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古镇游记
闲谈中偶然得知一位朋友家乡是在兴安古镇,想起年轻时曾经去过这个地方......
实话说,如果不是入选CCTV"2005中国十大魅力古镇"之一,广西的兴安古镇不会像现在这样广为人知。
这片两次改写中国历史的神奇土地,有在秦始皇时期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古灵渠,有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有现代化的旅游项目乐满地……但兴安的古桥流水、古巷幽深、古物荟萃,却更令人着迷。沿着青石板和鹅卵石铺就的路,穿过三进五进幽深的暗宅院落,抚摸着木质门框上精美古朴的雕花,一不小心就走入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千年岁月。
兴安一陡一个天地
兴安是连接湘水、漓水的咽喉要塞,而一条灵渠则成就了中国的统一大业,更显示了中国人开山开河的智慧。灵渠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14年,那年秦始皇为统一中国,发兵五十万分五路进军岭南。雄狮之伍被困于密林深野,毒虫遍地、粮草断尽。眼看一代伟业要功亏一篑,秦始皇当机立断凿山开源,仅用两年时间完成了这33公里的人工奇迹。灵渠建成后,从黄河之上的都城咸阳到南疆广州便畅通无阻,秦军亦势如破竹,疆域一直拓展到南海之边。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运河,亦沟通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内河运输网。
距离桂林58公里处的兴安古镇,因秦朝著名水利工程灵渠而著名,俗称"北有长城,南有灵渠",整个古城被灵渠之水环绕,名为水街,街中所有建筑大多是明宋年间建成,走在挂满辣椒和玉米的青青石板路上,处处是小桥和清幽的绿水,宁静而悠远。
兴安古镇实际上是指古灵渠穿越兴安县城的一段水路,素称“水街”,两岸有古代形成的街市、民居、楼台亭阁,古迹甚多,灵渠、水街和秦城是“兴安古镇”的全部精华。
魅力之源在于灵渠
建造于公元前214年的灵渠,全长33公里,连接湘漓二水,连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运河,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内河运输网。灵渠分为南北两渠,包括铧嘴、天平、渠道、陡门和秦堤。“铧嘴”大坝全部由石块相扣相衔砌成,长500米,成“人”字形,内高外低,坝面斜坡的片石像一片片鱼鳞,远看大坝,宛如一条降服急流狂涛的巨龙,紧锁在湘江的源头。大坝既可拦水,又可泄洪,不用设闸起闭就能自动调节水量,保持渠水相对平稳。灵渠的科学设计,将湘江水三七分流,泄水天平采用侧堰溢洪控制入渠流量,使蓄水缓缓而进,能保渠堤安全,设计与埃及的巴拿马运河有异曲同工之妙。灵渠古木成荫,渠水似镜,水面水鸟低掠,水底鱼虾嬉戏。渠水环着城镇,三分湘水携一路稻香橘红,七分漓水挽八里桃红柳绿,一番古朴清幽的景致,让人留恋忘返。
一墙一瓦均是秦风古韵
水街的迷人之处,不只在这些刻满历史痕迹的石桥之上,还在于古香古色的水街民居。水街两岸的民居,鳞次栉比,均为青瓦白墙,木雕花门窗。"小桥流水人家"之下,闲庭信步的古镇居民,脸上的安逸就像桥下的流水一般清澈。柳树垂垂下,漫漫水阶上,顽童笑闹嬉戏,少妇提篮洗衣的景象似曾相识,那是江南的水彩,还是纳西的油画?
