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政通人和攻略(帝王之政通人和)
女皇帝武则天的作为,值得我们肯定的是什么, ?
武则天干政以高宗永徽六年(655年)立为皇后开始,直至神龙元年(705)被逼退位止,近50年,其中称帝15年。武则天是否是一个伟大女性,主要看其政绩,现在学术界一般都摒弃了“武韦之乱”的说法(1),认为武则天当政时期是唐代发展的重要阶段,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政绩是较为突出的。
一、政治军事方面。主要表现在:
1.广开才路,注重官吏的选拔、考核
破格用人。武则天于垂拱元年(685年):“诏内外文武九品已上及百姓,咸令自举。”(2)载初二年(691年)又下制“官人者咸令自举”(3),除了鼓励“自举”外,还派遣十道巡抚使分道挑选人才,所举之人都亲自引见任用,又建立了官员试用制度,对“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已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4)。“一边不拘一格把仕途向所有人开放,有意造成官吏冗多的现象;一边对那些不称职者,随时予以贬职与杀戮。这种带有滥用性质的走马灯式的用人方式,为她(指武则天)改造了朝廷人事系统,彻底实现了政由已出的政治局面”。(5)
改革科考。武则天利用科举考试延揽人才,“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680~681)中始以文章选士。”(6)载初元年(690)亲自策问“贡土于洛城殿,数日方了”(7),“贡土殿试自此始”(8)(有以殿试开始在天授元年(9),非。载初元年九月始改元“天授”)。武则天还一度在吏部考试中实行其首创的密封糊名制度。“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10)。武则天还于长安二年(702),“创设武举”(11),她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尤其重视进士科,给新兴的庶族地主开启了参政之门。
任贤重才。武则天注重任贤,文臣有狄仁杰、张柬之、姚崇、宋璟、张嘉贞、苏颋、张说、韦承庆、李峤、上官婉儿等,将帅有张仁愿、刘仁轨、唐休璟、郭元振、王孝杰等。大臣陆元方、狄仁杰、苏良嗣、李昭德、宋璟等大臣遭诬陷,也因武则天明察而获保救。唐德宗时宰相陆贽称:“武后收人心,务拔擢,……故当世称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12),唐德宗时宰相李绛称“武后命官多猥,而开元中有名者,皆出其选。”(13)。
2.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武则天纳谏也较突出。古代帝王纳谏者,无如唐太宗。而古代帝王中,武则天在这一方面堪比唐太宗。天授二年(691),御史中丞李嗣真上疏请杜告密之门、断酷吏之手,武则天认为武周鼎革,正用酷吏镇压反对派,所以,不听李嗣真的上疏(14)。但当酷吏使命完成后,朱敬则、周矩等人请诛酷吏,则天就纳其言,一方面使用执法公允的杜景俭等人以改弊政,同时,逐渐诛杀酷吏。另一方面又健全谏官制度,扩大谏官队伍,多次下诏求谏。魏元忠、狄仁杰等先后直言诤谏被则天采纳。即使如则天优宠狄仁杰,但并不偏信于他,而是从善者流,兼纳众言,当狄仁杰谏放弃安西四镇之守,武则天听从了其他朝臣的建议,并不以狄仁杰之言为是(15)。武则天即能虚心纳谏,又能择善而从,这一点就超过常人,非一般帝王可比。
二、经济方面。全国的经济亦有所发展,整个社会秩序基本安定。表现在:
1.重视农业生产
