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壑松(史金淞万壑松风)
作者:李莉
海抱陆——悠扬的歌声,来自遥远的峨眉山。
当我听到松谷的声音时,随意挥挥手。
钟声的声音响起来了,又变成了霜天的钟声,我的心安静了,如被水洗过。
不知不觉中,暮色笼罩在青山上,秋云萧瑟,布满黄昏的天空。
——李白《听蜀僧弹琴》
李白写这首诗是为了听琴。“手一挥”是蜀中僧人弹琴的一个动作,拨弦很利索。《万和歌》描写的是李白听到琴声的感觉——像听到山中一望无际的松林。这是对钢琴声连续起伏的比喻。写所有的诗,弹钢琴,只是挥挥手。不过这一笔非同寻常,下句是万分之一,特别丰富。虽只是一笔,听者却能听出万壑松涛之声,足见蜀僧琴艺高超。根据谢庄的《雅琴目录》,“万和松”是古琴的名字(白玉足,是唐人的名字,是宣和御府的名字),也是高山的意思,“万和松”就是高山的意思。下一句“我听他在清流溪,其余环入霜铃”,“流水”接手。这里的典故是“高山流水”,意为“知己”,即蜀僧与李白通过音乐这一媒介建立起来的知己之情。夸蜀僧琴艺,暗中用伯牙弹奏,也是典故。可见诗仙写得自由,都是法字,“万和松”两种用法,浑然一体。虽用典故,但不难,含蓄自然,字音宽,字义长,足见李白高超的语言技巧。
忆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听琴》:
七弦琴奏出凉爽的曲调,仔细聆听,像翻腾的松树。
虽然我很喜欢这首古老的曲子,但今天大多数人都不弹了。
和李白的诗一样,都是听秦的,两首诗都是歌的:不是千谷松涛,就是松涛冷风。还有李白的诗《高铭歌寄岑郑钧》:“潘白石坐平月,琴《宋风》无声。”还有苏东坡的诗《十二秦何明归》:“白鹤归来见曾轩,龙头宋风入朱仙”。不知道他们听的是不是同一首古琴曲?有一首古琴曲《风入松》,外号“松风”,是三国魏晋时期的音乐家、文学家嵇康创作的。
风远云淡,在山间荡来荡去,万条枝叶飘飞,人在风中咆哮,就像在大海波涛中航行,那种淡然与安详散落在四肢百骸之间。李白的诗在描写音乐方面独树一帜。除了“万和歌”,没有其他比喻可以形容琴声。而是侧重于听琴的感受和演奏者与听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千谷松之气”这句话并不是纯粹的客观描述。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钢琴声、山川幽谷的声音结合在一起写出来。除了古琴的名字还是古琴曲《风饮成松》之外,为什么要放松风呢?天籁之音和钢琴声有什么关系?
我觉得是古人弹的琴。他们必须选择一个干净的房间,一个高高的大厅,或一层楼,或一片森林或一座山,或一个游泳池,或一个宇宙的景色,这样他们就可以弹钢琴了。唯有松下能听松风如浪,清其心,缓其度,远其灵。此时人静人静,声冷如浩瀚。空如果太古老,你可以在琴弦上游走,或缓一口气,或歇一歇再继续,或静一歇再深远。“若山静秋响,月高林上桌,风散沸,石流寒,但日不明,夜不感招,此为望闻之地。”“若有所声,想象如歌,山河隐,月落弦上;风在吹,微风在指。这是很长的时间。”这种论述在历代100多部琴书中都有,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弹琴时刻意追求的意境美和神韵美。松树那种清澈、悠远、深不可测的风的自然属性,与古琴音乐的旋律、动静的节奏、散乱的有序节拍相协调,同时为人所知。
在以一切自然之物为审美对象的音乐中,古人一方面表达了对山川的喜爱,使他们陶冶了性情。他们向外发现了山川,向内发现了深厚的感情,身心都感到无比舒畅。另一方面,古人认为天地的雨露、湿润的若虫、深厚的植被、飞禽走兽的繁衍无私地为人们创造了财富,认为天籁是值得我们人类效法的天道美德。所以“为陛下摇手,千谷松之气”,这是李白写的一首古琴,也道出了古琴的真谛。光是“挥挥手”的力度和“千谷苍松”的气势就足以让人心醉。那个人想象自己在琴声中,如在山松中超脱尘世。人击鼓听琴,是为了修行道德,净化、畅通天地间的身心,通过奇妙的开悟,达到“以己之心会万物之神,以达天地之道”的至高境界。天地万物为一,人可以参与天地。
有一个最喜欢的习语,叫“宋风水月”,像宋风一样清澈,像水月一样明净,比喻品德高尚。出处是唐太宗《唐三藏序》:“宋风水月不如其清华;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你能让它璀璨光滑。”这幅对联是赞美玄奘的。松涛清风,流水明月,千年后的斯里兰卡清华,充满了人们的想象。无论是音乐,文章,还是人品,我都喜欢这首:像风一样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