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蚌埠市禹会区30天天气(蚌埠市禹会区30天天气情况)

蚌埠市禹会区30天天气(蚌埠市禹会区30天天气情况)

天空明媚还是天气明媚

我觉得两个都是对的,但侧重不同.天空晴朗是一个直观感受,偏重于某个时间点,比如你可以说:"大雨过后,太阳出来了.此时的天空是格外的晴朗.”这就是偏重雨后这一个时间点的情况.

怎样才能知道明天的天气如何?

你好,

1、天气关乎很多事情,具体到个人,主要是为了预防疾病,尤其是感冒,关注天气变化,加减衣服。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要去外地,更要知道当地是什么天气情况,决定穿衣和携带的衣服。

2、特别是突然下雨或者降温,加减衣服不当很容易生病。关注天气可以注意下雨及降温。这种比较突然的天气变化是住在城市的人的必须关注点。

3、农村更不用说,需要关注天气帮助植物定期调整种植方式啊。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更高更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就中国而言,气象台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对大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而天气预报就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的原理和 *** ,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它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人们生活有重要意义。 

蚌埠市的喜得惠饰品店在哪?

位于中国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京沪、淮南铁路交点。因盛产河蚌而得名 。辖东区、中区、西区、郊区4 区及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3县。面积 5832平方千米,1990年人口296.21万(市区68.13万),主要为汉族 。明、清称蚌步集,1949年设蚌埠市。为淮河流域水陆交通与物资集散中心。矿产有金、铁、钛、花岗岩、大理石、石英石等;工业以食品、轻纺为主,食品工业与医药工业产值居全省之一位,拥有中国更大的果糖厂(年产万吨);农产品有小麦、豆类、薯类、棉花、烟草等;蚌埠港为淮河之一大港。土特产有石榴、五河螃蟹、午餐肉罐头等。民间艺术主要有泗州戏(拉魂腔)和民间歌舞花鼓灯,微雕、玉雕、通草画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名胜古迹有东部的曹山,相传为三国曹操屯军之地 ; 山南麓的明朝东瓯王汤和之墓 , 为国家级保护文物;怀远境内的荆、涂二山隔河相对,为第四纪冰川遗物;涂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

建置沿革

史前时期,今蚌埠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怀远县境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 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之一代帝王)。春秋战国时期, 今一市三县地域曾分别为徐方、鲁、宋、吴、越、楚等国的邑地。

秦王朝建立后统一实行郡县制,今淮河南岸怀远、蚌埠地域属九江郡曲阳、钟离等县分领,今淮河北岸怀远、蚌埠、固镇、五河地域为泗水郡蕲、徐等县分领。后迭经变更,历经西汉、东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至南宋宝佑五年( 1257年),始置怀远军及荆山县,辖今怀远县及蚌埠市区西部、 固镇县一部,今蚌埠市区东部属濠州钟离县;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军及五河县。南宋、金对峙时期,今固镇县先为宿州蕲县、灵璧县及泗州虹县分领,后为宿州、灵璧、荆山、五河等县分领。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钟离县;今固镇县为宿州及灵璧、五河、怀远县分领,五河县属泗州。明洪武年间,钟离县先后改为中立县、临淮县,增设凤阳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凤阳县;今固镇县分属宿州及怀远、灵璧、五河、凤阳县。清同治二年(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为蚌埠独立行政区,置三县司,直属安徽省凤阳府。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凤阳府,怀远县、五河县直属安徽省,后属安徽省淮泗道。同时废蚌埠三县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划属灵璧县,淮河以南划属凤阳县;今固镇县仍为宿县、灵璧、五河、怀远等县分领。1927年南京国民 *** 成立,正式废道,凤阳县、怀远县、灵璧县、五河县先后直属安徽省。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翌年撤销,仍属凤阳县。1932年,怀远县、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四区、第四专区,五河县先后改属第七区、第六专区。沦陷时期,蚌埠为伪安徽省维新 *** 、伪安徽省 *** 所在地。抗日战争胜利后,怀远县改属安徽省第十专区,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九专区、第五专区,五河县属安徽省第四专区。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脱离凤阳县,辖原属凤阳县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区。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直属安徽省,为安徽省之一个设市的城市。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市、怀远县、 五河县属皖北行署,今固镇县分属宿县、五河、灵璧、怀远4个县。 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属安徽省;上述4县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1月改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仍属宿县专区。1964年10月,析宿县、怀远县、五河县、灵璧县各一部分地区置固镇县,属宿县专区。1971年宿县专区改为地区。1983年7月,怀远县、 五河县、固镇县由宿县地区改划属蚌埠市至今。

珠城蚌埠.

