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 > 正文

台州府城墙——江南长城揽胜

在江南,有一座城依山,山傍水,水绕城,湖其中,山水湖城相融的古城,它就是浙江台州临海,而它成为江南的理想之城不在其山水相依,而在其拥有兼具军事防御与防洪双重功能的府城城墙而名。它就是千百年来久经岁月、战火、洪水、风雨侵蚀,今天依然挺立默默守护着灵江之畔的这座古城台州府城墙。

台州府城墙,全长6000余米,现存4730米,东起揽胜门,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烟霞阁,于山岩陡峭间直抵灵江东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势,俯视大江,矫若巨龙,雄伟壮观,尤以北部最峻,与北京八达岭长城形神俱肖,因此,台州府城墙又有“江南八达岭”之美称。

在国人的认知里,巍巍长城,绝大部分都横亘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之间,成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入的重要军事屏障和防线,它屹立两千多年,佑护着我们这个农耕民族。因此她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力量的象征。

而雄关不独北国有。千百年来,祖辈先民构筑了数不清的城防设施和军事要塞,用于抵御入侵,保境安民。坚固的城防,雄伟的结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华大地上独具特色的长城文化。

岁月沧桑斗转星移,遗存已经非常稀少。北京的居庸关八达岭,是万里长城中最为雄伟壮观的部分之一,早已驰名中外。自山海关往昔延伸到西域的长处,或坍塌,或掩埋在黄沙之中,唯留下残垣断壁或残破的烽燧供人凭吊。

临海古城墙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建于东晋,扩建于初唐,定型于北宋,完善于明清,依据地势和山川格局修建,历史上曾多次拆毁、重建及修缮,元代台州府城墙以其防御水患的重要功能免于拆除,其主体部分一直保存到今天。它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承载着临海历史的记忆和沧桑……。

《航拍中国》第二季台州府城墙片段

古城墙沿江修筑而上,依山就势,逶迤曲折,雄险壮观。尤其是北固山一段,建于危崖之巅,飞舞盘旋,敌台林立,雉堞连云,城楼高峙,与北京八达岭相较,可称双绝 ,称之为“江南八达岭”并不为过。

更有其独特之处是,它不同于北京八达岭长城四周空旷的景象,临海古城墙两侧,古木参天,常年苍翠,城墙掩映在青绿丛中,更增添了一分灵秀。

城墙马面

临海古城墙,除了御敌的功能之外,还兼具防洪的功能。城墙有三分之一的长度是沿着灵江修筑,台州府城正位于灵江入海近处,江水与海潮水相碰,水位升高,时常漫上城来。城墙犹如大堤,千余年来抗击着洪水的冲击。为此,临海城墙在修筑设计上,采取了特有的措施,把瓮城修作弧形,特别是把“马面”迎水的一方修作半圆弧形(其余一方仍为方形),在全国古城墙中,十分罕见,目前所知尚属孤例。

以台州府城墙为核心,连同巾山塔群、恩泽医局旧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紫阳街,东湖等构成了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

我们冒着四十多度的高温,一路驱车来到临海古城已是中午十五时左右,火辣辣的骄阳,正印证了我们来到这江南古长城寻访揽胜的火热的激情。来到临海古城,就是为了近距离饱览台州府城墙的风姿,感受古城墙“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千年笃定。

朝天门

我们的台州府城墙的揽胜之旅就从朝天门开始。

朝天门

朝天门,又称西门,旁临灵江,北接北固山,内通西门古街,与台州府衙相邻,门合内芯属宋代,外部修建于明代。

朝天门瓮城

穿过古城朝天门,犹如穿越历史,我相信每一个游人穿越台州府城墙城门时,也许都有我此时此刻的同样的心情。

城门天窗

进入朝天门,门内就是古城的瓮城。瓮城建于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由于防洪的关系,城门内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天窗”。

瓮城

瓮城内有十六块文字展板,系统的介绍了自晋元兴元年,到1998年台州府城墙变迁的各个历史节点。这仿佛就是一部简单的台州府城墙的编年史,行走在古城墙上,这样的文字介绍随处可见。

细细阅读这记载古城历史变迁的文字方知台州府城墙:肇始于晋,扩建于唐,定型于宋,完善于明清。全长6280米,现存4730米。东晋元兴元年,孙恩从浙东起义一路攻至临海郡,遭到了当时临海郡守辛景的顽强抵抗,辛景率领百姓与将士沿着大固山修筑城墙,保卫城池,最终击败了孙恩,使他“乃于临海投水死”。后历经唐、宋、元、明、清数个朝代的扩建完善,台州府城墙仍旧以“守卫者”的姿态,护卫着一方人民。

