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彬县幽州驿门户景区(陕西彬县旅游景点)

彬县幽州驿门户景区(陕西彬县旅游景点)

西安古镇排名是怎样的?哪里最推荐去?

要搞清楚西安古镇的排名,首先要明确西安有哪些古镇,然后才能考虑排名的问题。

一、西安有哪些古镇呢?

1、啥是古镇

古镇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要古,至少得有上百年以上才能算古吧,如果没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就算不上古镇。其次是有比较完整,面积、规模较大的古迹遗址保存。

2、西安有哪些古镇

按行政区划算,西安所辖11个区两个县,外加一个西咸新区,除此以外,只能算是陕西,算不上西安的古镇。网上多有排名,都是以西安为中心,陕西全省的古镇都算到了西安名下,是不符合提问者西安古镇排名的。

(1)、旅游名镇。2010年至2015年,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公布了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名单》,因为是旅游局联合公布的,可以将其作为古镇的参考。之一批名单中陕西有3家名镇(村)入选,属于西安市辖的是蓝田县的汤峪镇,其余2个不属于西安市所辖。第二批和第三批均没有西安市所辖的古镇入选。

(2)特色小镇。2016年10月以后,国家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公布了两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因为没有国家层面专有的古镇用语,就把特色小镇也算作古镇。之一批特色小镇依然有西安市所辖的蓝田县汤峪镇1个。第二批特色小镇名单中则没有西安市所辖镇。

这样看来,国家层面正式命名或者入选名录的西安市所辖镇也只有汤峪镇一家。仅此一家的情况下,也就无所谓排名。

(3)、历史文化名镇。真正与古镇最为接近的是国家建设局和文物局从2003年就开始评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因为是国家文物局参与评选,更符合古镇的要求和条件。但均没有西安市所辖的古镇上榜。

(4)、传统村落。2012年12月开始,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发布《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因为是以村为单位评选的村落,不能算作古镇。

二、西安周边有哪些古镇。

再扩大一下范围,打破行政区划,以渭河平原为限,可以将东边的渭南市、北边铜川市、西边的咸阳市纳入西安周边区域,就可以多一些的古镇参与排名。

这些镇包括之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单中的礼泉县袁家村,第二批的铜川市耀州区的照金镇,第三批有永寿县的永平镇、彬县的太峪镇、武功县的武功镇共3个。在《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之一批除了汤峪镇和照金镇外,增加一个杨凌区的五泉镇,第二批名单中增加了长武县的亭口镇,其他的离西安比较远,不在本问题的统计范围内。

在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评选的《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中,西安周边地区入选的历史文化名镇有澄城县的尧头镇、铜川市印台区的陈炉镇共计2个镇。

这样算来,西安周边包括渭南、铜川、咸阳在内的景观旅游名镇、特色小镇、历史文化名镇共计10个镇,包括礼泉县烟霞镇的袁家村。

三、8个镇(村)怎么排名呢?

上述的8个镇都是从旅游及其经济发展角度进行评价的,并非全部符合古镇的要求,为了给古镇排名,可以按照其历史文化底蕴和现存古建遗址进行简单排名。

1、武功镇,华夏农耕文明的发源地,1800多年的千年古镇,有报本塔、城隍庙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隋炀帝陵、苏武墓、后稷祠等重要遗址、遗迹等。不论其文化传承还是古建古迹,应该排名之一。

2、汤峪镇,始建于周代的“汤峪温泉”和“三教堂”道教遗址,以及大诗人王维、贾岛的诗作,现在建有太白山旅游度假区和太白山森林公园等,两次被列入国家名录,排名第二。

3、永平镇,秦代叫做麻亭,唐以后曾经三次建县,古遗址有城墙、县衙、武陵寺塔等古建、遗址等,排名第三。

4、陈炉镇有1400年的制磁历史,是西北更大的磁窑场和瓷器生产基地,窑火自宋代延续至今,有“东方陶瓷古镇”的美誉,排名第四。

5、照金镇也是2次被列入国家名录,是我国红色旅游的经典景区之一,但因红色文化属于现代旅游资源和文化,只能屈居第五。

6、太峪镇,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幽州驿有丝绸之路之一驿之美誉,泾河上的太极湾久负盛名,是体验渭北民俗的好地方。古迹古建较少,排名第六。