武则天十分重视农业,垂拱二年(686),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领行天下。但武则天当政时期,以农业为“建国之本”,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鼓励农民由授田不足的狭乡移民到地广人稀的宽乡发展生产。赋役则继续采用租庸调制。随着社会安定和农业收入的增加,武则天长安元年(701),颁“诏天下诸州,王公以下,宜准往例税户”,将高宗永徽元年开征的户税定型下来,做为 *** 的一项正式收入(18)。国家粮仓如太原仓、洛口仓、含嘉仓等,积粮充裕。州县坚持和籴制度,储粮亦很丰富,加上各地的义仓储粮备荒,保障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全国人户明显增加。永徽三年(652)全国户口为385万户,至神龙元年户口达615万余户3714万人(19)。
2.手工业发达,商业发展繁荣
武则天时,手工业(如采矿业、铸造业、建筑业、制陶业、纺织业等)很发达,支撑了大规模营造和宫廷用度。商业也很繁荣,表现在“市”的增加和城市贸易的发达,长安、洛阳、太原、扬州、广州、成都等地都有发达的商业贸易。
三、文化方面。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具体表现在:
1.书籍编撰
史学方面,武周时开始预修国史的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参预修撰有《武则天实录》兼修国史,又开始了《史通》的写作。其他史料撰著还有:《皇帝(指高宗)实录》三十卷(许敬宗撰)、《高宗实录》一百卷(题武后撰)、《则天皇帝实录》二十卷(魏元忠等撰)、《圣母神皇实录》十八卷(宗秦客撰)(20)。为融合儒、释、道三教,徐彦伯、李峤等撰类书《三教珠英》。
2.诗文创作
武则天颇通文史,辅佐其掌诏命、参政事的上官婉儿为创制诗体“上官体”的上官仪之孙女,在她们的倡导下,诗歌创作很是繁盛,内容虽然未能突破宫廷诗的限制,但也醇雅可诵。著名的诗人有沈佺期、宋之问、崔融、苏味道、陈子昂等。文章方面,备皇帝顾问的“北门学士”皆为文章能手,当世出现了许多著名作家,如杜审言、李峤、骆宾王等。武则天本人有《垂拱集》100卷、《金轮集》20卷(今皆不存),《全唐诗》(21)中收录其诗46首,代表诗作有《如意娘》《游五龙潭》等。
佛山周边都有什么好的旅游景点,自驾游?求攻略
一、路线:广州-清远/韶关二、具体安排:
之一天:广州出发,到达清远后派发对讲机,前往连州午餐,餐后参观连州地下河,在连南晚餐,餐后参加瑶族篝火晚会,住于连州大酒店。
第二天:早餐后前往韶关乳源午餐,探索乳源大峡谷,之后在韶关晚餐,住在韶关。
第三天:早餐后游玩丹霞山,午餐后前往南华寺,清远晚餐,住在清远大厦,晚上泡温泉。
第四天:早餐后游飞来峡,泛舟江上,在船上午餐(注,不包午、晚餐)
四、服务标准:
入住行程所列酒店标准双人房(单人补房差),全程用餐三早餐七正餐(正餐八菜一汤),提供景点之一大门票、提供导游服务。
五、费用:待定
六、景点资料:
1、连州地下河----地下银河:
连州地下河位于连州市北面东陂镇辖区内,它隐藏在山势雄俊的大口岩溶洞中,距广州263公里,离市区25公里,是一个巨型天然石灰岩洞,也是华南亚热带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洞穴,它以其神秘独特的石钟乳及洞穴暗河而蛮声中外。
连州地下河溶洞,上下共分三层,游览面积达5.3万平方米,全长1860米,更高处47.8米,最宽处53.6米,可供浏览面积达4.3万平方米。天然的洞口宽敞雄伟,洞内四季气温常保持在18℃左右,湿度96%-98%,含氧量为21.4%-21.6%,二氧化碳含量在0.1%-0.19%之间,空气新鲜冬暖夏凉。置身其中 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油然而生。
游人首先游览陆地层,顺着曲折起落的石径,边走边看,四面的美景接踵而来,在七色彩灯照射下,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变幻出万千景象;有笑口常开的“弥勒佛”,有庄严肃穆的“关公”,有哭倒长城的“孟姜女”,还有轻烟袅绕的“古炮台”,其他诸如花鸟虫鱼,林中百兽,瓜果珠玉者,不一而足。