千百年来,拒洪流,御强寇,被人誉为之“江南长城”“北方明长城的师范蓝本”。

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罗哲文对台州府城墙留下了这样赞美的诗句:“练光摇古垒,元兴凿堑,武德扩城,包砖石成首创,御寇防洪,无愧江南八达岭。剑气上连牛,嘉靖守台,隆庆转蓟,造敌台幽蓟续蓝图,金瓯锁钥,功高雁北十三州”。

诗中“练光摇古垒”,“剑气上连牛”两句,均出自[ 唐 ] 骆宾王《久客临海有怀》中“练光摇乱马,剑气上连牛”的诗句。其余诗句都是叙说台州府城墙历经晋(元兴)、唐(武德)年间于龙顾山凿堑筑城,后置台州扩建州城,首创砖石全面包砌技术以及城墙辅助性建筑的“捍城”和“护城”等的超人智慧,其兼具御寇防洪的城防功能,无愧于江南八达岭的美誉。诗中还对明嘉靖40年台金参将戚继光、台州知府王可大全面整修城池,并建空心敌台14座,戚继光隆庆年间调防蓟州后,还将空心敌台用于幽蓟长城营造,开北方长城空心敌台之先河的历史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认真品读古建大师的诗句,寥寥数语,道尽台州府城墙变迁由来,几句话语,高度评价了戚继光南筑空心敌台抗倭、北在幽蓟续写长城修造的千秋功绩。

古民居

登上古城墙,俯瞰城墙下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和城里的高楼大厦,一座古城就这样被一道古城墙环围其中,千百年佑护着城内的民众免遭外敌和洪水的侵扰。

台州府城墙总计长约6280米,城墙高度达到7米,设置了7座城门,每座城门上都建有一座城楼。城墙下宽上窄,呈梯形,顶部外侧设置雉堞,内侧砌筑女墙,墙身还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外突的马面,除作为军事防御的防御平台用之外,由于其圆形的墙面可以便于洪水的流动而具有较强防洪能力,从长天门往东到镇宁门现存6个马面。

古城墙沿山脊一路攀援向北,行走远处就有一座敌台矗立山脊,由此构筑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御城池。

双层敌台

行走不远,一座两层空心地台就在眼前。双层敌台始于明嘉靖38年(1559),为戚继光首创。明代时,东南沿海一带倭寇不时侵扰,戚继光在台州府城创造性地修建了13座二层空心敌台,这种敌台跨越城墙内外两边,内部空间大,可常驻大量兵力,且能避雨御寒,非常便于瞭望、防守、传达信息。这种双层空心敌台,随着戚继光等人调驻北疆而极大影响了北方明长城的建设,不仅提升了防御能力,也创造了标志性的城墙景观。戚继光创建空心敌台,是其军事实践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对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学的巨大发展,是军事建筑史和城防史的重大突破。后来,戚继光将空心敌台运用于北方长城修建。因台州府城墙对明长城的形制和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赞誉其为北方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登上敌台南眺,滚滚灵江水绕城而过,北望紫阳古街,古城肌理一览无余。远眺,山海相依、人水相亲、城景交融、古今交汇;近看,古城之中“一山有四塔,一城藏八寺”,人文荟萃古迹犹存。这座北依高山、南临江海,西有巾山、北有北固山相接,东有东湖护城,南有东西环流注入大海的灵江,山城相依,江海交融,凿湖为壑,河城湖泊环围(卫)的古城,可谓防则固若金汤,行则通江达海,游则古迹众多,怎么不让人称羡这台州府城呢?

再仔细看这台州府古城墙,现存的城墙本体是以宋代城墙为基础,明、清两代修葺增筑而成,城墙有三分之一的长度是沿灵江而修筑,既是城墙,又是防洪大堤,1600多年来抵御过无数次的洪水冲击。

台州府城墙为防洪之需,特意把城墙迎水一面修筑成半圆弧形,以利水流通畅,保护城墙安全,这样的“马面”形制是台州府城墙建筑形制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色,被建筑专家誉为“可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全国罕见”。

强化防御功能的捍城和护城示意图

同时还使用了特殊的“露龈造”技术,即在沿灵江的西面城墙墙体,用砖石砌成锯齿形,砖层自下而上有收分,墙表显出层层微小的台阶。这种建筑格式,虽不利于军事防御,但可增强城墙的防洪能力。