7、亭口镇,古来是泾河、黑河的交汇处,据称,是汉代以来出使西域必经的一个渡口,所以叫做亭口。以传说为主,排名第七。

8、尧头镇,因当地特殊的坩土矿原料,适合烧制粗磁,历史上自古以来以烧制陶瓷、砂器代代相传,排名第八。

9、五泉镇,是杨凌示范区下辖的建制镇,是国家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被国家认定的之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和袁家村类似列为古镇有点牵强,可以不参加排名。

10、烟霞镇袁家村,以关中文化体验、非遗文化传承、特色饮食、现代娱乐为主,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综合性的旅游目的地,不能列入古镇之列。

登幽州台歌的诗意

登幽州台歌的诗意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2、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3、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4、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5、怆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诗意: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

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

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赏析: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 *** 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登单于台

张蠙 登单于台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译文及注释】

1、单于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相传汉武帝曾率军登临此台。

2、阴关:阴山山脉中的关隘。阴山是汉代防御句奴的屏障,绵亘今内蒙古自治区,西起河套,东接内兴安岭。

【赏析】

张蠙早年曾游塞外,写了不少边塞诗。单于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相传汉武帝曾率兵登临此台。这首诗,描写边塞风光,语句浑朴,境界开阔,虽出于晚唐诗人之手,却很有些盛唐气象。

首联是全诗总领。春字和独字,看似出于无心,实则十分着力。春日兵回,边关平静无事,乃有登台览物之逸兴;虽曰春日,下文却了无春色,更显出塞外的荒凉。独上高台,凝思注目,突出诗人超然独立的形象。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一轮白日,跃出平地,写它喷薄而上的动态;千里黄河,天外飞来,写它源远流长的形象;白日、黄河对举,又在寥廓苍茫之中给人以壮丽多彩的感觉。白日出于地中而非山顶,黄河来自天外而非天上,一切都落在视平线下,皆因身在高台之上的缘故。

颈联继续写景。两句比喻,牢牢把握住居高临下的特点:居高,所以风急,所以风如雷响,惊心动魄;临下,才见沙痕,才见沙似浪翻,历历在目。不说如雷而说疑雷,传神地写出诗人细辨风声的惊喜情态。而白日、黄河、沙浪、风声,从远到近,自下而上,构成一幅有色彩、有动态、有音响的立体图画,把边塞风光,写得势阔声宏,莽莽苍苍之至。尤其是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一联,语句浑朴,境界辽阔,学盛唐而能造出新境,很为后人激赏。

尾联写诗人从单于台上向北眺望阴山,那是汉代防御匈奴的天然屏障。诗人很想到阴山那边去看看,但见那起伏连绵的阴山,雄关似铁,虽然天已大亮,门户却紧闭不开,无法通行。

诗人分明看到横断前路的不可逾越的阻障,于是,激越慷慨的高吟大唱,一变而为徒唤奈何的颓唐之音。诗到晚唐,纵使歌咏壮阔雄奇的塞外风物,也难得有盛唐时代那蓬蓬勃勃的朝气了。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及注释】

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

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

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

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

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赏析】

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此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诗的宏伟。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译文:

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

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

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

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

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赏析:

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此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诗的宏伟。

谁能告诉我五代十国的历史???

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灭北汉,自此基本结束了自晚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十国乃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关于五代十国的理解,狭义上为五代十国本身,广义上一般以此代指这一历史时期。

特点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中晚唐的藩镇割据的延续,早在晚唐时代这些藩镇已经存在,至唐亡后这些藩镇仍存在,而且割据更加剧烈,由是者维持了数十年。五代十国的政权基本上都为昙花一现,因为有实力的将领经常发动兵变夺权,如李嗣源、李从珂、石敬瑭、郭威等人都是靠兵变上台的。另外,五代十国又是战火纷飞的年代。由于没有一个稳定的对十国有压倒性的中原王朝,各个割据政权间战斗不休,统治者多重武功而轻文治。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故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繁,政权屡有更迭。五代十国大多开国之君出身于社会中下层,这也是此时期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编辑本段名词来源