因为原来盛产珍珠而得名.

蚌埠是仅次于合肥的安徽省重要枢纽城市(区号0552,牌照皖C,与芜湖大体相当),皖北的商贸中心与加工制造业中心、邮电通讯指挥调度中心,也是省内仅次于合肥的科教文化中心,拥有高等院校11所,其中 *** 坦克学院与 *** 汽车管理学院,空军第十三飞行学院, *** 海军士官学校四所重要军校均驻蚌埠,海军蚌埠士官学校是我军创办最早的两所士官学校之一,战略地位可见一斑。蚌埠拥有科研院所众多,原电子工业部40、41所,兵器工业部214所(华东微电子研究中心)等重要军工部门附设于此。 *** 第123医院设于蚌埠。

蚌埠站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一级站,原铁路分局,现上海局铁路办事处仍驻蚌埠,管辖安徽全省及江苏铜山段铁路。所有列车除直达车Z字头外均经停此站。蚌埠是京沪、皖赣、淮北线枢纽,南下列车在此变次换头,很多列车越行徐州、南京,但必停蚌埠,如T105;现京沪线每日直发特快T字头,全线仅停济南、蚌埠两站;蚌埠站也是上海至 *** 铁路唯一非省会站(工程要求一省一站)。蚌埠东站是华东地区更大的货运列车编组站及更大的集装箱货场。蚌埠新站(在建)是京沪高铁首设站、华东地区中心站。

蚌埠港是千里淮河之一大港,可四季通航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等省市,还可以借助已开放港口通达海外。蚌埠是纵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的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一等客站,并经淮南线与京九铁路相连。铁路日接发能力320列,拥有中国华东地区一流的大型货运编组站及更大的集装箱货场,并拓展了铁海联运业务。从蚌埠乘火车可直达国内20个省会城市、3个直辖市和10多个沿海城市,国家即将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将在蚌埠设站。公路四通八达,高标准的城市出入口道路已与国道、省道相联结。合肥——徐州高速公路已建成,界首——阜阳——蚌埠、蚌埠——南京两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4C级标准新机场已建成投入使用。现代交通区位优势,营造了蚌埠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

蚌埠市地处淮河流域,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盛产粮、油、蔬菜、肉类和水产品等。其中固镇花生产量居全国前列,怀远石榴在国内享有盛誉,五河螃蟹蜚声海内外。

蚌埠市风景秀丽,名胜荟萃。市东龙子湖风景区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近有汤和墓、水上乐园、淮河风情园,东邻明皇陵、中都城、龙兴寺、白石山森林公园;西郊荆涂二山隔河相对,相传大禹曾会诸侯于涂山,还在此娶涂山氏为妻。现存有禹王宫、启母石以及型山上的白乳泉、卞和洞等诸多名胜散落在青山绿水间。

蚌埠交通便捷,公路水运航空四通八达。蚌埠港为千里淮河之一大港,新港年吞吐量达百余万吨,拥有数个千吨级泊位。蚌埠机场为4C级标准设置,有直达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班。

历史上蚌埠以工业闻名,建国时,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重要工业城市,有着良好的轻、重工业基础。“一五”期间的100个重点项目,蚌埠一地即占3项,后屡受合肥打压及“皖江开发”影响,经济日渐式微,衰退厉害,已逐渐蜕变为二流城市,特产以黄山烟、皖酒、仿古玉器闻名,现以精细化工、玻璃深加工及汽车零部件为主导产业,丰原集团为亚洲之一、世界第三的柠檬酸生产企业,现有上市公司五家。蚌埠仿古玉器市场是国内三大古玩玉器生产加工地。