台州府城在城墙的建造上最早采用砖石全面包砌技术,以及城墙辅助性建筑“捍城”和“护城”等进一步强化城墙的防洪功能,无一不彰显着古人的聪明才智。

设壮城营制度

自北宋以来首开设立壮城营护城的特例。壮城营也称壮城指挥营,营地在崇和门内侧,初设百人,后增至一百五十人,故在两宋时期,城墙修缮,均委力与壮城。专设修缮城墙的壮城营,这在我国护城史上实属特例,它与现代公路维护修缮设立的公路局和道班,可谓异曲同工,具有很大的超前性和前瞻性。

梅园

较之于八达岭,台州府城墙要平缓得多。我一边沿着城墙上的台阶一路攀援,一边沿途欣赏图中的景色,在古城墙边一处被称之为“梅园”的花园处停下了脚步。它曾是古台州官府花园的原址,现占地六七亩,依山植有200多棵梅树,现在早已过了梅花盛开的季节,但能在山脊高处有这样一个专供赏花休闲的地方,也给这冰冷的古城墙增添了几分生气。

烟霞阁

在陡峭的台阶旁一座极具古典风格的阁楼临崖而建,上檐匾额“凌虚”二字,中檐匾额“烟霞阁”三字,因此这座阁楼既叫“凌虚楼”,又叫“烟霞阁”。阁楼三层,琉璃飞檐,灵秀非常。据说站在阁楼上,每当夕阳西下时,霞光映射,灵江水气蒸腾如烟,所以被称之为“烟霞阁”,此时正值中午,也就没有机会欣赏到那灵江含烟映霞,蔽亏夕阳的美景。

望天台

继续往北攀援而上,距“烟霞阁”不远就是“望天台”,原来是元末方国珍反元起义,在临海建国筑台祭天称王的地方。后据说清代的齐召南曾在此观测天象,遂演变成了“望天台”。望天台高三层,四周汉白玉扇形台板、台阶、栏杆等雕刻着精美图案,登台石阶和各层栏板数都是九和九的倍数。三层九循环和圆形建筑结构,雄伟壮观,精致细腻,象征九五之尊之意。

“望天台”西接三江,北依白云,东南碧荫万顷,西北危岩千尺。明秦时有诗文谓之“崇岗绝壁何嵯峨,横江屹立廻江波”。自然这里也是一个风水宝地和观天览地的极佳处。

《重修望天台记》碑

这里立了一块《重修望天台记》碑,兹摘抄于此:方氏国珍台州黄岩人,蒙元末年朝政多悖,吏治不整,水旱相继,路有饿殍。国珍昆仲五人揭竿起事,至正十四年(1354)攻入台州立国为宋,据城称王,筑台祭天,遂由此台。又传汉矛盈修炼于此,得道驾鹤飞升。降及乎清,礼部侍郎齐氏召南临之以观星象,这就是“望天台”之名的由来。清邵启棠有诗云:“仰视星辰千颗耀,俯窥烟火万家平,不期子晋蓬莱返,笙管云端奏有声。”岁月如斯,逝者已矣。临海古郡,国之名城,乙卯孟春规矩尺度,仲冬告竣。其意古,其势壮,昭昭史迹,泱泱可观,并台永垂。

登上望天台,立于台中,仰望苍穹,遥指灵霄,追忆往昔,岂不磋叹。

走下望天台,台州府城墙一路折往东向。我一路且行且停,观不完的风景,看不完的历史古迹。台阶敌台,实难攀援;名胜古迹,不及详考;亭阁城垛,不及细看…唯有头顶上的太阳炙热难耐,所幸台州府城墙不似八达岭那么陡峭,四周因军事功能驰费而沿途绿树遮道,倒也为我们提供了遮阳纳凉的方便。

古城墙下的城隍庙古树掩映,绿荫参天,庄严肃穆。这座建于唐武德四年(621),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供奉的是台州城隍屈坦。屈坦是三国东吴尚书仆射屈晃之子,屡造福佑护于民,为感念其德,虽建庙祭祀,年年安享香火。

城隍庙里一棵树龄1400多岁的古樟树。据介绍古樟植于隋代,已近1400多年,建成因遭雷击,劈去大半,虽历经沧桑,仍绿叶茂盛,树根纵横虬髯,苍劲伟岸,可谓树种之冠,古城一宝。它见证过多少朝代的变更,送走了多少烧香许愿的香客,它既是这座城隍庙的历史见证者,也是它佑护下的这座古台州的历史见证者。

千年柏树

庙里还有数棵上千年树龄的柏树,它们与古樟一道,见证了这座城隍庙悠久的历史和过往。

城隍庙

众所周知,城隍庙是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它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祭祀的神祗之一,大多有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作为早已没有了宗教信仰的国人,所谓进庙敬香,大多是一些怀着一颗功利之心的势利之人,然自我们来到城隍庙的十几分钟里,就看到那位游客一直虔诚的站立在城隍庙的香案之前垂首祷告。我想城隍爷若是有灵,可能连当地的百姓都保护不过来,又哪有精力佑护你一个路人呢?