中国古代以正统史观为主,因五代建立于中原地区,占据着原唐朝都城的中央地区,

五代十国地图(14张)并以正统自居,是当时传统的中央朝廷,故后来的史学家著五代史,而十国及其余政权被称为“割据势力”。 “五代十国”一词与政权定位来源于薛居正《旧五代史》及欧阳修《新五代史》,新旧五代史均把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统称为“五代”。而《新五代史》又分别为五代时期众多割据政权中具有代表性且称制的十个割据政权著了“十国世家”,继而产生了“十国”的定位。北宋路振撰《九国志》,其孙路纶续作《荆南志》,遂称《十国志》,其后刘恕作《十国纪年》。“五代”便多与“十国”合称使用,“五代十国”一词于是便作为较之“五代”更为严谨的一个历史名词和别称逐渐流传开来。 近代部分史学家根据传统历史学理论,将北汉归于后汉残余政权,又将桀燕、岐国两个割据政权列入,于是产生了“五代十一国”这个新的名词与政权定位解释来代指这一历史时期,不过由于历史沉淀与传统习惯,一般使用仍以“五代”和“五代十国”为主。

编辑本段历史年限

关于五代十国的年限,一般传统的说法为:北宋建立于960年,作为中原地区主体政权的“五代”结束,历史主体进入北宋时期,因此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期间;另一说为:北宋灭亡“十国”中的北汉于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

年限争议

这两种最为普遍的 五代十国中期中国形势图

说法尚存在争议,其根本分歧在于:1、对五代十国理解的角度和立场存在广义与狭义的差异;2、对“五代”与“十国”作分割或捆绑式理解的差异;3、对政权定位的差异。 之一种说法大多基于“正统”史观,以五代为历史主体。大多史学家及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对中原王朝称臣的部分“十国”国家,以及其余诸多奉中原王朝为正朔的政权,可以定位为中原王朝的诸侯国或者藩属国以及地方割据政区,甚至其余未臣服政权和它们一样也被视为割据势力,而五代的主体地位也因此更加坚定。这同时也是将“五代十国”简称为“五代”,或将这一时期直接称为“五代”的重要原因。第二种说法基于北宋建立时实际分裂局面尚存的事实,将“五代”与“十国”既分割又捆绑式地片面理解。

实际起止

实际上“十国”中诸如吴、吴越、闽、南汉、楚、前蜀以及其他割据政权岐(凤翔)、卢龙(燕)、定难(夏)、朔方、成德(常山)、魏博(邺)等,它们均建立于五代之前。甚至包括五代的后梁、后唐两个政权的前期雏形梁(宣武)、晋(河东)也建立于唐朝末期。所以事实上在唐朝正式灭亡之前,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已经基本形成。直至979年北宋灭亡北汉,才基本结束这一分裂时期,实现了对中国大部的统一。而五代十国时期的定难(夏)、朔方、静海、河西、归义等割据政权,北宋王朝并未实现对它们的统一。定难走向独立,并统一了朔方、河西、归义,建立了西夏王朝;而静海政权开始分裂,并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最终成为独立国家(即今天的越南)。所以究其根本,五代十国这一分裂时期在本质上远不止五十三年,自黄巢起义后一直到北汉灭亡,分裂割据时间共长达近一百年。

编辑本段五代嬗递

五代(907年-960年)是五个朝代的合称。从907年朱温废唐建立后梁开始,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依次更替。后梁太祖朱温篡唐昭宣帝,建立后梁。及后,后唐庄宗李存勖攻陷开封,灭后梁,建后唐,后唐后来被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所灭。13年后契丹军队南下,消灭后晋。此时,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后汉,4年后,后汉被后周太祖郭威所篡,及后后周亦被宋太祖赵匡胤所篡。直到960年赵匡胤代周建立宋朝,共53年。 五代的主要位置在中原,后唐、后晋、后汉君主为汉化的沙陀人,后梁和后周君主则是 *** 。除后唐定都于洛阳外,其余4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定都于开封(汴京)。

后梁

唐王朝在黄巢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叛变投唐后,朝廷封左金吾卫大将军,赐名“全忠”。天复元年(901年)封为梁王。后朱全忠于903年再起反心,挟持唐昭宗并诛宦官数百人,彻底剪除持续一百多年的宦官势力。904年,朱全忠杀唐昭宗,另立李柷为太子即位,是为唐哀帝。905年朱全忠又大肆贬逐朝官,并将崔枢等被贬的朝官三十余人全部杀死于白马驿,历史称之为“白马驿之祸”。在政治上的阻力全部扫除后,朱全忠遂于907年废哀帝自立,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都于开封。至此唐朝完全灭亡。中国历史由此也正式再一次进入了大割据的军阀混战时代。912年6月,朱温第三子朱友圭杀父朱温自立称帝。913年2月,朱温第四子朱友贞讨逆之名又杀兄自立,称梁末帝。923年被后唐所灭。