蚌埠是花鼓灯、泗洲戏的发源地,以上项目均已申报国家及世界文化遗产。《左传》中“禹会诸侯于涂山”,涂山即在蚌埠境内,有大禹庙、白乳泉等名胜,楚汉战争的垓下古战场、淮海战役(徐蚌会战)遗址也都为蚌埠主要的旅游资源。此外,蚌埠闸、龙子湖风景区是皖北地区仅有的两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蚌埠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处于秦岭—淮河天然气候分界线上。蚌埠作为非省会城市拥有独立的省级气象中心—淮河流域气象中心。目前城市治安环境也为省内更好,蚌埠市 *** 110指挥中心是国内唯一入选2005年度公安部先进基层单位的110指挥台。

地理位置

蚌埠市(含辖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北纬32°43′至33°30′,东经116°45′至118°04′,北与濉溪县、宿州市、灵璧县、泗县接壤,南与淮南市、凤阳县相连,东与明光市和江苏省泗洪县毗邻,西与蒙城县、凤台县搭界。津浦铁路从境区中部纵贯南北,淮河自西向东流过境南,辖区大部分处于淮北平原南端。蚌埠市区位于北纬33°01′至32°49′,东经117°31′至117°11′,北部与固镇县、五河县交界,东部与凤阳县毗邻,南部与凤阳县接壤,西部与怀远县相连。

2004年末,蚌埠市一市三县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东端至五河县浮山峡山口,西端到怀远县万福镇关圩村颜李庄,东西长135 公里;北端至固镇县大韩家西北的沱河中心线,南端到怀远县常坟镇新桥村新庄,南北宽86.5公里。市区总面积601.5平方公里, 其中,淮河以北面积240.66平方公里,淮河以南面积360.84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70平方公里。

气候

2004年,全市年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少,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日照时数较历年平均偏多317.2小时,属于气候偏好年份。

【降水】 年降水量663.3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少近3成(历年平均值920.2毫米)。冬季降水量57.8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少近3成(历年平均值78.1毫米);春季降水量162.7毫米接近常年(历年平均值187.9毫米);夏季降水量327.1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少3成(历年平均值470.8毫米),7月降水量110.3毫米偏少近5成;秋季降水量106.0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少4成(历年平均值174.0毫米),其中10月份偏少9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秋旱,给秋种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从年内的降水情况看,全年各季降水量均接近常年略偏少,时空分布较均匀,无明显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

【气温】 年平均气温16.8℃,比历年平均气温偏高1.4℃(历年平均值15.4℃)。冬季(2003.12--2004年2月)平均气温4.6℃,比历年平均气温偏高1.3℃(历年平均值3.3℃),是2002年之后的又一个暖冬,其中2月份平均气温为8.0℃,比历年同期偏高4.1℃,是自建站以来的更高值。春季(3-5月)平均气温16.6℃,与历年同期相比偏高1.4℃(历年平均值15.2℃),3月份偏高1.7℃,4月份偏高2.2℃。夏季(6-8月)平均气温27.4℃,比历年平均偏高0.6℃(历年平均值26.8℃),除7月份偏高1.5℃外,6月和8月均接近常年。6-8月极端更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日数有20天。年极端更高气温37.7℃,出现在7月23日。年极端更低气温-6.8℃,出现在1月25日,日更低气温低于0℃的日数为40天。年平均更高气温21.9℃,比历年平均偏高1.6℃。年平均更低气温12.8℃,比历年偏高1.4℃。秋季(9-11月)平均气温17.9℃,比历年偏高1.4℃(历年平均值16.5℃),其中11月份偏高2.4℃。

【日照时数】 年日照时数2340.9,比历年平均偏多304.4小时。冬季(2003.12-2004.2)日照时数474.8小时,比历年平均偏多63.9小时;春季日照时数631.1小时,比历年平均偏多97.1小时;夏季日照时数644.3小时,比历年平均偏多55.0小时;秋季日照时数603.5小时,比历年平均偏多101.2小时。从下表可以看到,2004年各月日照时数除5月、8月和12月份偏少外,其余各月均偏多。

