌,原刻棋盘,是邓子龙与部将弈棋处。洞的右室较长,有天窗、壁窗数孔,洞内沿崖上方凿有狮子头佛座,后人曾立邓子龙像,今像已无存。下侧有“银瓶”,口约碗钵大小,岩水渗透下滴,聚入瓶中,不溢不竭,四时如常。洞中石壁上刻有许多诗文。其中重要的有邓子龙《清平洞》诗:洞里神仙洞外春,清平不间旧将军。静观杨柳依依绿,满笑桃花灼灼春。醉问几杯销白昼,闲拖一帚看浮云。围棋未了千年局,倦展诸夷纳贡文。清平洞前为一草坪,绿草如茵,广约二三亩,旁有一堵石崖,上有邓子龙书“倚剑”两个大字。草地旁,岩洞前,有一池,约4亩,池中有八角亭,名为“磨剑亭”,由南侧经曲桥5折,达亭内。池外绿野一碧,池内水色清莹,池周垂杨环绕,水中有荷,朱阁映绿水,倍加鲜丽。清平洞南侧,有恤忠祠,又名忠烈祠,为一厅一殿的中式建筑。据清朱文龙《倡修东岳庙碑记》载:“东岳圣殿,创自明万历年间”,武桥将军平寇御敌有功,“后人建祠设像而祀之,迄今恤忠词碑现存”。现祠在清平洞旁,为后人重建。祠依山临水,林木苍翠,现为姚关小学,有关部门正在恢复。

邓子龙在姚关驻防期间,虽屡立战功,但当局者贪鄙猜忌,屡加诬告,迭遭冤屈,几经沉浮,被迫离开姚关,有《别清平洞》诗:开尔清平纪六年,许多盘错破中坚。梅根挂壁全无土,石乳为门别有天。释子好看池上树,莽生休踞洞前田。我去莫教棋石栏,看山亭上月常圆。身遭冤屈,仍念国事;依依惜别,对故物一往深情。时人多为邓将军扼腕不平,郡人马继龙曾有《慰留邓武桥》诗云:万里驱兵入不毛,横溪毒水瘴烟高。风霆一鼓空蛮垒,雷雨千山洗贼巢。众口任教谗薏苡,南人直解颁功劳。边庭见说还多事,谁许将军解战袍。此诗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感情:肯定邓子龙的功绩,斥责谗言者的卑劣,对邓将军被迫解甲的惋惜,留恋,激愤,溢于言表。每当边庭多事之秋,人们往往念及这位爱国将领:“西向关山谁保障,大声呼起邓将军。”(谢俊宇《题清平洞》)

除清平洞外,姚关附近,还有邓子龙的遗迹多处。村南的朝天洞,刻有邓子龙诗二首;在姚关北四里的万仞岗,壁立的岩石上,刻有邓子龙《九月九日登万仞岗》诗一首,充满世事坎坷。凄凉悲怆之情;距诗刻不远,刻有“开此乾坤”四字,正楷直书,署名“虎冠”。岗项原邓子龙建有“解甲亭”,今只余残砖断瓦,岗头已成山田。邓子龙在姚关期间,曾在保山九隆地上建“濯缨亭”,并书一联云:百战归来,赢得鬓边白发;三军散去,剩存湖上青山。世事艰辛,多少感慨汇于笔端;名将遭陷,一股莫名的哀愁凝于联中。深沉含蓄,让人咀嚼无尽。数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太保山上的杨振鸿墓保山城西,有座苍翠欲滴的山岗,名叫太保山。据说,明嘉靖前,它叫松山,县称哀牢;嘉靖元年(1522年),松山改名为太保山,县名也随着改为保山县,400多年来,一直相沿,未再变更。太保山近在城边。沿大街徐徐而上,约数百米即达。靠城一边的坡地上,古柏青松,楼阁重叠,殿宇巍峨。侧有翠微、挹爽、倚云、双鹤诸楼。正中有玉皇阁,它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后累经修葺。崇台之上,突兀层起,体势凌空,画栋浮云;巨柱斗拱,极有气派;壁画丹青,还隐约可见;整个建筑基础坚固,结构严密,分上中下三层,飞檐翘角,现仍基本完好。它是保山现存最古而又有价值的建筑。沿寺后的林荫小路缓缓而上,见山顶平坦宽阔,形似葫芦,山顶峰腰很狭,宽仅数米,形成金线吊葫芦之态。登顶远眺,九隆诸山蜿蜒盘绕,富庶的保山坝子织锦铺绣,远近村落,烟雾迷离;俯瞰城区,街道纵横,车来人往,一片繁荣景象。