后唐

908年,沙陀部人李存勗继其父晋王李克用之位,任河东节度使,袭晋王。后攻破幽州,尽并卢龙(桀燕国)及河北之地,923年称帝,改国号唐,史称后唐,是为后唐庄宗,同年攻占开封,梁末帝死,后梁随即灭亡,庄宗遂定都西京-洛阳。926年后唐魏州发生兵变,庄宗被乱兵所杀。太祖李克用养子李嗣源遂入洛阳,称后唐明宗。明宗死后,933年明宗第三子李从厚嗣位,称闵帝。后为李从珂部下所杀。934年明宗养子李从珂乃即位,936年大将石敬瑭叛后唐,引契丹兵败唐军,攻洛阳,李从珂自焚身亡。

后晋

936年,李克用部将石敬瑭反唐,借契丹兵攻入洛阳,灭后唐称帝,国号晋,称 石敬瑭

高祖,定都于东京-开封。割燕云十六州与辽,对辽主称臣子。942石敬瑭卒,其侄石重贵嗣位称出帝。946年,辽兵攻入汴,出帝被掳至辽建州,后晋亡。

后汉

沙陀部人刘知远曾与石敬瑭合谋反唐。后唐灭亡后,为河东节度使世居太原。947年后晋亡,他便改国号汉,后定都于汴京-开封,称高祖。948年高祖第二子刘承佑嗣位,称隐帝。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隐帝命郭威平之,帝忌郭威,欲杀之,郭威遂反,隐帝为溃军所杀,后汉亡。

后周

950年后汉大将郭威以邺都留守起兵入汴,951年灭后汉,即帝位,建后周,定都汴京-开封,称太祖,后于954年卒。同年柴荣(郭荣)以太祖养子(内侄)嗣位。959世宗病死,其子柴宗训(郭宗训)嗣位,称恭皇帝。960年正月,辽兵南侵,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军出御,策动陈桥兵变,建宋代周,恭帝在位仅六个月。

编辑本段十国割据

十国是对五代时期先后建立的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的合称。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著“十国”世家,路振撰《九国志》,不含南平,其孙路纶续作《荆南志》,遂称《十国志》,其后刘恕作《十国纪年》,“十国”一词于是逐渐产生。

前蜀

前蜀是唐朝册立的蜀王、西川节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907年,朱温建梁后,王建亦于成都称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王建在位12年,他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前蜀拥有沃地千里、丰饶五谷的成都平原,又因长年没有战争,因此前蜀的经济、文化、军事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强国。但918年王建死后,继承人王衍奢侈无度,残暴昏庸。公元925年,后唐伐蜀,蜀军战败,成都沦陷,前蜀灭亡。

后蜀

925年,后唐灭前蜀,孟知祥因功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不久吞并东川节度,遂据有两川之地。933年二月,后唐封为蜀王。934年,孟知祥趁后唐发生内乱时自立,国号蜀,史称“后蜀”,定都成都。孟知祥只当了7个月皇帝就去世,由其子孟昶继位。孟昶继位之初励精图治,扩展疆土,后蜀一度国势强盛,并得享三十年的和平。但也由于蜀境承平日久,孟昶在位后期开始贪图逸乐、不思国政,朝政变得十分腐败。公元965年,宋军攻蜀,蜀军主力在剑门关大败,宋军趁势进攻成都,孟昶出降,后蜀灭亡。

南吴的创始者杨行密在892年被唐封为淮南节度使,902年被封为吴王。公元905年,杨行密逝世,其子杨渥继位,但他喜好游玩作乐,又排挤功臣宿将。张灏、徐温因故发动兵变,杨渥被架空权力,并在908年被杀,由其弟杨隆演继位。公元919年,杨隆演正式即吴国王位,改元武义。由于徐温继续独掌大权,杨隆演仍然无法控制局面,在920年郁郁而终,由其子杨溥继位。杨溥在927年正式称帝,大权依然在徐氏手中。937年,杨溥让位于徐温养子徐知诰,南吴灭亡。