城内的建筑则依形取势,层层跌落。古朴的建筑中处处渗透着秦朝威武的气息,三条古街更是尽显秦汉风情,而酒肆茶楼,百年老店亦让游人不觉迷失其中。九井坊中的个个商铺亦是别具一格、无奇不有,店内之物每一件都令人爱不释手,这也正是爱淘货的旅游者们最衷爱的地方。
灵渠开凿的历史成因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秦并6国(韩、赵、魏、楚、燕、齐)后,秦始皇为开拓岭南,统一中国,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屠睢率兵50万分5军南征百粤,每军要占领五岭一个主要的隘道,而占领湘桂两省边境山岭隘道的,就是其中的一个军。最初遭到当地民族的抵抗,3年兵不能进,军饷转运困难。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监御史禄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秦始皇迅速统一岭南。
显然,灵渠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西汉所置的零陵郡曾辖7县4侯国,范围基本覆盖今天的湘桂边界地区,郡治零陵(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县城西南39公里处),东汉迁郡治于泉陵(治所在今永州市芝山区城北1千米),后来才分零陵郡西南部置始安郡。
而桂林呢,正是依靠着灵渠这一南北通道,自西汉置始安县、东汉置始安郡起,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江边小镇,成为“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重要城市。
很久前的文人佳话
1963年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学术泰斗郭沫若,与北大教授翦伯赞,在广西参观考察千古灵渠后,兴安有关领导请郭老为灵渠题字。郭老答应回桂林写好后,再叫人送回兴安。
当晚,游灵渠深有感悟的郭老,挥笔写下《满江红·灵渠》一词:
北自长城,南来至,灵渠岸上。亲眼见,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大小,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汉壮,将军墓,三人葬。听民间传说,目空君相。史禄开疆难复忆,猪龙作孽忘其妄。说猪龙,其实即祖龙。能开创。
随后郭老又题写诗一首:秦皇毕竟是雄才,北筑长城南岭开。铧嘴劈湘分半壁,灵渠通粤上三台。江山一统泯畛域,工匠三人叠主裁。传说猪龙深作孽,英雄伟绩费疑猜。
神来一笔“飞来石”
传说此石是四川峨眉山飞来的仙石,修渠时这里有猪婆精作怪,渠堤白天修好,夜晚猪婆精拱倒,使修渠误工,领工被杀,民夫受累,飞鹤大仙便将座下蒲团石飞来镇住猪婆精,渠堤始成。
接铧嘴下游是拦截海洋河的拦河坝,大天平即拦河坝的右部,小天平为拦河坝的左部,大天平与小天平衔接成人字形(夹角108度),因二者原属湘江故道,稍有崩坏,则无滴水入渠。
千百年来,如果没有灵渠,是否就不会有强大的“秦汉帝国”?如果没有“秦汉帝国”,是否中国的历史就要改写?
兴安,这个美丽的古镇在城市的浮华与喧闹里坚守着历史,也唤醒笔者内心深处一抹过往淡淡的回忆。
古灵渠流经兴安县城长约一公里逶迤的街市,便是古镇水街。历史上,兴安县城是个很重要的航运码头,因灵渠在此分水,南来北往的船只都要经此中转。灵渠穿城而过,两岸设有会馆客栈、酒肆茶楼,形成一条繁荣热闹的街市。两岸的民居鳞次栉比,均为青瓦白墙、木雕花门窗的岭南风格建筑,既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风韵,又融入百越的文化元素,向人们展示一幅浓郁的岭南风情秦汉市井图。
这里曾是古代商贾云集之地,清代诗人苏宗经曾描绘水街:“径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桨棹挥波易,蓬窗买酒便。”今天,整个水街景区由秦汉建筑文化、古城桥文化、古雕塑文化、灵渠历史文化、岭南市井风俗文化五大部分组成,城内建筑依形取势,层层跌落,杜牧《阿房宫赋》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便是兴安古镇的真实写照。
水街的迷人之处在于古香古色的民居。这些古建筑的一墙一瓦仍保留着秦韵古风,沿着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的街道,穿越亭台楼阁,走进三进五进的'幽深暗宅院落,推开一扇扇遍布玲珑雕花的门窗,抚摸着门框上精美古朴的雕花,似乎让人回到尘封已久的千年岁月。兴建于大宋元祐年间、名为北街里的古街,千百年来商贾云集,窄窄的街道两旁民居鳞次栉比。当年,珠宝、胭脂、米铺、钱庄皆立于此,是宋、元、明、清兴安最繁华的商业街,曾出九名进士。古朴的建筑中,精美的雕栏画栋仍渗透着秦朝的气息,三条古街尽显秦汉风情,酒肆茶楼,百年老店让人遥想起当年笙歌弹唱、丝竹悦耳的繁华情景。