在陕西省商洛地区也有少数邓氏家族,传有族谱,本人只记住了以下排行谱系:学-传-先-世,我是先字辈。原有族谱图册,因年久缺乏保管,可能已经遗失。

云南清平洞的景点介绍

云南清平洞的景点介绍

清平洞位于施甸县姚关古镇外的龟山西麓,距离施甸城20公里。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云南清平洞的景点介绍,欢迎阅读参考。

【云南清平洞的景点介绍】

清平洞位于云南省施甸县姚关古镇外的龟山西麓,距离施甸城20公里。是为明代爱国将领邓子龙所辟,洞分四室,高4米,长20米,地方不大,建筑不多,但风景秀丽,文物荟萃,是重要的历史遗迹。

清平洞地方不大,建筑不多,但风景秀丽,文物众多,是一个有历史价值的游览区。在古代,姚关是军事重镇。现镇后的山坡上还有长约数百米、高低不一的土城墙。镇东侧的下乌邑村,留有点将台。现姚关镇供销社一带,为原南城门址,当地群众仍习惯以此为界,称城内城外。

步出村南约百来米,在龟山脚小河上有一石桥,名为“洗甲桥”。当年驻防这里的士兵,常在这里洗涤盔甲战袍。过桥前行约半里,就到清平洞。只见沿坡至河,一墙横列,中开一拱门,旁有对联一副:“半山半湖此地即是胜景,一洞一享何处去觅桃源。”横幅为“水月洞天”。八门左侧坡上,是《恤忠祠记》碑亭。亭为护碑而建。碑文有些字迹已不甚清晰。

碑高2.05米,宽0.9米,楷体直书,共33行,前4行为碑名,撰文、书丹、篆额人名,最后一行记年月。正文为28行,全文约2400字,记述明将邓子龙平定内乱,击败外国入侵者,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功勋,缅怀以身殉国的'忠勇将士。

【相关阅读:云南梨花坞的景点介绍】

梨花坞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西南约3公里的九隆岗下,是清代尚书保山人王宏祚所建,为保山的佛教圣地,已有300年的历史。因院内满梨树,而得名,又称之为大梨园。

相传王宏祚富贵之后回乡探亲,在洞庭湖遇险,得到观音的相救,又在九隆山指点其前程。后来他在清廷做到了户部、刑部、兵部尚书,为了感谢观音的相救之恩,便在此建立禅林佛院,寺内塑观音大士像,以供世人朝拜。

坞内有座慈云阁,阁后面,有一壁画,画上观音伫立在云端,王宏祚身着官服拱手遥拜,一马配鞍悠闲啃草,此画正在印证该传说。

近年新建的玉佛大殿供有三尊晶莹剔透,价值连城的玉坐佛,是稀世之宝。来到梨花坞,别忘了品尝这里的斋饭、斋席,素有口碑,远近闻名。

节日: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为观音会,朝山进香者摩肩接踵。

交通

梨花坞有公交车往返,从保山城里乘4路车,10多分钟便可到达。

;

云南施甸县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施甸县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怒江东岸,保山市南部,地处东经98°54′至99°21′、北纬24°16′至25°00'之间。东隔枯柯河与昌宁县接壤,南以勐波罗为界与临沧地区为邻,西隔怒江与龙陵县相望,北连隆阳区。县城距保山市 *** 60公里,距省会昆明654公里.

旅游文化资源朝阳寺坡至大寨门、响山的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地质剖面以及何元西边塘、滑石板泥盆纪和仁和徐家半坡奥陶纪等古生物化石景区,历为中外地质考察基地,以古生代生物化石“海林檎”丰富而被中外地质学界称为“中国海林檎的故乡”。石瓢、娲女、仙人洞、打黑、葫芦口、郭家寨、白沙水、大田坝等温泉,水温在44~70℃之间,水中含多种矿物质,浴后可治皮肤、风湿等病。老黑龙洞、朝天洞、蝙蝠洞、摆榔仙人洞,洞中奇形万状,有很好的开发前景。明将邓子龙抗缅平叛系列遗迹:恤中祠、清平洞、镇姚所城、点将台、大关、小关、里骚关、芭蕉关、茨竹关保留完好,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谁知道百家姓中“邓”的起源,及邓姓的分布?