坐北朝南的城隍庙前,面南一条长长陡峭的台阶南向可通向城里,我想大多数的香客都是攀登上这条逼陡的台阶前来朝拜吧?但愿城隍爷继续保佑山城下的民众吉祥安康!

我几乎是在追赶着太阳的脚步一路东行。此时太阳西斜,步道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太阳快要落山了。途经大将军炮台,炮台架有古炮一尊,人称“大将军”。此炮长近3米,重约数千斤,炮身有铭文“1644”及西洋文字,原为郑成功收复台湾从荷兰人手中缴获,清顺治年间,郑成功三次攻打台州时遇飓风沉没于临海。此炮后被清军捞获,一直留在临海,此门炮为复制品。

英雄末路,壮志难酬,空留下这惜败的历史遗迹,让后人凭吊。

台州府城曾经让多少英雄折腰,台州府城墙又抵挡过多少次外来的入侵和洪水的侵袭。从晋元兴元年孙恩来犯败北涛河自尽,到元末方国珍在彼筑坛祭天称王落幕;从戚继光抗倭抵御外寇,到郑成功抗清复明折戟临海…多少英雄豪杰,多少外来强敌,都被这坚如磐石的台州府城墙抵挡在外,铩羽而归。斯人已去,故城有在,追昔抚今,怎不让人感叹?

一路艰难行走,终于到了江南长城的最高处白云楼。白云楼位于北固山东侧,为台州府城的制高点。白云楼双层重檐歇山顶结构,据说周边岚气时生,白云时出,四季山色空蒙因此而得名。

此时一位摄影爱好者正架起相机,等待着日落时拍下那日落的片刻留下的最后一抹余晖。

站在敌楼平台,目送即将坠落天际的夕阳,只见远山如黛,大地苍茫,残阳如血,近看脚下山色空蒙,车流如织,倦鸟归巢。

踏着落日的余晖,走过一段全城墙最为陡峭的百步峻,就到了我们台州府城墙的终点揽胜门了。

这段不足百步的被称之为“百步峻”的古城墙的建造,还留下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唐朝大将尉迟恭奉命扩修城墙时,修到百步峻这段山路时,因山势险峻而屡屡被毁,当时天降大雪,他巡视城墙时发现一连串梅花鹿的蹄印,于是便跟着蹄印修筑城墙,竟然成功了。这一则充满了传奇色彩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此后临海就有了“鹿城”之美誉。

顾景楼

自百步峻缓步而下,来到达顾景楼时,已经是日落时分。

旁边是戚继光纪念馆,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塑像就矗立在揽胜门里。只见戚继光身披战甲,一手叉腰,一手紧握悬在腰间的宝剑,目光炯炯,凝视前方,神采奕奕,英姿勃发。

我默默的站在英雄塑像前,遥想当年,明嘉靖年间,倭患猖獗,中国东南沿海深受其苦。戚继光驻防台州六年半,训练出一支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戚家军,扫平侵犯浙江的倭寇,台州府治临海是其练兵、筑城、成名之地。发明空心敌台、抗倭战场上“九战九捷”、写成军事著作《纪效新书》……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临海一举成名,也在此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戚继光忠君爱国、保境安民的忠诚品质,彰显出其家国情怀;勇于担当、敬业奉献的英雄风范,撑起了民族的脊梁;练兵筑城,锐意创新,凸显其名将风采;足智多谋、百战百胜的战神伟绩,展示出了其高超的军事谋略。不仅成为临海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世代敬仰的民族英雄。

东湖

站在顾景楼,远处可观巾山群塔,俯瞰浩淼如烟的东湖尽收眼底。

揽胜门前的好汉坡

穿过揽胜门,脚下就是号称“好汉坡”198级台阶。若是自此而上,确实考验人的脚力,因此才有了“好汉坡”之名,正所谓“不到长城非好汉”。

自揽胜门好汉坡艰难的下到坡底就是揽胜门广场,回首再望,揽胜门犹如高悬在云端。一座石牌坊矗立好汉坡百级台阶的尽头,石牌坊上“雄镇东南”四个大字是对台州府城最好褒奖。百步台阶旁一块巨石上篆刻了“江南长城”四字,题字为原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所书。

