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濉溪临涣古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涣古城遗址位于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即秦末农民起义军攻克的第一个城池“铚”,是面向涣水建起的一座古城。土城呈方形,城基保存基本完好,城外东、西、北三面地势平坦,城内建筑大部分聚集在城南部。

濉溪临涣古城遗址

古城民俗遗存丰厚,自明代以来延续了600多年的“棒棒茶”文化是中原地区汉民族乡俗遗产的活化石,为中国中东部地区仅存独有。各种民间艺术和土特产也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原真的淳朴风味保留至今。

遗址包括城垣和城内遗迹两部分。城垣始建于战国晚期,南临浍河,近正方形,总面积201.59万平方米。北城墙内侧东西长1510米,东城墙内侧南北宽1270米(南端因顺河势与西城墙相比稍短),西城墙内侧南北宽1400米,周长5690米,总面积201.59万平方米。原有东、西、南、北四门,现均为缺口。

在土城墙上筑有烽火台,西城墙上有6处,东段城墙上有3处,烽火台间距约为100米,原台基约30米见方,高出城垣5米左右,(由于多年雨水冲塌现呈圆丘形),南、北城墙均未设烽火台。

北城墙外有护城河,宽19米,深4—6米,长1592米,南墙外临浍河,东城墙外亦有护城河,南通浍河。由于逐年淤塞,现已成为凹坡地,西城外的护城河已无可辩认。东、西、北墙三面城墙均保存完好,尤以北城墙最为完整。

西城墙上从南向北第5个烽火台以北,长778米的城垣较为平整,从北城墙自西向东第一个缺口的断面经过测量上宽5—7米,底宽45米,高11米,内坡度为14.2米,外坡度21.7米,北城垣有485米和东城垣484米两段,保存较完好,东城墙南段有临涣粮站职工和部分居民住房,南城墙也有一些民居,致使南城垣保存状况稍差。

临涣古城墙 系夯土构筑,非常坚硬,从古城墙的东北、东南、西南等多处切断面来看,土城分两次建成,第一次筑城夯土层厚度均为10厘米,夯窝直径为11厘米,夯距约3厘米,上部夯土层可数22层,较为整齐,下部90厘米,均为整齐的夯土层。第二次夯土层厚度有所变化,顶部夯土层厚度15-30厘米不等。在古城第二次覆土的土层中发现许多泥质红、灰陶片云纹瓦当、板瓦、筒瓦碎片及汉砖等物。

城内中南部略高,城外浍河分水处有一台地,曰观星台,为新石器中晚期文化遗址。有无内城,暂无考。临涣古城遗址与城内古建城隍庙、天主教堂、文昌宫、慈云庵、山西会馆、袁氏宅院及城外的张晋亨墓、李沃孜墓群、孙氏墓群等共同组成了临涣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临涣茶馆 始于明代,独具地方特色,现存10家,集中于南大街两侧,有茶座300余张。茶用龙须泉水、六安茶棒,汤色红艳,清香甘美。这些茶馆是居民休憩、闲聊的佳地。此外临涣产的酱包瓜也独具地方风味,远近驰名。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