颇具特色的是“仙人神田”,只见层层钟乳石如梯田般蜿蜒分布“仙人河”两岸,曲折优美,有点象具体而微的四川黄龙风景区。当走到了陆地层的更高处,回头眺望,只见由近而远的点点灯光,星罗棋布,深邃莫测,仿佛来到了星光灿烂的银河。联想来路上有个景点就叫“鹊桥”,在恍惚之间,不禁疑惑:是自己上到了太空还是银河落到了连州?地下暗河位于下层,向山洞的深处延伸,神秘诱人。
乘舟前去,只见河道蜿蜒曲折,时而开阔,景象壮观;水流由北向南,蜿蜒曲折十八弯,经过三个美丽的峡谷:“龙门峡”、“莲花峡”、“香蕉峡”,全长1400米。它穿过四座山头的底部,河道水面平静,流速缓慢,最宽处有10米,最窄处仅1.6米,水深1-7米,沿河两岸布满石钟乳、石英、石柱、石花、石幔等,形态万千,绚丽多彩,令人流连忘返。
两岸遍布的钟乳石,千资百态,在彩灯的照射下,有的如瀑布横空,有的如瓜果山林,或如飞鸟走兽、如仙如佛,简直是在参观石雕公园。不知不觉中,船已回到了来时的洞口下面,也许您还觉得意犹未尽,其实船已行了1500米,穿越了四座山峰的底部。
底层地下河可泛舟游览,水陆两游的连州地下河,以其恢宏的气势、壮丽的景观和独特的组合,堪称岭南一绝,深受游人赞誉。著名作家秦牧先生曾到此一游,作文章赞曰:“神秘瑰丽的地下河。”前广东省副省长杨应彬同志更是题词赞道:“渊明风骨王维韵,尽入连州一洞天。如此江山即上界,何须世外觅桃源。”
2、瑶族篝火晚会—“坐歌堂”
“坐歌堂”,是粤北瑶族同胞喜爱的一种歌唱形式。节日或喜庆时,客人到主人家祝贺,晚上,大家便围绕在厅堂中或火塘边,按预定的位置坐下唱歌,这就叫‘坐歌堂”。
“坐歌堂”先由主方的歌头领唱,称“起歌堂”。然后众人和唱,并进入歌堂,分主客就座,献茶、敬烟都以歌对答。接着,主客转人驳歌对唱。内容有远古故事、猜物拆字,也有传播生产知识、倾诉身世或爱情等。
歌至午夜,已婚男女(包括客人)便悄悄退场,让未婚男女选择对象,倾诉心曲。于是,歌堂转入情歌对唱。关于“坐歌堂”风俗的来历,众说纷法。其中有一种说法是:相传,在古老的年代,有个非常美丽的瑶寨姑娘,因找不到如意郎君而不肯出嫁。后来,一个长者献策,邀请周围村寨的兄弟姐妹都来欢聚一堂,尽情唱歌跳舞,让姑娘选择对象。邀请发出后,百里瑶山的青年男女都响应而来。大家唱呀跳呀,狂欢了三日六夜。结果,未婚男女都找到了自己称心如意的情侣。于是,这风俗便一直流传至今。
3、乳源大峡谷
乳源大峡谷位于乳源县西南68公里的大布镇,峡谷长达15公里,谷深300多米,属石英砂岩。峡谷顶部的地貌平缓,一溪从谷始端的梯级样的崖层飞流直下200多米的谷底,形成气势磅礴的埕头瀑布。有一条坡度达50度斜角的1386级石阶的“通天梯”可达谷底。谷沟壑纵横,奇峰林立,古木参天,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山水画廊,是探险旅游胜地。
4、丹霞山
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它还有一个名字叫:"中国红石公园"。美国有"黄石公园",中国有"红石公园",相媲美,相匹敌,好响亮!同时也名副实----丹霞者,"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也,也就是红色。2500万年以前,这儿是大个湖泊,后来受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地壳上升,湖底地层被抬升为陆地;炎热的气候又使富含铁质的沉积物强烈氧化,形成紫红褐色岩石。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地质学者来这里考察,认为这种红砂地形以丹霞山最为典型,便把同类的地形命名为"丹霞地形",地貌学上则称作:"丹霞地貌"。在国内和国外,都有"丹霞地形",但都不及丹霞山典型、奇特;也没有丹霞山这样的规模,范围181平方公里之广。所以丹霞山在这方面堪称全国之一、世界之一。
当然,丹霞成为名山,不仅由于它特殊的地形地貌,更因为它的风景优美。抗战时期的广东省省长李汉魂先生在《重修丹霞山记》中开宗明义就说:"逾庾岭而南,展然大观,舒云布彩、与鼎湖、罗浮相抗者,其丹霞乎!"足迹遍及全世界名山大川的学者、诗人赵朴初,1986年南游丹霞不禁由衷唱道:"自夸巨擘非虚妄,万古丹霞冠岭南!"是否岭南之冠可以仁者见仁,但它景观秀丽壮美,早已名闻遐迩。丹霞山风景区,丹霞山碧水,怪石奇岩,湖光云海,古洞丛林,区内有丹霞山、大石山和韶石山三大景区。