南唐

南唐的奠基人是南吴权臣徐温,独揽大权,吴主只是傀儡而已。927年,徐温去世, 李昪

养子徐知诰成为南吴的实际统治者。937年,徐知诰篡吴称帝,国号为齐,史称徐齐。939年,徐知诰宣称自己是唐室后裔,恢复原来的李姓,改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943年,李昪去世,由其子李璟继承皇位。957年,后周世宗南征南唐,李璟大败,割让长江以北十四州给后周,并且去掉自己的帝号,只称江南国主。961年,李璟去世,太子李煜即位。李煜虽然是一个出色词人,但却不是一个出色的君主。973年,宋主赵匡胤召李煜入朝,李煜拒绝,赵匡胤遂进攻南唐。975年,宋军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灭亡。

吴越

吴越的建立者为唐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镠,902年封为越王,904年,改封吴王,都城杭州,盛时疆域为约为今浙江全省、江苏南部、福建东北部。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后梁封钱镠为吴越王,故该年为吴越建国之年。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钱镠卒,子钱元瓘继位。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1年),钱元瓘去世,其子钱弘佐继位。辽国会同十年(公元947年),钱弘佐去世,其子年纪尚幼,故由其弟钱弘倧继位。但钱弘倧欲限制将领权力,结果内牙统军使胡进思在当年十二月发动政变,改立钱弘倧的弟弟钱弘俶继位。公元978年,钱弘俶向北宋献出土地投降,吴越灭亡。

闽国的建立者王审知与其兄王潮在唐昭宗年间逐渐控制福州一带,王潮被授为威武军节度使。898年王潮去世,由王审知继承。909年王审知被后梁封为闽王。925年王审知去世,长子王延翰继立。王延翰个性骄傲荒淫,残忍凶暴,结果在926年被王延翰之弟王延钧及王审知之养子王延禀杀掉。王延钧继承闽王位,在933年称帝。935年王延钧被其子王继鹏所弑,王继鹏夺位。王继鹏个性猜忌,屡杀宗室,结果在939年朱文进、连重遇的兵变中被杀,由其叔王延曦继承。王延羲一向暴虐,朱文进、连重遇两人认为王延羲有加害之意,遂在943年刺杀王延羲。朱文进自称闽王,但不久就被王审知的另一个儿子王延政击败。945年,南唐抓住闽国内乱机会进攻,南唐军攻陷福州,王延政投降,闽国亡。

南楚的创立者马殷在896年被唐封为武安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建立,马殷主动向中央称臣,被封为楚王。马殷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内靖乱军、外御强藩”的政策,使楚国国势强盛。927年,后唐正式封马殷为楚国王,马殷改潭州为长沙府,作为国都,并在长沙城内修宫殿,置百官,建立了一个名符其实的独立王国。930年马殷去世,由其子马希声继位。932年马希声去世,其弟马希范继承。947年马希范去世,将领排除马希范诸弟中年龄最长的马希萼,而拥护马希广继立。此举导致马希萼的不满,楚国内乱爆发。950年马希萼攻打长沙,马希广战败,马希萼自立为楚王。但马希萼自得位后志得意满,纵酒荒淫。部下王逵、周行逢反抗,占据朗州,拥护马殷长子马希振之子马光惠当节度使。数月后,徐威等将领兵变,拥护马希崇为武安留后,南楚大乱。南唐抓住南楚内乱的机会,于951年进攻楚国,攻占长沙,南楚灭亡。

南汉

南汉的奠基者是唐清海军节度使刘隐,唐亡后臣服后梁。刘隐率兵平定了岭南,又从南楚手中夺取了容、邕两管。他重用岭南士人,为日后建国打下了基础。911年刘隐去世,由其弟刘岩继位。刘岩在削平岭南其他地方割据势力后,于917年称帝,建国号汉,史称南汉。刘岩与邻国和好,又兴办学校,提倡教育,在国内推广科举制度,使南汉国力蒸蒸日上。 942年,刘岩去世,其子刘玢继位。但刘玢贪图享乐,不思治国。结果境内发生反抗起义,南汉国力开始走下坡路。943年,刘晟杀兄自立,虽然他从南楚手中夺取了不少地盘,但他却是一个残暴的君主,大肆 *** 皇族和部下,使南汉每况愈下。958年,刘晟病逝,由其子刘鋹继位。刘鋹亦是昏暴之主,南汉在他手中彻底腐坏堕落。结果在971年宋军进攻时,南汉无力抵抗,刘鋹投降,南汉灭亡。

