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北京旅游景点: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

提到西方传教士,就不能不提到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这些曾服务于明清朝廷的外国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到来,才将西方的科学、文化、艺术与宗教传播给了中国,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西学东渐”开辟了道路。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我来到了位于西城区车公庄大街路南6号院内他们的墓地,来寻访这些曾经在中国盛名一时的西方人今日之归宿。

这块墓地,旧称“栅栏”,最早埋葬的是一名传教士,名叫利玛窦。利玛窦是意大利人,明万历十年(1582年)来到中国传教,并向中国介绍西方的天文、历法、地理和数学等科学知识。利玛窦是第一位能阅读中国文字,并研究中国典籍的西方学者,他与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利玛窦传教期间,创建了北京宣武门天主堂(南堂)。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5月),在中国度过了28年的利玛窦与世长辞,依照明朝惯例,客死中国的传教士应当迁到澳门神学院墓地安葬。但鉴于利玛窦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万历皇帝破例赐拨墓地,将他安葬在平则门外二里沟的滕公栅栏——即现在的市委党校院内。 清王朝定鼎北京后,曾为明朝修历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也和利玛窦一样,深得顺治皇帝的信任。汤若望死后,顺治皇帝将利玛窦墓地旁边的一块土地赐其作为安葬地。这样,栅栏墓地的面积扩大了一倍。在此前后,在华的一些著名外国传教士、科学家、工程师和画家,诸如邓玉函(日耳曼籍)、罗雅谷(意大利)、龙华民(意大利)、汤若望、南怀仁(比利时)、郎世宁(意大利)等,去世后都安葬此地。截至19世纪末,安葬在“滕公栅栏”的外国人已逾百多名。1900年,栅栏墓地及其所属建筑在义和团运动中被平毁。随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根据条约规定,清政府花白银一万两重建了墓地。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六人的墓碑被重新竖立起来,其他70多尊墓碑则被嵌入新建的马尾沟教堂的外墙里。墓地周围,还建起了孤儿院、医院和教会学校。地址: 车公庄大街6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