【气候与农业】 各季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偏少,时空分配比较均匀,无大面积、长时间的旱涝发生,对全年的农作物生长比较有利。但在春季和秋季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旱情发生。从3月下旬到4月中旬全市大部分地区降水持续偏少,沿淮淮北农田土壤失墒严重,大部分地区10~20厘米土壤湿度在60%以下,怀远、固镇出现中旱,局部重旱,干土层出现范围有所扩大,4月下旬降水偏多,旱情得到有效缓解。

10月份秋播秋种处于关键时期,秋收已近尾声。10月份的气温、日照基本正常,但降水显著偏少,持续晴好天气虽对双晚收获晾晒、甘薯切片晾晒、棉花采摘有利,但长时期的少雨再加上中下旬气温偏高,旱象明显显露,且发展迅速,严重影响已播冬小麦、油菜的正常出苗和秋种进展,进入11月份气温仍持续偏高,日照也偏多,旱情发展。中旬有明显降水,严重的旱情基本得到解除,到月末,土壤墒情大部适宜,对全市的小麦和油菜冬前生长比较有利。

【气象灾害】 为气象灾害偏少的年份,是近几年少有的好年景。但大风、冰雹、雷雨等突发性灾害及短时间的干旱还时有发生。

大风 3月17日由于受冷空气影响出现的大风降温天气,极大风速达到20米/秒,大风间断出现时间长达5小时25分钟,过程日更高气温下降了20℃,使全区的大棚蔬菜、油菜等一些经济作物受灾666.67公顷,造成经济损失2300万元。

秋旱 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全市多以晴好天气为主,气温偏高,日照充足,降水量持续偏少,土壤墒情明显变差,旱情发展迅速。持续的干旱严重影响了已播冬小麦、油菜的正常出苗、生长,并造成全区共有6.37万公顷小麦不能正常播种,近万人饮水困难。

行政区划

蚌埠市辖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4个区和怀远、五河、固镇3个县,共设镇36个,乡19个(其中民族乡1个),街道办事处19个,村民委员会124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4个。

龙子湖区设镇1个:长淮卫;设乡1个:李楼。共有村民委员会32个;设街道办事处6个:东风、治淮、东升、解放、曹山、延安,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36个。

蚌山区设乡2个:雪华、燕山。共有村民委员会22个;设街道办事处7个:天桥、青年、纬二路、胜利、黄庄、宏业村、龙湖新村,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26个。

禹会区设镇1个:秦集;设乡1个:长青。共有村民委员会33个;设街道办事处5个:大庆、张公山、纬四、朝阳、钓鱼台,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43个。

淮上区设镇3个:小蚌埠、吴小街、曹老集;设乡1个:梅桥。共有村民委员会82个;设街道办事处1个:淮滨,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10个。

怀远县设镇10个:城关、双桥集、魏庄、万福、鲍集、龙亢、河溜、唐集、常坟、马城;设乡9个:褚城、古城、徐圩、兰桥、陈集、淝河、淝南、找郢、荆芡。共有村民委员会65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3个。

五河县设镇13个:城关、新集、沫河口、小溪、双忠庙、小圩、东刘集、大新、头铺、武桥、浍南、申集、朱顶;设乡2个:沱湖、临北( *** 乡)。共有村民委员会22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2个。

固镇县设镇8个:城关、王庄、连城、濠城、新马桥、刘集、湖沟、任桥;设乡3个:石湖、杨庙、仲兴。共有村民委员会19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4个。