南平(荆南)

荆南的建立者高季兴为朱温部下,907年朱温称帝后被封为荆南节度使,其首府为江陵。后梁灭亡后,高季兴继续向后唐称臣,在924年被李存勖封为南平王。后唐灭前蜀时,高季兴曾表示要帮助后唐进攻,但实际并未兑现承诺。后唐明宗继位后,高季兴却向后唐索要前蜀土地。明宗李嗣源大怒,发兵征讨荆南。所幸因为江南雨季到来,唐军粮草不济,高季兴才摆脱被灭亡的命运。929年高季兴逝世,其子高从诲上台后,重新修复与后唐的关系,于934年被封为南平王。荆南地小国弱,因贪图赏赐,几乎向所有附近称帝的政权称臣,而且还抢夺其他政权的贡品。各国称高季兴和高从诲为“高赖子”。948年高从诲逝世,其子高保融继位,继续侍奉中央 *** 。960年高保融去世,其子高继冲年幼,故以高保融之弟高保勖继承。962年高保勖去世,由高继冲继承。963年宋军南征时路过江陵,高继冲见宋军兵威深感恐惧,遂投降于宋,荆南灭亡。

北汉

北汉又称东汉,其开国君主刘崇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任河东节度使、太原尹。951年,郭威灭汉建周。刘崇占据河东十余州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北汉。北汉是十国中最弱的国家之一,所以刘崇结辽为援,奉辽帝为叔皇帝。公元954年,刘崇试图趁周世宗刚继位的机会进攻后周,结果被后周打得惨败,国力大衰。刘崇于同年逝世,其子刘承钧继位,继续侍奉辽国的政策,称辽主为父皇帝。公元968年,刘承钧病逝,养子刘继恩继位,不久被供奉官侯霸荣刺杀。刘继恩之兄刘继元继位,残忍嗜杀,亦动辄将忤逆他的臣属灭族,北汉江河日下。969年宋太祖赵匡胤亲征北汉,宋军久攻不下退兵。但宋军在979年卷土重来,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宋军势不可挡,刘继元向辽军求救,辽国援军亦被击退,刘继元被迫投降,北汉亡。

编辑本段藩镇并立

“十国”存在时期较长或疆土面积较大,更具有历史影响与代表性,且均称制立国,故将五代之外的这十几个割据政权统称为“十国”,亦或称其“大”者。此时期还存在有:晋、岐、定难、燕(卢龙)、赵、北平(义武)、殷、武平、泉漳、朔方等割据政权。 其中晋、岐、燕、赵、北平、殷等政权均称制建国。 五代十国前期北方形势图

这些政权以定难、晋历史影响更大,后来分别演变为西夏、后唐,一般不列入十国。赵、北平虽称王立国,但存在时间较短,又先后附属于后梁、晋,性质可作为割据节度使政区,是半独立政权。殷国存在时间短,规模极小,一般作为闽国残余政权。岐国完全是一个独立王国,燕国前期为割据节度使政区,后僭越称帝,但与岐国一样存在时间较短,故也不列入“十国”。其余部分节度使虽为割据政权,当时并未僭号称国,名义上是中原王朝附庸,且历史影响较小,也不归于“十国”。 部分史学家以北汉为后汉残余延祚政权,将燕、岐二国列入,将五代十国这段历史又称为“五代十一国”。不过一般习惯以“五代十国”为传统,二者无论怎么定位,均表达同一段历史,只是名称不同,政权定位伸张不同。

晋国(891—923年)是后唐的前身,部分史学家称其为“前晋”,存在于唐末五代十国前期,位于今山西、河北一带,是北方更大的割据政权。891年—923年,历2主,李克用建立。唐大顺二年(891年),唐昭宗册封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为晋王,都太原,占据河东一地。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后梁。晋王李克用仍然使用唐“天佑”年号,以“光复大唐”为政治口号,长期与中原的后梁对峙。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李克用死,子李存勖继晋王位。干化元年(911年)晋国在柏乡(今属河北)决战中,大败后梁兵,接着攻占幽(今北京)﹑魏(今河北大名北)等州,取得河北。龙德三年(923年)四月,李存勖称帝于魏州,是为庄宗,改元同光,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十月,灭后梁,十二月,迁都洛阳。

