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紫云县是贵州哪个市)

2月16日,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将迎来建县50周年。春节庆县庆,紫云儿女可谓“双喜临门”。

50年来,沧桑巨变。在过去的艰苦岁月里,紫云马山儿女克服不利,求新求变,团结拼搏。在交通拥堵、经济发展滞后、教育发展落后的情况下,他们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实现了传统农业对现代农业的替代。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创新思路、科学规划,在马山腹地树立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过去50年的丰硕成果,不仅体现在许多城市主干道搭起的新城市的面貌上,还体现在人民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居住环境、卫生环境、教育环境的改善上。目前,在紫云,全县公路里程252.42公里,等级公路里程827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网格局;以山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实施为契机,新型城镇化发展得到有效推进,城镇化吸引力和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50年来,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逐步摆脱贫穷落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快速前进。未来,新紫云将实现立体交通枢纽,实现村镇特色,实现村村通公园,处处有景区,以生态建设促进旅游发展,以公园建设促进生态卫星城镇建设,实现全域旅游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数据:凸显综合实力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从1966年的1523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515364万元,增长了338倍,年均增加10487万元。人均GDP从1966年的93元上升到2015年的18954元,增长了204倍,年均增长385元。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966年的85.10:1.77:13.13调整为2015年的35.86:16.76:47.38。

粮食总产量从1966年的5.6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99666万吨,增长1.78倍,年均增长1.18%。

工业总产值从1966年的77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4.157亿元,增长了540倍,年均增长847万元。

地方财政收入从1966年的123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4.59亿元,增长了373倍,年均增长12.85%。财政支出从1966年的132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2.05万亿元,增长了1553倍,年均增长16.18%。各项财政存款余额从1966年的173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570.3万元,增长了3297倍,年均增长17.98%。贷款余额从1966年的707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36.22亿元,增长了512倍,年均增长13.5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66年的63元增加到2015年的6543元,增长了104倍,年均增加132.25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966年的15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259849万元,增长了17323倍,年均增长22.04%。

交通:铺设发展新格局

“紫云以落后、贫穷、弱小闻名省内外。客观地说,紫云落后的关键在于地理环境极其恶劣,交通极其落后。”曾经在紫云自治县工作过的老领导范干平说,过去紫云大部分路段都是淤泥路,坡道陡峭,山路险要,是典型的“水泥粉尘路”。他认为,交通不便是制约紫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范甘平曾经在紫云工作了26年,去年秋天回到紫云。让他惊讶的是,紫云马山腹地已经开通了一条高速公路,未来两条铁路将纵横交错紫云。他深信,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精准扶贫的思路和策略越来越清晰,工作方向越来越明确,实际行动越来越有力。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紫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紫云走出大山,走出偏远,走出贫困,不再是梦想。

据记载,穿过紫云的省道209线是1965年才通车的。通车的时候,只是一条泥泞的路。1985年,政府将209省道改造为国家四级公路,将泥巴路面改造为碎石路面。此时已有24条县乡公路(含通村公路),里程377.1公里。

2013年11月1日,过境紫云的惠兴高速正式通车后,制约紫云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被打破。现在,安子高速即将建成通车,王耔高速、贵兴铁路、龙柏铁路将在“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这些道路建成后,紫云将迎来高速公路、铁路纵横相交的立体交通网络,步入经济快速发展的好时期。

近年来,紫云先后建设了县城至羊昌城市大道、嵩山大道、海子大道、南环路、薛蝌路八条城市快速路。目前,紫云县通村公路里程252.42公里,紫云县等级公路里程827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硬化公路的网络格局。

农业:结构调整展览的新面貌

“地处马山山区,交通、思想闭塞。20世纪以前,紫云人靠传统农业为生,家家户户都有几个小菜园!”1961年来到紫云工作的遵义人周永福说,他对紫云的第一印象是,县城里的农村没有家乡那么繁华。县城东边的东门田坝,夏天种水稻,冬天种点蔬菜。人们主要种植玉米和水稻,不像蔬菜产业园、葡萄产业园、茶叶产业园等现代农业。

“紫云的现代农业起步晚,发展快.”县农业局局长魏红树说,直到2011年,紫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有了“一园四带”的思路,第一个农业产业园就是星火菜园。推进省级示范园建设后,建成了巴阳生态茶园、大邦紫葡萄农业园、松山水塘紫王葡萄园。紫云在短短几年内建成了4个省级示范园区。

在现代农业发展之初,紫云经历了起步晚、规模小、管理技术差、管理素质低、农业技术缺乏等考验。通过品牌化、加强管理、强调技术、建设园区等努力。,我们从“专、独、特、大、小”入手,在特色上下功夫,形成了独特的运营模式。“你”字创造了品牌,“大”字占领了市场,“小”字专注于一个产品作为导向,找到市场产生收益。管理要有效率,县级部门统筹,村镇统筹,村级落实(村民小组、合作社),每个节点精准扶贫,责任细化,责任到人,让老百姓从中受益,脱贫致富。

目前,紫云依托丰富的坡耕地资源和国家退耕还林新政策,提前实施了“十三五”期间退耕还林(每年4.7万亩)任务,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以全域旅游为引领的生态建设、园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退耕还林为主战场,以果林、景观林为抓手,以‘予言花果山、田甜菜园、家家户户农家乐、人人小康’为主要目标,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县委副书记范说,要实现“退耕还林还园”和“退耕还林还园”的目标,要建设好猫扑万亩蓝莓园、大羊万亩茶园、大邦万亩葡萄园、星火万亩菜园、四大寨桃花岛、嵩山紫色草甸、猴场爱心港湾、大英桂花园、枇杷园力争“十三五”期间全县省级示范园区达到8个以上。