东湖

行进数步,途经“东湖”岸边,时已日暮关山,踌躇许久,还是作罢。

始建于北宋的东湖,原本是个操练水兵废弃船屯,由台州郡守钱暄疏浚拓建而成湖,并辟为园林。历朝历代均有浚修,逐渐成为台州园林之首。后又与灵江贯通,既解决了城内排涝之虞,又为古城凭添一个休闲游玩的景点,更为重要的是,凿池为湖,湖江勾连,又与灵江一道构成了台州府城天然的护城河。东湖南北长近500米,东西宽约150米,分前湖和后湖,汀洲众多,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让古城更加赋有了灵气。清俞樾曾盛赞东湖:“杭州有西湖,台州有东湖。东湖之胜,小西湖也。”由此可见一斑。

来到台州府城墙的人,也都会到紫阳古街一游。而我选择放弃东湖而游览紫阳古街,不为打卡,只为“紫阳”二字与我的渊源。

紫阳古街成型于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紫阳街之名是为纪念世居紫阳街西侧的中国道教南宗始祖张伯端而名。张伯端(984年~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后改名用成(诚),天台(今属浙江)人。北宋时期著名高道。敕封"紫阳真人"。现在在古街的最北端的照壁上,还留有原北京图书馆馆长、中国宗教界知名人士任继愈老先生亲笔题写“紫阳故里”四个大字。

而我的出生地陕南紫阳县,也因道教南派创始人“紫阳真人”张平叔(张伯端)在此面壁悟道而得名。

也许是巧合,两地得名皆源自中国道教南宗(派)创始人张伯端(字平叔)一人,有此渊源自然要去一游。

老街上,每相隔一段路就有一道青砖砌成的墙,叫“坊墙”,坊墙又称“防火墙”,乃沿袭自北宋的里坊制,在紫阳老街至今仍然保留下了里坊制的格局,古街上还保留有迎仙坊、顺政坊、清河坊、悟真坊、永靖坊、奉仙坊等石坊,既是人行道,可以通马车,又是防火墙,还有地标作用,是紫阳古街的一大亮点。

当我踏入紫阳古街时,已是黄昏时分。古老的里坊里古朴之风扑面而来,街上行人和游客还不很多,此时的古坊里更显幽静和安详。这时一阵优雅的古琴声自远处飘来,寻声而去在老街古琴制作坊里一位制琴师傅,正在忘情的弹奏,悠扬的琴声让人陶醉。我驻足良久,静心品味乐师的演奏,连续几个小时跋涉游览的疲劳被空灵悠远的琴声一扫而空。

华灯高照,原来安静的街巷里,突然涌出无数的游客,刹那间就将空寂的街道填满。

此时小巷在灯光的映照下越发显得幽深。

朱自清曾经两度来临海任教,期间还创作《匆匆》等文学作品。现在在老街原中国人民银行台州支行旧址上转为其设立了《朱自清纪念馆》,可惜参观时间已过。

老街里有许多古井,据说不单为饮用,更主要的是用于消防。仔细观看,古井井口早已被打水的绳索打磨下留下一道道凹槽,犹如一道道时间年轮,记叙着老街的过往。

紫阳古街也是昔日台州府城最繁华的街巷,临海许多百年传承的老字号店铺都分布在古街上。

老街展示的这张三十年代紫阳街景照片,现在保存在英国亚飞学院图书馆中内。细细品读,似乎有梦回过去民国的感觉。

三塔同辉

不堪老街人山人海之扰,来到了紫阳老街南段的一个小巷,眼前的景象犹如仙境,只见巾山顶上的古塔,与街边的古塔,在灯光的映照下,相互辉映,成为老街的一大亮点。

临海自开唐以来就是台州府治所在,民间有造塔习俗,因此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古塔。在巾山景区现有保存完好的千佛塔、大文峰塔、小文峰塔、南山殿塔,巾山塔群已经入选国家级保护单位。2004年在紫阳街修缮中,台州府城投资千万匠心打造的景区亮化工程,在保留的街巷一角,再现了千佛塔、大文峰塔、小文峰塔,“三塔同辉“”的盛景。如今包括紫阳千年古街和古城墙,都被灯光装点地流光溢彩,无需穿越,即可梦回千年。

对于我来说,台州府城我也只是一个匆匆过客,台州府城还有许多景点无缘一一游览,只有把这份遗憾留作将来。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