岐(凤翔)

岐国(887—923年)中国唐末割据凤翔(今属陕西)的藩镇,也是五代十国的一国。岐王李茂贞(856~924年),本名宋文通。唐乾符年间,因败黄巢将领尚让,以功擢神策军指挥使。光启元年(885),李克用率军逼长安,唐僖宗出奔,文通护驾有功,擢武定军(洋州军号)节度使,赐姓李,名茂贞,字正臣。僖宗回长安途中,茂贞杀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代为节度使。 大顺二年(891),他胁迫昭宗杀宰相,任命他为凤翔和山南西道(治兴元)两镇节度使,封秦王,成为关中最强大的藩镇。乾宁二年(895),茂贞与邠州(今陕西彬县)王行瑜、华州(今陕西华县)韩建同犯长安,杀宰相,整兵而返。次年,茂贞再次攻入长安,昭宗依韩建。茂贞焚烧宫阙,大掠坊市而去。 光化年间,茂贞进封岐王。天复元年(901),朱温以兵入关,请昭宗迁都洛阳,宦官韩全诲与茂贞劫持昭宗到凤翔。朱温围凤翔。三年,茂贞势蹙,被迫杀全诲,送出昭宗。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灭唐,建后梁。茂贞仍用唐年号,开岐王府,置官属。当其盛时,有地20州,至后梁末年,岐仅7州而已。后唐同光元年(923),后唐庄宗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茂贞上表称臣。

定难(夏)

定难节度使(881—1038年),又称夏绥节度使,是唐朝在今西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881年,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在此割据,成为西夏王朝的前身。 定难军首领拓跋思恭因为替唐朝镇压黄巢起义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并封爵夏国公,赐姓为李。据有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北)、宥州(治今内蒙古鄂托克旗)、银州(治今陕西榆林)、绥州(治今陕西绥德)、静州地,首府夏州。以后李家世代领有定难军。宋初,定难节度使、夏国公李继迁起兵反宋,大败宋朝从宋朝独立。并向辽国求援。1038年,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

燕(卢龙)

燕国(895—913年)的前身为唐末藩镇卢龙节度使,乾宁元年(894年),晋王李克用攻陷幽州。次年(895年),李克用表奏刘仁恭为卢龙留后,不久,唐 *** 追认刘仁恭为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任卢龙节度使后,亟思背离李克用。从此晋、燕相互攻伐,互成水火。907年,刘仁恭被其子刘守光囚禁,刘守光自为卢龙节度使。909年,后梁封刘守光为燕王。911年称帝,国号“大燕”,史称桀燕。913年,晋王李存勖讨伐刘守光,攻陷幽州,被囚禁的刘仁恭亦与刘守光为晋军所擒,版图并入晋国。914年,刘氏父子被李存勖斩首献于晋国太庙。

赵(成德)

赵国(883—921年)的前身为唐朝的成德节度使,唐末到五代割据河北,为河北三镇之一。也是河北的藩镇最稳定的一个,160年只有三姓更迭。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成德节度使、常山王王景崇死后,年仅十岁的儿子王镕继位。907年,后梁封王镕为赵王,以镇州为都城。王镕有智谋,在李克用父子、朱温、罗绍威之间周旋,割据镇冀近40年。921年赵国发生兵变,王镕被义子张文礼所杀,赵国灭亡。后来张文礼的儿子张处瑾为李存勖所灭。

北平(义武)

北平国(879—929年),唐末五代时割据政权,因其领域大致在古中山国境内,故又称中山国,是五代十国时最小的国家之一,辖定州(今河北定州一带)、易州(今河北易县一带)、祁州 北平国、赵国示意图

(今河北安国一带),领域在今河北中部一带,都城定州(今河北定州)。879年,王处存被唐王朝封为义武军节度使,成为易、定州统治者,建立割据政权。895年,王处存逝世,谥曰忠肃,其子王郜继位。900年,梁朱温率兵进攻定州,王郜遣其叔兵马使王处直率兵抵抗,大战于沙河,为梁所败。王处直领兵回定州城驱逐王郜,王郜逃亡晋,王处直被将士推为主。他与梁议和结盟,朱温表其为义武节度使、封太原王。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封王处直为北平王。北平政权正式建立。910年,王处直绝梁与晋结盟,其后随晋王北破燕国,南取魏博,与梁争战十数年。后来,王处直阴结契丹,企图脱离晋独立,921年,王处直养子王都发动兵变囚禁王处直,王都继位,又与晋结好。929年,王都又引契丹为援,企图脱离后唐,屡为后唐所败,晋攻克定州城,王都与家属自焚而死,北平灭亡。王处存于879年建立,历二世四主,929年为后唐所灭,共计50年。