新城综合开发区共有村民委员会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8个。

高新技术开发区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2个。

行政区划

蚌埠市辖4个市辖区、3个县。

蚌埠市 面积5945平方千米,人口343万人(2003年)。

蚌山区 面积 83平方千米,人口 22万。邮政编码233000。区人民 *** 驻南山路。

龙子湖区 面积 162平方千米,人口 23万。邮政编码233000。区人民 *** 驻解放路。

禹会区 面积 125平方千米,人口 22万。邮政编码233010。区人民 *** 驻红旗一路。

淮上区 面积 232平方千米,人口 20万。邮政编码233002。区人民 *** 驻滨淮大道。

怀远县 面积2400平方千米,人口126万。邮政编码233400。县人民 *** 驻城关镇。

五河县 面积1580平方千米,人口 70万。邮政编码233300。县人民 *** 驻城关镇。

固镇县 面积1363平方千米,人口 60万。邮政编码233700。县人民 *** 驻城关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

[淮上人物]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

元末明初,有一位叱咤风云的历史名人,他就是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称为“开国元老,异姓真王”的明朝功臣——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汉族,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区永平岗人。宋朝南渡是迁来怀远,到他已经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蓝氏生有三子三女。

常遇春生于公元1330年(元朝至顺元年)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23岁时,适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常遇春也在平阿山区加入了刘聚的起义军。由于他赋性刚毅,状貌奇伟,英勇善战,胆识过人,深受刘聚的器重,不久便当上了什夫长。后来,他因不满刘聚的“善恶不分”,毅然于公元1355年初,率领几十人赶到和州投奔朱元璋。而此时朱元璋的势力已经日渐壮大,正欲渡江南下,常遇春自愿 *** 为前部先锋。乃至渡江朱元璋兵分三路,轮攻采石,元兵布阵矶上,矶下虽巨舟如织,但相距三丈有余,难以登岸。之一路郭英先攻,第二路胡大海再攻,均未攻上而败退。第三路常遇春见势乘快舟而至,奋发神威,舍舟挺戈飞身登矶,众敌丧胆(今马鞍山市采石矶犹有常遇春大脚印古迹)四散逃窜,遂攻下采石,乘胜又夺取了太平(今当涂)。这对朱元璋进军克复江南地区,建立根据地,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此战之后,常遇春便成为朱元璋手下一名得力将领。朱元璋授其为“总管府先锋”不久又升任管军总管。

公元1355年三月,常遇春随朱元璋攻下建康(今南京),功居诸将之先。之后,又同徐达一起转战江南,一鼓作气克镇江。同年四月,在攻常州的战役中,徐达被围困于牛塘,常遇春出奇兵巧解牛塘之围,生擒吴将张德。马汗未干,甲胄未解,又先后攻克宁国,池州,安庆等地。因战功卓著,常遇春先后升任为镇国上将军江南行中书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等职。

公元1361年,常遇春随朱元璋帅舟师与南汉王陈友谅战于鄱阳湖,九江之上。双方进行了36天的大决战。结果常遇春打败了敌帅张定边,陈友谅也中流矢身亡,围攻武昌降其子,敌全军覆没,湖湘平息。这次战役,常遇春功勋卓著。

公元1365年七月,常遇春与徐达攻取庐州,八月将兵平麻岭,十洞,牛坡等诸寨;复又攻取湖州,杭州南安,南雄,邵州,安陆等十多郡。1367年八月常遇春帅全军围攻平江(今江苏)九月城破,活捉降元叛逆张士诚,为朱元璋扫除了江南最后一个劲敌。朱元璋加授常遇春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册封其为鄂国公。

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大将军,各帅精兵20余万,由淮水入黄河,分路北伐。次年正月,朱元璋称帝于金陵,国号大明,改元洪武。此时,常遇春已取下山东诸郡,继又攻破汴梁以及河南诸城池。同年七月,渡大河,攻破河北诸郡。八月二日,不战而克燕郡。元军北逃。常遇春追攻太原,大同,永平,惠州,大宁等郡。公元1369年六月,全军围剿开平,元军又往北奔逃,追至北河,俘其宗王三人及平章鼎住等,俘军士万人,缴获车,马,牛千万有余,遂奏凯还师。七月七日至柳河川(今河北省龙关县西),常遇春不幸得暴疾身亡,年仅四十岁。

