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罕战役(诺门罕战役发生在哪一年)
1939年,新兴工业强国苏联与远东霸主日本帝国爆发大规模冲突。这场边境战争被日本称为诺门罕事件,被苏联官员称为哈勒辛河战役。众所周知,这场战役以日本的惨败而告终。从此,苏军统帅朱可夫声名鹊起,被最高统帅斯大林授予苏联英雄勋章。日军第23师团团长小松原因战败受到批评,战斗一年后他因抑郁症去世。所以诺门坎也被认为是苏联强大的工业实力对日军的一记耳光。
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更多关于哈勒辛河战役的细节被披露出来。人们惊讶地发现,苏军的胜利并不像官方宣传的那么容易。
冲突爆发
门汉位于内蒙古和外蒙古的交界处。蒙古语意为“高贵的汗水”。734年,清朝在南有锡林郭勒,东有兴安岭的交通要道上设立克伦族驿站,地处蒙古高原,通往东北,属呼伦贝尔衙门管辖。1921年,蒙古宣布独立后,诺门罕成为内蒙古和外蒙古的分界线。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全面占领东北,接管伪满洲国的边防。在与伪满洲国相邻的政权中,最大的是苏联。当时苏联在远东驻军23万多人,坦克650辆,飞机500架。为对付他们而组建的关东军只有5万人和80架飞机。日本总参谋部希望东北的兵力和飞机数量达到远东苏军的80%。所以我们疯狂地向东北增兵,同时加强对满洲和苏联边境的控制。此后,蒙古和满洲的边境局势日益紧张。
1938年张鼓峰事件后,苏联和日本之间的下一场冲突迫在眉睫。苏联第五十七特种军奉命进入蒙古,以增加对关东军的压力。同年,关东军第23师进驻海拉尔,担负西部边疆伪满洲国的防御。从双方兵力部署来看,苏军在远东部署了苏军精锐部队,基本实现了军事装备现代化。军队中有很多强大的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但日军师团以传统步兵为主,装备较差。不要说和对面的第五十七特殊军比,就算和关东军的精锐部队比,也是相当逊色的。
从双方的战前准备可以看出,日本总参谋部在估计敌情时过于轻视对手。这也符合日军一贯重视精神力量,轻视技术装备的传统。日军通常的习惯是只保留师团的基本部队,以特别支队或加强师团的形式成立混编部队,直到正式开战,甚至是战后。因此,日军往往缺乏联合作战经验,对团旅级不同兵种的配合也不熟悉。另一方面,苏联从建军开始就注重诸军兵种联合训练。这种差距最终决定了诺门海姆战役的胜败。
当然,真正的冲突爆发还是需要一些突发事件的帮助。虽然清朝在各部管辖的土地之间划了一条清晰的界线,但牧民放牧时经常越界。即使蒙古宣布独立,游牧民族仍然按照旧习俗在边境口岸诺门罕的两端游荡。本来这在柊司是家常便饭,但在苏日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却成了大战的导火索。
1939年5月4日,一小队蒙古骑兵越界放牧马匹,被伪满洲国兴安警备队追击。随后,蒙古派出一个排攻击边界上布满伪军的哨所。日军随即介入,苏联根据《苏蒙友好合作条约》出兵支援蒙古。双方随即打了起来。
东方的首次现代化战争
门汉战争开创了陆战之前空战的特例,也成为现代战争的典型元素。在与地面上的苏军和日军开战之前,就开始了控制权的争夺空。苏军主力战机为伊-15和伊-16,性能略好于日本1997年的战机。但是日军飞行员素质高,所以在空战争中没有掉队。最终苏军还是凭借数量优势夺取了控制权空。
5月24日,1100名苏军和1200多名蒙军渡过哈拉辛河建立阵地。次日,日军小松原师团组织了以64联队为核心的分队进攻,双方正式开战。
根据日俄战争的日军经验,制定了从正面牵制步兵,然后以骑兵突入苏方的计划。只要哈勒辛河上的浮桥被烧了,苏联就能自动崩溃。这支侧面攻击部队包括一个骑兵中队和13辆装甲车。战斗开始后,负责守卫浮桥的苏军摩步连成功阻止了侧击部队的进攻。苏联的BA-6装甲车对日本的92式装甲车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夜幕降临后,急于突围的日军在夜间袭击了苏军。苏军第149摩步团赶到战场,在对岸架设探照灯,就地展开反击。日军寡不敌众,除少数落难士兵逃脱外,大部分全军覆没。与此同时,前方日军也被苏军M-30榴弹炮压制,无法推进。到30日下午,日军增援部队乘40辆卡车抵达战场。看到日军火炮和反坦克力量增强,苏军主动将部队撤回哈勒辛河西岸,第一阶段冲突结束。