殷国(943—945年),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势力闽后期分支势力的一个国号,为王延政所建立。五代晋天福八年(943)二月,王延政以建州建国称帝,国号“殷”,改元天德。殷国国小民弱,实际国土仅建州、镛州(王延政升将乐县为镛州,南唐灭闽后废州为县)、镡州三州。南唐灭闽后改剑州,改龙津县为剑浦县,又新设延平、富沙二县,北宋时又改为南剑州)五县(将乐、昭武、建阳、建安、浦城,加龙津则为六县),故王延政也被时人讥为“五县天子”。至天德三年(945年)正月,泉、漳、汀等州相继归附,延政又攻取福州,遂改国号闽,仍定都建州。南唐保大三年(945年,即天德三年)八月,南唐军陷建州,闽亡。王延政家族被迁移到金陵州。建州改为永安军,不久,又改为忠义军。殷国大致为今日福建南平市,国都建州即今日南平市下辖之建瓯市。

武平

武平节度使(951—963年),又称武平军节度使、湖南节度使,简称武平军,是五代十国时期,在马氏楚国覆灭后湖南地区割据势力的名称。951—963年间,共经历四任三姓节度使,后为宋朝兼并。末代节度使是年仅12岁的周保权。

清源(泉漳)

清源节度使(945—978年),简称清源军,又称平海军,是五代十国时期,位于今日闽南泉、漳一带,在闽国覆灭后,是闽南地区割据势力的名称。南唐灭闽(945年)后,闽地三分,南唐得建州、汀州,吴越国得福州,而泉州、漳州为当地人留从效、陈洪进占据,称清源军、平海军,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为宋所灭。

朔方(灵州)

朔方节度使(900—1002年),又称灵武节度使、朔方军,是唐朝在今西北地区为防御后突厥汗国设置的节度使,天宝年间十节度使之一。拥立唐肃宗和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力量,后辖区分割为朔方、振武、夏绥、邠宁、泾原和鄜坊。本来是灵州的列校。唐朝末年,韩逊(?-914年)占据灵州朔方节度,朝廷授以节钺。后梁建立时,朱温加封韩逊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不久又加封中书令,封颍川王。北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朔方节度和灵州被定难军节度使、夏王李继迁攻克。

幽州驿,侍郎湖在什么地方距离西安有多远做大巴车几小时

驾车路线:全程约155.7公里

起点:侍郎湖生态旅游景区

1.咸阳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行驶260米,左前方转弯

2) 行驶710米,右前方转弯

3) 行驶900米,右前方转弯

4) 行驶1.3公里,右前方转弯

5) 行驶28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Y106

6) 沿Y106行驶4.2公里,右后方转弯进入Y128

7) 沿Y128行驶15.8公里,直行进入沪霍线

8) 沿沪霍线行驶460米,进入沪霍线

2.沿沪霍线行驶1.1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福银高速

3.沿福银高速行驶113.2公里,直行进入福银高速

4.沿福银高速行驶40米,直行进入西三环

5.西安市内驾车方案

1) 沿西三环行驶5.4公里,朝大庆路/枣园路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三桥立交桥

2) 沿三桥立交桥行驶570米,直行进入三桥路

3) 沿三桥路行驶890米,直行进入枣园西路

4) 沿枣园西路行驶2.0公里,直行进入枣园东路

5) 沿枣园东路行驶97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大庆路

6) 沿大庆路行驶3.7公里,直行进入大庆路

7) 沿大庆路行驶260米,在第4个出口,朝北大街方向,直行进入莲湖路

8) 沿莲湖路行驶2.2公里,朝新民街/西新街/皇城西路方向,右转进入北大街

9) 沿北大街行驶600米,进入西华门大街

10) 沿西华门大街行驶170米,

11) 行驶50米,左转

12) 行驶90米,左转

13) 行驶20米,到达终点

终点:西安市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