久负盛名的丹霞山长老寨景点多而有名;县于百丈峭壁中间的锦石岩,石壁五色相间,绚烂如绵;洞中奇岩叠出,异彩纷呈;洞口还可看到一道飞泉像一幅珠帘从天垂下,在阳光折射下有如彩虹飞舞,美极了。处于老景区中层的别传寺,乃岭南著名蝗佛教胜地之一,红墙黄瓦,斗拱飞檐,堂殿轩昂,廊庑宽广,古朴而庄严。流连于这一带人文景观,可感受到浓厚了文化氛围,听木鱼清馨,暮鼓晨钟,梵呗松涛,确实令人尘襟为之一洗。至于踩碎朝露,攀援丹梯铁索,登上长老峰巅的观日亭看日出,那景象当然更加壮观,在灰褐的天幕,突然泛出鱼肚白,射出万道金光,汇成滚滚红浪,彩霞满天,漫山红遍,一轮朝阳喷薄而出,比海上日出更壮美,更好看。
近年,在完善老景区设施的基础上,还开辟了翔龙糊和阳元山游览区。翔龙湖位于长老峰南侧,因湖面轮廊酷似一条腾飞的巨龙而得名。湖的四周,群峰环抱,雨打芭蕉、真仙洞府、太极顶、风月台等佳景犹如镶嵌在巨龙身上的颗颗明珠;仙居岩道观的香火与湖面的龙型相映,中华民族龙文化那博大精深的蕴涵耐人寻味,引人遐思。
阳元山与老峰隔江相望,进入这个新景区,仿佛参观一个红石雕塑公园。这里的山石不论大小,均构成奇特的地貌造型,有被称为天下之一奇石"的"阳元石",还有童子石、仙茹石、达摩面壁、混元石及七座天生石拱桥等奇岩异石30余处,这些奇石成为奇景,大都形神酷肖,特别是"阳元石",又称"祖石",惟妙惟肖,谁看了也会惊叹造化的鬼斧神工。
丹霞添秀色,仁化展新姿。近年来,仁化县乘改革开放之东风,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并按"旅游立市"的发展思路,围绕建设现代化旅游城的目标,加速旅游资源的开发。相信,通过不断雕刻,不断塑造,胜境更胜,丹霞山这座中国的红石公园将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5、南华寺
南华寺座落在曲江县马坝东南郊曹溪之畔。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古刹,又是禅宗六祖惠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梁武帝天监元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航海至粤,北上途经曹溪,“掬水饮之,香味异常”。“四顾群山,峰峦奇秀”。“苑如西天宝林山也”。遂建议在此建寺。时韶关牧候敬中,将此议表奏武帝,天监三年寺建成,梁武帝赐额“宝林寺”。相隔一百七十年,即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六祖来寺宏法,成为六祖道场。唐代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女皇武则天特赐水晶钵盂、磨衲袈裟等物。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将宝林寺赐改为“中兴寺”。神龙三年又赐改为“法泉寺”。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敕赐“南华禅寺”沿称至今。
6、飞来峡
飞来峡俗称“飞霞”南距广州70多公里,西离清城26公里。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区,是道教第十九福地。这里山川秀丽,古迹林立,一江两岸七十二峰,峰奇险峻,江水曲折回环,奔泻其间,构成一幅“一水远赴海,两山高入云”的大自然美景。唐代张九龄、韩愈,宋朝苏东坡,明代海瑞,清代袁玫等文人墨客,都曾慕名而来飞霞,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
飞来峡景区古迹众多,有飞来寺、三霞洞院等众多景观。