朱元璋问讯大痛,立即罢朝震悼,在庭之臣无不洒泪。翌日召中书定议:“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曰忠武。”八月朔日,柩车至龙江。朱元璋亲往祭奠,扶灵大哭,并泣咏挽诗一首:“朕有千行铁液汁,平生不为儿女泣,昨日忽闻常君薨,一洒乾坤草木湿。”咏罢,又开关睹容,脱下龙袍盖其遗体之上,又亲为选择葬地——南京中山北郦。复又追封其上三代皆为开平王,命礼部监修王陵(墓地在怀远贾村,即今常家坟)。嘉靖十一年,封其后裔常玄振为怀远侯。

常遇春的生平事迹及其性格品德,明,清皇帝及历史名人都曾给予高度评价。朱元璋的题词是“开国元老,异姓真王”,大学士宋濂曰:“朕东抚高丽,西抵吐蕃,北际沙漠,南来交趾占城,莫不稽首奉命。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而言,王善居其七八。”

宋濂赞常遇春曰:“王之为人,守廉而不矜,有功而无过。筹决胜之方,不学而能。其从大将军东征西伐,而能遵守节制,及其自将兵则所至无不克捷,尤其智识明而才力雄,故施之各得其义。”

《康熙御批纲鉴》记载:常遇春世为农家,赋性刚毅,膂力绝人。虽不习史书,用兵辄与古合,故每战必胜世人称为奇男子。呕常自谓:“我能将兵十万,可以纵横天下”。人皆呼以常十万。尤能善抚士卒,严律严纪。所到之处,百姓皆箪食壶浆以迎。临阵身先士卒,所向披靡,不愧长胜将军之称。

清乾隆皇帝的题词是“涌动风云”,并令其嫡裔建祠于本籍永平岗。祠成,特遣制台尹继善躬诣致祭,御撰祭文:“维尔英姿奋发,雄略建勋。拔身于草泽之中,择君而侍,斫阵于危疑之顷,振旅凯旋。贾勇有余,整军容于后劲;追奔逐北,励士气以前驱。锡茅士以酬壮猷赐封茔而光殊烈。8时巡南国哦,莅止江城,传镌崖之异绩,钟山古墓,命修祀以存馨,灵爽尤存。庶其馨格!”

公元1999年,怀远县人民为纪念常遇春,在常坟镇修建了常遇春纪念馆,及常遇春三代祖墓,县 *** 也把常氏三王墓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艺术

花鼓灯,是播布于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个县、市,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有舞、有歌、有锣鼓等打击乐演奏、有情节简单的小戏。它是中国九亿汉族人创造的最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是汉族更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民间舞蹈,它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系统的舞蹈语言体系,是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自古至今,始终以华夏文明的主体形象出现,屹立在世界舞蹈文化的森林中。

花鼓灯角色繁多,分工细致,主要演员有“腊花”(亦称、“兰花”)和“鼓架子”。女角色一般统称“腊花”,是演出的核心成员;男角色一般统称“鼓架子”。

花鼓灯班子的艺术人员构成一般有锣鼓队、演员、灯头、灯混子。花鼓灯的演出分布“开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对唱、后场小戏等几个部分。

舞蹈是花鼓灯的主要构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场”、“小花场”、“盘鼓”。“大花场”的集体表演的情绪舞;“小花场”是“鼓架子”和“腊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有人物、情节的小舞剧,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盘鼓”则是舞蹈、武术、技巧表演相结合又具有造型艺术特征的表演。

歌唱部分统称灯歌,多在“大花场”、“小花场”中间由“鼓架子”和“腊花”对唱或独唱,可长可短,即兴性强。

花鼓灯锣鼓是花鼓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场面锣鼓和灯场锣鼓,具有情绪热烈奔放,节奏形式多变,明快紧凑,感染力强等特点。场面锣鼓可独立存在,单独演奏;而灯场锣鼓则与花鼓灯的舞蹈和小戏表演融为一体,起伴奏和渲染情绪的作用。