水街的秦风古韵,还表现在北门的“秦文流觞”。水街入口旁有一座牌坊,上书“五马坊”,由此进便是仿古的“秦文流觞”商业街。“流觞”是中国古代一种趋吉避灾的祭祀仪式,秦文流觞取“代承秦汉文化、祝愿百姓吉祥”之意,由一品居、三槐第、九井坊三组古建筑群组成。湖广会馆面前的砖雕照壁,可谓是兴安水街的“镇街之宝”,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唯一双面人物陶塑砖雕的照壁。砖雕照壁制作精美,长6.8米,高5米,上面塑有观音、四大金刚、八仙、哪吒、招财童子、鳌鱼等344种神态各异的古代人物形象,以此祈盼人民平安如意、幸福吉祥。
水街清流潺潺,垂柳依然,清澈的渠水静静流过整个古镇。溪水如小家碧玉,水下长满墨绿的水草。小桥流水旁,顽童在水边嬉闹戏水,浣纱女子在溪边洗衣,安闲宁静。近千米的水街,仍保留着古代的商业气息,让人想起当年泛舟灵渠、蓬船沽酒的繁华情景。自古小桥流水成佳话,有水必有桥,水街上的古桥千姿百态,设计精巧,是数千年历史留给水街的痕迹和古代兴安人民的智慧结晶。
水街共有10座古桥,比较有名的是娘娘桥、万里桥、马嘶桥、接龙桥和粟家桥。走进水街,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娘娘桥,此桥较为宽敞,无台阶、无亭阁。万里桥是秦军从南往北时经过最多的一座桥,上书“楚越要津”,让人想起当年秦军的金戈铁马。马嘶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二桥跨二水“水立交桥”,是水街的骄傲,据说因当年汉代将军马远之马不肯过桥而得名。
接龙桥则因其仅半边台阶而得名,据说此桥设计出自当年足智多谋的怀丙和尚,桥东修有九级石台阶上桥,而桥西不留石阶,成就了接龙桥的千古之迷。相传此桥在早上雾气朦胧时如同一条身体隐没、将头轻搭于东岸的龙,加上此桥是古代接送来往官员、端午节迎接龙舟,因此而得名。粟家桥清丽古雅,没有亭阁,却保留了原始的古朴,石板铺就的台阶,石缝间的青草和桥边的古树,一草一木都与它浑然天成。
水街的繁华直到1937年湘桂铁路通车后,航运中断,古镇的繁华也似流水般远去,水街渐渐沉静了下来,犹如绝代名淑洗尽铅华,风韵犹在,留给世人一片安闲与宁静。悠悠灵渠水带走了昔日的繁华,却淌不尽数不清的楚越旧情和藏于古宅深巷的凄美故事。闲庭信步的古镇居民脸上,安逸与悠闲如同流水一般清澈,他们悠然安坐于飞檐雕花之下,打纸牌、理发、卖发糕米粉、看相算卦,或翘腿于亭下,呷茗乘凉;或坐在竹林树荫下,诵读美文诗书;或歪卧石凳,眯眼小憩,尽享这份静谧,在喧闹的市井之中,看光阴如水流逝,安然如昔……
入夜的水街流光溢彩,美轮美奂,是另一种迷人的景象,生动再现了昔日“桨声灯影里秦淮河”的繁华夜景。傍晚的时候,水街两边的店铺和楼阁高悬着的竹编灯笼亮了起来,淡淡的茗香伴着轻柔的乐曲,醇厚的酒味和着悦耳的琴声,从水街的雕窗竹帘悠然飘出,将水街昔日的繁华演绎得如梦境一般,老人们的古乐戏剧中,仍传唱着千古情怀,两岸的灯火在诉说着古镇千百年来的感人故事。悠闲散步在水街,耳畔听着灵渠的古乐,看着闪烁迷离的灯笼倒影水中,熠熠生辉,风情万种。河里的小船载着夜游的人们缓缓驶过,令人彷佛穿越千年的时光,回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年代,让人不知是醉在曲中,还是醉在梦里……
古韵犹存、文化荟萃的兴安古镇令人着迷,令人浮想联翩。当我们伸手触摸那守候了千年的古城墙,趟过流经两千多年的灵渠,不禁油然想起古代修筑运河的壮阔画面,想起乘船往来千里的秦汉先民和商贾,想起当年浩浩荡荡的秦军进入岭南,想起当年的金戈铁马和腥风血雨,多少悲欢离合与历史风云曾在此叱咤上演,多少感人的故事和传奇一直震撼人们的心底。
如今漫步水街,犹如徜徉于一条历史长廊,这里的古建筑、亭台、古桥、雕塑,都是这条世界上最古老运河曾经浮华与沧桑的重现,触手可及的市井风情清晰地演绎着各种文化碰撞和融合后的成果。江南水乡的民居与百越吊脚楼相交杂,都在诉说着自己的骄傲。
桥下的流水清澈而缓慢地流淌着,垂柳在微风下轻抚水面,千年古桥在倒影中闪闪发光,岸上的妇女们提篮洗衣,小朋友笑闹嬉戏,“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画面,浮现在眼前,如此的真实,却又如此的梦幻,让人分不清是江南的水彩画,还是纳西的油画。
《初夏兴安》——佚名
碧野芬芳氧巴气
望眼兴安遍山绿
风吹河面千层浪
花红草茂悦生机
紫燕戏水诉衷肠
柳带摇曳飘情丝
瘦笔浅墨难描述
欲将美景藏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