飞来寺始建于梁武帝普通元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岭南地区三大古寺之一。古寺周围有闻名全国的“第十九福地”牌坊,帝王读书台、东坡亭、临江台石等胜迹。
飞霞洞建于1911年,是全国为数不多、岭南地区更大的“三教合一”的宗教场所。古洞内奉儒、释、道三教祖师及诸仙佛,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 藏霞洞为道教修炼之地,建于清代同治三年。由于古洞座落在密林幽谷之中,云霞到此经久不散,故而得名。
锦霞禅院建于民国23年,内供观音菩萨。因周围繁花似锦,灿映彩霞,所以得名锦霞。
飞霞山还有长天塔、修行精舍,轩辕黄帝庙、松峰亭、洗心飞瀑等多个景观。
近年来,飞来峡旅游业迅速发展,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条件不断完善。河鲜市场为游人提供多种北江河鲜和地特产品,各种车船只为游人提供游山玩水工具,飞霞别墅、藏霞宾馆、乐善山房和飞霞山庄为游人提供不同档次的餐旅服务。此外,飞霞还建有游泳池、蓝球场、歌舞厅、滑索等娱乐运动项目,每年一度的“飞霞庙会”在春节举行。
飞霞山山水相依、谷幽林深、空气新鲜、古迹遍山,是一处寻幽探古,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更可泛舟江上,沐浴江中水汽,呼吸江风,与水色相融。乘舟游江,良友、佳人、美酒河鲜,尽享逍遥人生。山是青山,林深竹茂,水是绿水,碧绿如玉,山水相映在仿如绿镜的河面上。即使一只小船驶过,也会划出一道长长的航迹,然后懒洋洋地慢慢扩散到整个宽广的河面,将人带入一个悠然宁静的境界。
为何最厉害的皇帝往往没有选自己最厉害的儿子来接班?
这个问题的答案确实是这个样子的。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那些非常厉害的有卓越才华的帝王,或者开创了历史伟业的帝王,在选择自己接班人的问题上,都是选择忠实执行自己路线的人。
例如大唐太宗李世民,在选择自己接班人的问题上非常的犹豫,最后依然选择了毫无建树,但是敦厚孝道的李治,作为自己的接班人。由于李治的能力是众所周知的,由于他自己本人没有办法推出新的更好的一些策略,所以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只能沿用太宗李世民时的策略,这样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方略,就能够在李治身上得到延续。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选择自己接班人的问题上,也是经过一番斟酌与思考的。他将自己最厉害的儿子燕王朱棣安置在了北京,自己做选择了品性敦厚的孙子朱允文来继承他的事业。
在朱元璋认为,自己的雄才伟略已经可以彪炳史册,在接下来的治理国家当中,需要年轻的以文治治理国家的孙子来实现。因此他没有选择燕王朱棣,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朱元璋将所有的有功之城全部剪除,所有有本事的人全部杀死。只留下了几个别的人来统领军队,辅佐新的皇帝。
他这样的安排确实是煞费苦心的,但是由于将所有的有功之臣全部杀死,诛杀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耳。因此当燕王朱棣打起清君侧的反叛旗帜时,年轻的没有斗争经验的朱允文,是没有能力战胜自己的叔父的。
清圣祖康熙皇帝,在选择自己接班人的问题上也是这个样子的。他反复的斟酌谁可以作为储君,在平时的观察与对外战争当中,他将那些非常厉害的,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与自己治世方略相冲突的,或者说是个性特别强悍的儿子全部都没有选择。最后选择了在他认为比较敦厚仁义,没有什么雄才大略的雍正,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用政通人和用句子描述具体场景表达成语的意思?