花鼓灯自明清以后,流行区域逐步扩展,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亳州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安徽、河南、山东、江苏四省二十多个县、市,出现了《游春》、《抢扇子》、《抢板凳》等节目,至20世纪30年代后,陆续出现了像冯国佩(艺名“小金莲”)、陈敬之(艺名“一条线”)、田振起(艺名“小银子”)、郑九如(艺名“小白鞋”)、常春利(艺名“老蛤蟆”)、石金礼(艺名“石猴子”)、杨再先(艺名“小红鞋”)、詹乐亭(艺名“盖九江”)、李兆业(艺名“猫春”)、万方启(艺名“万漏子”)等名家,形成了花鼓灯的兴盛。特别是在安徽蚌埠怀远县、禹会区,淮南凤台县,阜阳颖上县,农民祖祖辈辈、男女老少都玩灯,乡乡村村都有灯班。当时在淮河中游每个乡镇至少都有2个以上的花鼓灯班子,有的达3、4个之多,形成了“千班锣鼓百班灯”盛况。

但是,由于社会迅速变革,农村城市文化步伐加快和外来文化移入,花鼓灯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播布范围迅速萎缩,目前主要集中在安徽省蚌埠市所辖的怀远县、禹会区,淮南市所辖的凤台县等,真正保持花鼓灯原生形态的花鼓灯班子仅存4、5个,已临近消亡!

1、花鼓灯的历史

传说产生于大禹时期的夏王朝(距今4000多年前)。中国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是大禹娶妻、治水会诸候的地方。当地涂山有建于汉代的禹王宫,两千年来香火不断。至今,当地仍有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在禹王庙会上跳花鼓灯祭祀大禹的风俗。西汉时期淮南乐舞的风格是奔放,激越而又轻盈曼妙,舞蹈表演有击鼓、击节的完整乐队,舞蹈比较规范,在表演时常常使用一些特殊舞技,充分显示舞蹈抒情、传情、动情的风貌。这些风格和特征在今天的花鼓灯双人舞中仍清晰可见。唐代的“合生”,又名“合笙”,开始只在宫廷内部演出,表演者1-2人,载歌载舞,即兴演唱一些祈祝奉承、歌功颂德的内容,歌词通俗,以逗乐为目的。唐朝中朝,“合生”流入民间。“合生”的表演,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环境、对象,由观众随意点出题目,表演者即兴演唱。今天花鼓灯仍保留这一明显特征,“踩街”、“谢场子”、“打门灯”与其基本相似。宋代上元灯节中关于“舞队”的记载(《京华梦梁录》),其表演程式与今天花鼓灯的“大花场”一样,先由“竹竿子”(花鼓灯称“伞把子”)出场后,“竹竿子”唱一段歌,领着群舞演员在音乐中跳舞出场。队 *** 主角“腊花”的称谓,对确定花鼓灯产生的年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至今在安徽阜阳的颖上、淮南的凤台、河南的信阳等地区一直称花鼓灯的女主角为“腊花”,意为腊花里开的花,是个十分美丽的名字。而花鼓灯之“灯”,实为灯节(正月十五,上元灯节)上表演的民间艺术。此现象还有许多如大头娃娃灯、莲花灯等等,这些叫法都是自宋代而来。在“舞队”演员分工上,“杖子头”是歌舞的领头人,站在舞队的前面,由演员中技术更高者担任。“竹竿子”类似指挥、导演,后行是担任独舞、双从舞,或与“竹竿子”问答,是演出的主体。这些与花鼓灯演员分工基本相同,“杖子头”相当于花鼓灯“伞把子”,“竹竿子”相当于“鼓架子”,“后行”相当于锣鼓班子。

在服装道具设计上,宋代舞队中的女主角普遍在头顶戴花冠,现在花鼓灯的“腊花”依然保留着这种装饰,这在我国汉族传统民间歌舞中是绝无仅

好,州未来三十天气预报没

三十天太长了,即便有预报,也不会太准确的,你要是苹果手机,直接到App Store搜"天气预报",前五个有一个是Minesage的,

设置好城市,可以看15天的天气,并且如果所在城市有预警啊 ,或者天气突变都会之一时间通知。

而且界面也比较简单易懂,

求采纳,上班偷摸的回知道也不容易的啦。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