斯大林得知苏联与日本在远东发生冲突的消息后,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彻底击溃日军,解除他在东方的后顾之忧。为此,朱可夫这位杰出的年轻将军被专门派去担任第57特殊集团军司令。据说朱可夫刚到驻地时,对现状非常不满。认为57军训练松懈,行动迟缓,在战术上被日军牵着鼻子走。指挥部设在离前线120公里的地方,指挥不灵。前指挥官听到日军增援的消息后,没有分清敌情就匆忙撤退了。
朱可夫立即展开了对日军大规模反攻的部署。在距离乌兰巴托750公里的前线。开辟一个野战机场,组织2600辆各种车辆向作战地区运送士兵和物资。抽调国内精英飞行教员彻底培养飞行员等。苏军集结兵力,加强训练,准备卷土重来。
但日军却因为师头小松原的假胜利而疏忽大意。关东军没有积极备战,而是为了避免与苏联的冲突扩大,禁止飞机越境侦察。也不派兵支援边防军。所以日军并没有注意到苏军的大规模集结,也没有积极调动兵力和装备备战。由此迎来了诺门海姆战役的第二阶段。
冲突升级
1939年6月,双方战机在空继续交火,开始轰炸行动。在空战争的这个阶段,苏联飞机更加活跃。通过空的侦察,基本摸清了日军的部署。日军地面侦察多次被敌人拦截。
从6月30日开始,双方在哈勒辛河两岸激战。苏军出动200辆坦克和300辆装甲车阻挡逼近的日军。日本军队以传统的夜袭作为回应。双方一度发生大规模炮击,但都没有对战局产生决定性影响。这种僵持一直持续到8月20日。
在此期间,苏军已经完成了绝对优势兵力的集结。前线有4个狙击师,2个骑兵师,7个坦克旅,3个炮兵师。日本方面,在第23师团之外,只增加了第7师团的森田旅作为战役预备队。不仅如此,苏军还装备了800多架战斗机和轰炸机,而日军同时期在前线的作战飞机只有400架。
8月20日,朱可夫命令苏军在各条战线上进攻哈勒辛河以东的日军。这是华沙战役结束以来苏联最大规模的诸军兵种联合行动。在大规模炮击和空中空轰炸后,装甲部队带领步兵部队向日军阵地发起突击。这种作战模式就是二战中后来使用的大纵深作战的雏形。为了正面牵制日军主力,南北两翼部队迂回包围日军。
在苏军压倒性的优势、兵力和火力面前,23师的抵抗是微弱的。由于伪军过早溃败,主战实际上是围绕日军占据的几个高地展开的。比如,在进攻日军布置好的部队占据高地时,苏军集结了数千人以上的兵力对抗800人的日军,其中包括212空空投旅、第9装甲旅等精锐部队。仅24日一天,日军就死伤300多人,丧失了作战能力。
但是,相对于苏联不屈不挠的渲染,战场局势其实相当混乱。为了对付日军工事,苏联出动喷火坦克抵近攻击,日军则组织士兵携带集束手榴弹,企图摧毁。虽然效率不高,但也能击毁部分苏军装甲车。苏联人自己也经常犯错误。例如,第602狙击连将其BT-7快速坦克误认为日本九五坦克。一口气击毁7辆BT-7坦克,21名苏军坦克兵阵亡。
但总的来说,苏联强大的实力和联合作战的水平保证了兵团的推进速度。8月25日,小松原师团的包围圈已经到达,日军只能下令强行突破。但在8月27日,小松原师团的突破失败,只有少数部队成功脱离战场。
半个世纪后的解读
在诺门海姆激战期间,苏联和德国迅速缔结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急于结束东方的战争,转而准备在东欧建立自己的卫星系统。在此背景下,苏联和日本也于9月16日签署了停战协定,双方现有战线保持不变。
朱可夫在战争期间向莫斯科报告说,他杀死了52-55万日本人和满洲人。战后,苏军官方宣布死伤日军俘虏6万人。但根据日军第6军军医部的损失调查表,日军实际战斗损失为阵亡7696人,受伤8647人,失踪1021人。
根据苏联解体后的披露档案,苏军在诺门罕的损失为9073人死亡,15952人受伤。换句话说,苏军的伤亡人数明显高于日军。此外,日军损失251辆坦克,苏联损失397辆坦克。苏联的损失仍然高于日本。日本的火炮损失最大,82门大小火炮中有63门在战争中损失,370门苏军火炮中只有61门在战争中损失。
虽然苏军损失略大于日军,但其装甲兵、炮兵和航空兵空士兵的联合战力也极大地震慑了日军。以诺门罕战败为契机,日军总参谋部开始大力推进装甲部队和反[/k0/]部队的建设。
另一方面,诺门罕战役的胜利给了苏军统帅部充分的信心。这支经过工业转型军队,被认为完全能够胜任高强度的现代战争。大清洗的洗礼,也让这支军队变成了一支政治上可靠、作风强硬的队伍。
基于苏联的出色表现,斯大林开始考虑他的下一个对手,俄罗斯在北方的残余势力——芬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