1、如今正值盛世,举国上下政通人和,五湖四海安居乐业。
2、在中国 *** 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政通人和。
3、我们的国家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4、全县政通人和,形成了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5、从大环境看,盛世修书,要河清人寿、海不扬波、政通人和,才能坐稳了书桌。
扩展资料:
政通人和 [ zhèng tōng rén hé ]
【解释】: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译文】: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政治局面。
商王太甲归位大典上太甲以帝王之身对臣子伊伊施行了什么样的大礼
公元前1541年,商老臣伊尹立太丁之子、成汤嫡长孙太甲继位。太甲即位后,“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伊尹屡谏不止。太甲三年,伊尹将太甲囚禁在王都郊外的桐官(今河南偃师),自己则摄政当国,代行天子职权,太甲居桐官三年,在伊尹的耐心开导下,悔过反省,开始弃恶从善,施行仁义。伊尹便迎太甲归朝当政。太甲复位后,果然政通人和,诸侯归顺,百姓安居乐业,大有成汤之风。传说太甲死后,伊尹作《太甲训》三篇,颂扬太甲,并尊他为太宗。伊尹为商王朝开国功臣,曾辅佐成汤 *** 夏桀,建立政权,又辅佐外丙、仲壬、太甲三王,立下汗马功劳。有传说,伊尹名阿衡,地位卑贱,看到汤是个有作为的人,便乘有莘氏嫁女之机,以陪嫁奴仆身份来到商。伊尹善烹调,到商后为汤掌厨,他利用侍奉汤进食的机会,给汤分析天下形势,历数夏桀暴政,进献灭夏建国的大计。后来,他得到汤的信任,并被任命为“尹”,即右相,从此跟随成汤灭夏立商,成为商政权中的赫赫元老。太甲之后,沃丁继位,伊尹自觉年老,不再参与朝政。沃丁八年,伊尹病死,相传已有百年之寿。沃丁以天子之礼隆重地安葬伊尹,用牛羊豕三牲祭祀,并亲自临丧三年,报答他对商王朝的贡献。伊尹的名字见于甲骨文,记载他历享后代商王的隆重祭祀。他是中国历史上之一位名臣形象,在商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他的政治主张对整个商代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为什么朱瞻基才活了38岁,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短命的?
中国古代的皇帝是高危职业,历代皇帝一共335人,平均寿命41,宣宗皇帝活了38,虽嫌略早,但也算得上是皇帝中的正常寿命。
明宣宗朱瞻基的爷爷朱棣以造反起家,总算从侄子手中夺了一份家业给儿孙们。凡是篡位之君,大多比名正言顺的帝王们更要努力,更自我节制,直到最后死在了工作岗位上,可以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当朱高炽上台时,实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真正把朱高炽的“仁政”执行下来的,却是明宣宗朱瞻基。
自从元末以来,国家从没有得到喘息,百姓疲惫不堪,人民期待升平之世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朱瞻基的历史使命有三个。
一、政治转型,以民生经济为主。在仁宗制定了大量的仁政之后,不堪劳累的他终于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大明,接棒的朱瞻基继承发展了他的政策,广施仁政,使民生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他甚至在田间地头曾亲自劳作,不消片刻就汗流浃背,于是感叹:“朕小试农具,即汗流浃背,民常年如此,何苦若何!”于是以后轻徭薄赋,成为一代贤主。“坐皇宫九重,思田里三农”成为他真实的写照。
二、解决藩王对中央的威胁问题。这件事上,他那野心勃勃的汉王二叔给带了个好头,虽然汉王已经发展成了造反专业户,但始终没有成为大气候,在朱瞻基亲征之下,兵不血刃就解决了汉王的兵乱。借此机会,朱瞻基大力削减各藩王的护卫,并派出大量文官密探对各地藩王予以监控。自此,藩王乱政这个隐患基本已经消除,这不能不说宣宗皇帝政治手段高明啊!