■相关网站

·百度贴吧·邓吧:

·金陵邓氏:

·本文更多内容请参看:;ID=71877replyID=448164skin=1

■邓姓排行

邓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4%。

■姓氏源流

邓(Dèng)源出有五:

1、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据《元和姓纂》所载,商高宗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故城在今河南省邓州),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为邓侯。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2、黄帝时有邓伯温国,要早于殷邓。

3、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据《路史》所载,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省邓州一带),邓郡的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邓氏。

4、出自李氏。据《安化邓氏谱序》所载,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八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北宋灭唐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为氏,其后子孙遂称邓氏。

5、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两晋时有羌人姓邓,清广西庆远府土司邓氏始于明朝、瑶族勒当氏汉姓为邓,还有满、壮、蒙古、哈尼、苗、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武丁。即邓姓出自子姓或曼姓说。商朝时,殷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同时封其为侯爵,后来曼季建立了邓国,人们称他为邓侯,邓国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后因与楚国为敌,至鲁庄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78年),或说为鲁桓公七年(即公元前705年),为楚所灭,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其后人尊武丁为邓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今河南邓州为邓姓的发祥地,而后向紧邻的湖北、湖南一带迁徙,西汉时,有邓况由两湖回迁南阳新野,光武中兴后,其子孙累世宠贵,凡侯者29人,公2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20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自然,邓况也就成为南阳邓姓这一望族的开基始祖。其后南阳邓姓分衍出六个著名支派,即高密邓姓(其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安定邓姓(其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第七代孙邓骘,亦为邓禹的直系世孙)、平阳邓姓(其始祖为西晋尚书右仆射邓攸,亦为邓禹之后)、陈郡邓姓(其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亦为邓禹之后 )、洛阳邓姓(为东汉大将军邓骘之后),可见此期仍以河南为中心,然后首先东迁山东高密,再北上山西临汾;又有邓姓人南迁四川、广东等地,东汉末年邓骘曾孙邓芝由上蔡避乱入巴蜀。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是邓姓人大举南迁的直接原因。此期邓姓在北方的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落籍,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安徽等地。初唐时,李煜之孙李天和改邓姓避居于今湖南安化一带,而邓骘十九世孙邓超因仕宦而迁居江西宜春,成为江西邓姓之开基始祖。邓姓南迁闽粤始于宋景定年间(即公元126零年以后),宋末元初,有名士邓向游学粤东,落籍南雄。明朝时,邓超二十九世孙邓刚由江西徙居广西全州,邓刚弟邓果因仕宦而落籍湖北石首,邓鹤轩(南宋江西吉安爱国志士邓郯、邓光荐之族人)因仕宦而徙居四川广安, *** 便出自此支。清时邓姓已遍布全国各地。如今,邓姓人口遍布全国,尤以四川、广东两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邓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据《邓世家谱》载,邓姓已有114代传人。邓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四。

■历史名人

邓 通:蜀郡南安(今属四川省)人,西汉时蜀中以邓氏钱遍天下而闻名,为邓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邓 禹:南阳(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名将,跟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天下平定,功勋显赫,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二十八将之首,为邓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邓 艾:义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人,三国时曹魏名将,官任镇西大将,率军灭蜀汉,为邓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邓 芝:河南省新野人,邓禹的后裔。三国时蜀国名将。他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分明,善恤卒伍,是历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洁的军事将领。

邓 攸:平阳(今山西省襄汾)人,东晋晋元帝时南迁前后声誉卓著的名臣。

邓 牧: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思想家,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释、道三教正宗,他有《伯牙琴》、《洞霄图志》行世。

邓 韍:字文度,号梓堂,江苏省常熟人,明代学者,工山水,能诗文,好宋儒书,著有《易解》、《常熟志》等。

邓 发:广东省云浮市(今云城区)附城乡 石塘村人,早年外出广州、香港等地谋生。1925年参加领导省港大 *** ,并当选为工人代表。1926年夏加入中国 *** ,并任国发党广东省党部北伐青年工作队队长。协助陈延年、邓中夏、苏兆征等组织宣传队、运输队和救护队,且随北伐军出征中原。广州起义失败后转赴香港搞地下工作。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邓发已成为中国工运领袖之一。1931年夏,邓发任中央局委员、中央工农民主 *** 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保卫局局长,并参加了举世瞩目之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结束后,在陕北任粮食部长。1937年抗战爆发,任八路军新疆办事处主任。1939年,赴延安任中央党校校长。1946年4月8日,邓发、王若飞、秦邦宪、叶挺等同志在重庆乘飞机返延安途中,在晋西北兴县黑茶山不幸失事遇难。

