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南麂岛天气(南麂岛冬天多少度)

以下文章出自《青伦》,作者翁清伦。

温州平阳县沿海的南麂岛。

8月27日-8月28日,在南麂岛上。这是近年来我们四次去南麂岛最好的天气。天是蓝的,海是蓝的,潮是平的,浪是静的。

27日晚上,我坐在南矶山庄的院子里喝茶,乘凉。偶尔聊到南麂风光。说着说着,脑子里闪过要用大米挑山的念头。然后,我突然想起来,2012年9月,我在南麂山庄过了一夜,房间里充满了湿气。那一次,我真的坐船去了南麂列岛最南端的道条山。

南麂岛天气(南麂岛冬天多少度)插图

为什么故意提这个摘米山?因为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个寸草不生的小岛,就是浩瀚的太平洋。

道山岛是温州唯一一个作为国家领海基点的岛屿。岛上竖立着主权碑和高约30米的类似灯塔的领海基点标志。这样一条连接领海基点的线,就是这个海域的领海基线(低潮线)。领海以外12海里是公海。

换句话说,南麂,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的世界末日。

因为27号和28号在南麂有事,所以去了很多地方。但如此完美的夏末天气,海上日出日落,无论如何都不能打扰和错过。

前奏:妈祖坳黄鱼

下午,抵达妈祖坳海滩。与南麂最大的沙滩大沙岙沙滩游人如鲫不同,妈祖岙沙滩虽然也是天然沙滩,但面积要小很多,所以游客很少。更有甚者,在海滩一角的石墙树荫下,有一两个渔民在清洗河蚌,退潮时海滩的缝隙里还剩下许多寄居蟹。

没错,妈祖坳海滩附近的海域就是贻贝养殖基地。再往外,就是黄鱼基地了。近五年来,南麂岛黄鱼产业年产值过亿。到了马祖坳,我们有机会近距离看看新鲜的黄花鱼。

00:26

黄昏时分的大沙坳海滩

临近黄昏,我们到达了大沙岙海滩。从马祖坳到大沙坳,步行只要10分钟,但人气却大不相同。

沙里人山人海,可惜退潮了,沙滩上的细沙难免被游客践踏。

马坳日落

南麂岛上看日落最好的地方是妈祖坳。在海滩的左岸角,八月底的天气,直到下午六点,太阳都会被离海不远的岬角挡住。然而此时夕阳已经慢慢把海平面染成了红色,与白天的纯蓝色大相径庭。

所以,在妈祖坳,看日落更好的选择是乘坐小船,在离岸的小湾里小跑一圈,直到夕阳落到海平面以下。

三味日出

在南麂岛,看日出最好的地方是三盘尽头。岛上的公共汽车早上出发,就在日出之前。

28号凌晨4点起床。南麂山庄门口路边等车。从这里到三盘尾的环海公路大约5公里。

天还完全黑着,抬头就能看到星星。

4点30分,先后有两辆公交车经过,最后第三辆公交车到了。好不容易停下来发现里面都是人,但也很勇敢的进去了。毕竟当时有很多家长(大多是妈妈)带着孩子去看日出,并不过分。

十分钟后,在第三盘结束时,我的大脑仍然处于半睡眠状态。我下了车,被一位母亲拦住,旁边坐着一个女儿。原来我背包边上的手机稳定器掉在座位上了。情急之下,我抓起稳定器,说了声“谢谢”,爬上了山顶。我只记得她当时戴着黑色的口罩,然后在人群中寻找,我没有再遇到她,所以想说声谢谢。

到达三盘尾山顶,发现观日出的亭子里挤满了人。尽早改变战场,沿着亭子旁边的壕沟到达山的另一边。果然人少多了。

所以,就像晚上月亮总是跟着行人走一样,人们抬头也总是看到月亮。其实同理,一览无余的山峰也是随处看日出的好地方,人真的没必要挤在一起。

00:10

变锦花三尾。

去三盘尾制高点的路上,看到很多地方都开着锦花。除了看日出,三盘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一大片天然草坪。这个场景很容易让我想起洞头的无人岛——大竹石岛。大竹石岛上还有一大片天然草坪。八月的季节,荒草地里,到处都是锦花,一朵在东,一朵在西。

这是我最喜欢的花之一。

第二道菜的结尾继续挂出来。

看完日出,走过大草坪,继续走到第二盘结束。

直到走到海边,一个巨大的圆石像一个巨大的骷髅头出现在我面前,我才突然想起来,十几年前的一个冬天的下午,我曾经来过这里。冬天的时候,草坪也是干的,之前没什么印象。

大约在整个三集结束的时候,我回到了村口。将近7点的时候,一场大雨突然从天而降空。还好还好,只是躲在人家屋檐下。

这个村口的屋檐下,是老村长开的三板民宿。老村长走了一圈,才发现这家民宿每个房间都可以待在室内,直接在房间里看日出!B&B的室外游泳池也面朝日出和大海。

绝佳的选址。

当然,这里有一句我以前写在自己文章里的名言:“呵呵,和温州大部分好的民宿一样,有点贵。”

回到大沙坳

早上7点刚过,除了赶着看日出的游客,大部分人肯定还在屋里睡觉。

啊,早晨的大沙坳沙滩终于呈现出一种没有被人的脚踩过的崭新痕迹,软软的沙子,干净平整的沙滩。

无处不在,美人如玉。

然后沿着长满洋槐的环岛公路走,直到汗流浃背。

返程,海鸟
下午的返程,如去,是两个小时的航程。

28日浪更平。

船开到一半时,我有机会出去透透气。在船尾,一群海鸟追逐着海浪。

(在文章的最后,我应该感谢王彪先生,因为在我写完之后,我发现我很幸运有他陪着我做以上所有的事情。)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