三、国家财税改革。统一了征粮的度量衡标准,设立了“金花银”和棉布缴纳税粮的制度,加大了皇庄的缴纳比例,减少了平民的税率,通过这项改革,国家的税粮稳定地保持在2500万到2800万石之间,这还不算军屯,这样下来国家有稳定的税收,人民也能安居乐业,国家自然也就欣欣向荣。
经过他的治理,国家出现了“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实,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的大好局面,史家甚至将这一段大治称为能与“周之康成,汉之文景”相媲美的大治之世。
由于明朝没有风骨文人们的不断抹黑,似乎宣宗皇帝成为无道昏君,他们不仅在皇帝的爱好上来抹黑,甚至还要杜撰皇帝的私生活,于是各种“桃色新闻”、“服食丹药”之说便应运而生,可见明朝的史书对他多不友好,所以他英年早逝自然也就被归入这些荒唐的原因了。
关于宣宗之死,服食丹药与纵欲过度是最没可能的。《明实录》记载,朱瞻基同志的后宫嫔妃不过十四人而已,而且中间还有类似于皇后胡善祥一样后期不会临幸的女人,所以说纵欲过度实在是瞎说杜撰。而明朝服食丹药的皇帝中,只有世宗皇帝实打实的常年服用道家炼制的丹药。
朱元璋与朱棣晚年也曾服用,但皆是治病而已,宣宗皇帝也曾服用同样也是为了治病,更何况,年纪轻轻的朱瞻基会服用丹药求长生不老吗?清朝文人们笔下的神棍根本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这两种原因是更先能排除的。
劳累过度引发疾病而死。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明朝自朱元璋取消丞相,处理政务的担子就全部压在了皇帝身上,到了朱瞻基即位后,虽然他创造性的发明了“票拟”和“批红”制度,但最后的负担还是在他身上,再加上老朱家的遗传基因有可能有些缺陷,十年下来,因劳生疾是完全有可能的。
中毒而亡。这个中毒并非是人为下毒,有三种可能中毒。之一、所谓中丹毒。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在历史记载中,宣宗皇帝父亲曾服用丹药,而他自己很少服用道家炼制的丹药。即便有所服用,剂量甚少,形不成毒死人的丹毒,所以这种说法应该是不可能的。
第二、装修材料中毒。从乾清宫的陈设来看,所有染色材料都有汞、朱砂等有毒物质,长时间伴随着这些有毒物质下来,会产生慢性的汞中毒,这个非常有可能的。有可能大家会问,清朝皇帝也在皇宫,为何没有中毒?
清朝自康熙起,乾清宫只有重大典礼才用,再说清朝的时候制漆工艺明显已经进步了许多,北方有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古法制漆的手艺,所以说清朝皇帝基本没什么事,跟技术进步大有关系。
第三、把玩器中毒。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众所周知著名的宣德炉就是宣宗皇帝命人制造的,在造成之后爱不释手,就连出门也带着。而且他也非常爱“斗蛐蛐”,好些罐子也是这种材质打造而成。而宣德炉的打造,里面有很大的成分是“倭源白水铅”,长时间的接触下来,铅中毒是非常有可能的。
综合以上说法,宣宗皇帝之死,应该是常年与毒物接触,早已慢性中毒,再加上老朱家基因不好,有遗传病,在长期的工作劳累之下,一旦发病,将无药可救,这恐怕才是宣宗皇帝死亡的真相吧!皇帝由病而亡,往往会在史书中有明确记载,而由中毒而亡,史书往往会一笔带过,这也是我们在史书中看到史书为何没有写宣宗因何死亡的原因。
虽然宣宗之死固然有蹊跷之处,但这并不代表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在他主政期间政通人和,大明国力达到了极盛,不能因为个人爱好就抹杀了他的功绩,这一点上清朝文人,包括蒲松龄的确做得有些不妥。最后以一首宣宗皇帝关心民众疾苦的《减租诗》来结束本文。
官租颇繁重,在昔害有因。而此服田者,本皆贫下民。耕作既劳勤,输纳也亦苦。遂令衣食微,曷以赡其身。殷念侧予怀,故迹安得循。下诏减十三,行之四方均。先王亲万姓,有若父子亲。兹惟重邦本,岂曰矜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