邓子龙:丰城(今属江西省)人,明代抗倭名将,1598年援朝抗倭,战死釜山南海。

邓世昌:广东省番禺人,清末海军名将、爱国将领,在1894年的黄海战役中,率致远舰奋勇作战,在弹尽、舰伤之际,加速猛撞吉野号未果,因中鱼雷,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邓廷桢: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清代名将,历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曾率军阻击英舰于厦门,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一同被充军伊犁,三年后被重新起用,著有《双砚斋诗钞》。

邓中夏:湖南省宜章县人, *** 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曾领导长辛店铁路工人、开滦煤矿工人和省港工人大 *** ,1933年被捕就义。

邓宝珊:甘肃天水人,同盟会会员,曾参加北伐,1949年率部起义。

*** :四川省广安人,少时赴法国勤工俭学,并加入中国 *** ,归国后,领导百色起义,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赫赫铁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居攻至伟。他是中国 *** 的之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邓颖超:邓文淑、邓咏通、邓湘君,祖籍河南省光山,生于广西省南宁,她是中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领导人。 *** 第八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之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郡望堂号

1、郡望

南阳郡:战国秦时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此支邓氏以居新野而著称,其开基始祖为邓况。

安定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今高平(今宁夏 *** 自治区固原)。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

高密国: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

平阳郡:三国魏置郡,治所在平阳(今临汾西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邓攸。

长沙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今长沙市)。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

陈 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陈县。此支邓氏,为晋代广州刺史邓岳之族所在。

洛阳郡:秦始终置县。此支邓氏,为东汉大将军邓骘。

宜春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

南雄县:治所在今广东省南雄县。

2、堂号

平寿堂或谦恕堂:源出东汉时,邓禹第六子邓训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对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寿平侯。

此外,邓姓还有以:“讲学堂”、“集文堂”、“两秀堂”、“南阳堂”、“南雄堂”等为其堂号。

■邓姓宗祠通用联

〖邓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南阳望族;

新野芳踪。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堂联。全出典出邓氏的望族南阳郡,以居新野时而著称。

南阳世泽;

东汉家声。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姓姓宗祠南阳堂的通用联。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南阳邓州。下联典出邓姓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名将邓禹。中国分布极广的邓姓族人公认东汉的开国勋臣邓禹为本族远祖。邓禹是河南省南阳郡新野人,为汉光武帝刘秀幼年同学。他追随刘秀,屡立战功。汉光武帝平定天下之后,封邓禹为高密侯。此后,他的画相挂在功臣阁,为著名的“云台28将”之首。

南阳望族;

新野芳踪。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云台列首;

谏院知名。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初南阳新野人邓禹,字仲华,少年时游学长安,与刘秀关系密切,后奉刘秀命,以前将军率精兵入关,大破绿林军王匡等部,平定河东,任大司徒。刘秀统一全国后,封他为高密侯,明帝时拜太傅,图像画于云台(今洛阳南宫所建高台,画中兴功臣像以表彰),居诸将之首。下联典指宋代建昌人邓润甫,字温伯,皇佑年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尚书右丞,又曾主持谏院,有直声。

平叔下士;

伯道存侄。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邓训,字平叔,明帝初为郎中,谦恭下士,人多归附之。下联典指晋·邓攸,字伯道,携家避乱,怜其弟早亡,危急关头时,存侄而弃子,时人敬其德而哀之。

南阳世泽;

税院家声。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锦田邓氏宗祠联。

〖邓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南阳承世泽;

东汉启功名。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1)。迁徙于香港屏山的邓氏,有较为详细的宗亲历史考证.据载,屏山的邓姓人,其先祖的迁播路线,是由邓州至新野,或经江西,或经福 建而迁入广东,而后入香港的。屏山邓氏宗祠距今有700年的历史。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南阳邓州。下联典出邓姓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为邓姓南阳堂的通用联。

月斜诗梦瘦;

风散墨花香。

——明·邓子龙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抗倭将领邓子龙(1523-1598)自题书心联。邓子龙,字武桥,丰城(修江西丰城)人。公元1598年,明军授朝抗倭,他以故官领水军。从陈璘赴朝。时倭军将泫海逃遁,他即偕朝鲜统制使李舜巨督水军为前峰,邀击于釜山南海,英勇奋击,杀敌无算;因舟中起火,为敌所乘遂战死。舜臣赴救,亦死。

清操历冰雪;

赤手捕长蛇。

——邓中夏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邓中夏(1894-1933)自题联。邓中夏,原名邓康,号钟懈,湖南宜章人。

忧乐关天下;

安危系一身。

——潘力生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潘力生赠 *** 联。

东汉家声远;

南阳世泽长。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邓氏宗祠联

〖邓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平叔常能下士;

伯道胡为无儿。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禁烟功勋卓著;

抗日史册留芳。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名将邓延桢,字懈筠,江宁(今南京市)人。历任两文总督、闽浙等。1839年与林则徐,协力整顿海防,查禁 *** 。同年调任闽总指挥总督,加强海防,率军击退进犯厦门的英国舰队。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同时被革职。下联典指清代海军名将邓世昌事典。

邓曼智能料事;

太后夙本好书。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楚武王夫人邓曼机智过人,料事必中。下联典指晋·邓训之女幼好读书,后贵为太后。

〖邓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祖德高如山并耸;

宗功深似水同流。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1)。

鞠躬恍觉祠门隘;

诚益顿忘市井喧。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2)。

祖籍灌阳千家峒;

孙邑富水七都乡。

——佚名撰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平寨村邓氏家厝通用联

千秋共仰云台像;

四树长留古柏名。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怀州(今河南省西北部沁阳市)邓氏祠堂联,祠祀东汉大司徒邓禹庙联。邓禹,新野人。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24岁拜大司徒。天下平定,论功更高,封高密候。后绘图云台,居28将之首。

海战献身致远舰;

文行图志伯牙琴。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海军名将邓世昌(1849-1894),下联典指元代思想家邓牧(1247-1306)。

石如篆书号神品;

文度易解称好书。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开卷神游千载上;

垂帘心在万山中。

——清·邓石如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自题联。

〖邓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平天下更云台首列;

小寰球曾谏院广闻。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云台首列”,典出自东汉邓禹佐光武帝平定天下,后列云台之首(云台乃东汉之八宝山也)。下联“谏院广闻”,典出自宋邓润甫任谏院翰林,以直言闻名。

瑞应星辰,云台拔萃;

树称杞梓,邓林毓奇。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大司徒邓禹事典,东汉大司徒邓禹子十三人,时称“邓林材木”。

世长势短,宜忘势而处世;

人多仁少,须择仁以交人。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3)。全联劝诫族中子孙如何处世、如何交人。

尊祖敬宗,登斯堂可无愧否?

光前裕后,履此地能勿思乎。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4)。

溯赐姓于殷商,邓国之衣冠如昨;

纪封侯于东汉,云台之军令尤新。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邓氏宗亲会会徽两侧的对联。

公道言不妨侃侃而谈,何计势力;

孝顺事正当人人自尽,焉论富贫。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5)。

大小行事执快心,东平云为善最乐;

古今义礼归何处,朱子曰读书更高。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6)。全联劝诫族中子孙为善、读书。

宗祠聚祖考之精神,群昭群穆,真觉有严有翼;

祀典表子孙之爱敬,我将我享,惟期来格来临。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7)。

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一脉流传愈盛;

祭举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显祖,千秋陟降攸临。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8)。上联寻跟,写出了邓氏的源流及其曲折的迁徙路线、支脉分布情况。下联典问祖,记载了各个时期率族人迁徙的祖先。商武丁封叔父于伊河北为邓侯,即为此支邓氏之始祖。

屏翰仰闽候,绍南阳之世胄,今朝派衍支蕃,不督衣冠隆祀典;

山河开万里,承高密之家风,此日苹馨藻洁,聊将俎豆报宗功。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2)。上联典出并歌颂的“闽候”,乃是建祠人福建方伯(又称闽候,宋末元初人)邓冯逊。下联典出并所颂的“万里”,乃屏山的立村祖先邓万里。“高密” 即今高密市(在山东省),是邓姓早期为官迁徙并形成望郡之地。

我族自殷商赐姓以来,国建西周、侯封东汉,后裔承荫,须念宗功祖德;

此地是昭穆凭依之所,门环绿水、户拥青峰,先灵降鉴,好看山色湖光。

——邓宾谷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鄂州庙岭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邓氏起源及东汉时的极盛。下联道出宗祠所处的地理形胜。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