工业:新型发展稳步推进。

从安顺沿209省道乘车到紫云,进入紫云自治县茅颖镇黄图村。西南水泥厂在路边。20世纪以前,这里是一个以土地丰富而不肥沃著称的贫困山村。再往前走就是牛角井村,山里有个化工厂。当你到达茅颖村时,你会看到茅颖工业园区。

“以前紫云只有一个少数民族做服饰的加工车间,没有工业园!”紫云自治县原副县长穆泽民感叹,2000年前的紫云加工作坊很少,20世纪初才有工业园区。

茅颖工业园区办公室副主任胡庆红表示,茅颖工业园区是按照“以石为主,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建设的。依托茅颖丰富优质的石材资源,将分散的石材加工业集中起来,将周边的西南水泥厂等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园区中的园区。目前正在引进服装、制鞋、文化产业等生产企业,并计划在园区内建设石材交易市场。

城市化本身就是人的城市化,城市本身以解决就业问题为核心,抑制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让农民就近就业创业,会促进城市化的发展。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为引导和方便农民工返乡创业,巴阳乡建设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发展木材加工、水晶加工。目前,已建成茅颖石材工业园、巴阳返乡农民创业园、白云工业园。50年来,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新型工业化发展稳步推进。

城市和农村地区:独特的山区特征。

“紫云的发展受制于交通、水源、电力。90年代中期,紫云县面积只有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到1.2万。县城只有一条主要街道,建筑陈旧破旧,几乎没有现代的样子。”范甘平回忆道。今天美丽的新紫云足以证明魏紫乡的变化程度。政府的精准扶贫和大力帮扶是关键,是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好政策。它给了紫云甘露和雨水,变成了新房子和城市大道,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范甘平说。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灵魂。紫云自治县的决策者充分认识到,通过大力优化城镇布局,推进小城镇扩容提质,走一条有别于省内东、西等地区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紫云加快城乡一体化整体发展、赶超小康的必然。

紫云新城建设指挥部指挥长范表示,紫云坚持规划先行,“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围绕“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型城镇化理念,紫云按照以城为先导、以镇为依托、以村为抓手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南限、北拓、东优、西拓”。抓好新城区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生活”的目标要求,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以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为支撑点,建设独具山地特色的新城。

事实上,紫云新城是在“十二五”期间开发的。短短几年时间,开通了几条城市主干道,建成了一个美丽的新紫云。为改善宜居和旅游环境,紫云规划建设松林公园、羊场红色文化公园、海子公园、紫云公园、紫云洞公园、格图中央公园六大城市公园。除了格图中央公园,其他五个城市公园都已建成。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动下,紫云市规划面积从过去的5.03平方公里扩大到20多平方公里,带动城市人口从2010年的4.5万人增加到现在的8.8万人,城市化率从17.77%提高到38.33%,城市吸引力和承载力大幅提升。

教育:让紫云精神充满希望,可敬可佩。

解放前,紫云只有一所中学(没有高中班),存在农村孩子想读书却没地方读书,而城市有地方读书却条件不允许读书的现象。解放后,紫云响应国家科教兴国思想的号召,在松山第一小学开设学前班,中小学数量逐渐增多。1958年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全县掀起了办学热潮。全县唯一的紫云中学开设了高中班。1958年12月,紫云县撤销,并入长顺、望谟两县,紫云中学高中班划归长顺、望谟。

1962年,紫云中学招收高中生,缓解了高中就读的困难。据记载,到1970年,紫云有19所学校设有初中班,3所学校设有高中班。改革开放后,紫云自治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提出了“五城”教育。五市指的是五个小集镇:松山、羊场、狗场、茅颖和左马河。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周永福说,这一时期是紫云教育开始走向辉煌的重要时期。

21世纪初,在“两基”战略的发展过程中,紫云教育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紫云青少年文盲在这一时期基本消除。

为了让教育助力紫云社会经济发展,紫云自治县把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步,大力投入教学,高标准规划。2014年秋季开工建设的紫云新民族中学于2015年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紫云民族中学搬迁到新校区后,紫云二中搬迁到原紫云民族中学校区,紫云三小搬迁到原紫云二中校区,缓解了二中三小的教学拥堵。

“一定程度上,紫云民族中学新校区的建成投入使用,盘活了紫云的教学环境。”紫云民族中学校长周志明说,紫云在教育上做文章,打品牌,教育扶贫。同时,紫云的精神是有为的,可敬的,可佩的。

目前,紫云共有学校179所,其中幼儿园31所,小学127所,初中1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普通高中1所。有7,510名儿童在幼儿园注册,31,275名小学生和5,205名高中生。这些数据,对于总人口38万的紫云自治县来说,是教育发展的辉煌见证。

文化:保护传承,打造民族品牌

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紫云县是贵州哪个市)插图

↑布依族玩巴巴

紫云,中国唯一的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民族风情浓郁。历史上,紫云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为人知,相关文化领域也因为缺乏自己的文化品牌而鲜有紫云的身影。

“四月八日”是紫云苗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又称“鸭绿节”。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紫云富有民族风情。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会穿着民族服装,唱着民歌,和苗族人一起跳舞,庆祝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布依族同胞也会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庆祝节日。

直到20世纪初,鸭绿江王的英雄史诗才被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2月,《鸭绿王》出版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成功举行,结束了紫云没有文化品牌的历史。英雄的苗族史诗《鸭绿江王》[/k0/]的诞生,改变了世人对紫云的认识,对打造紫云精神高地、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经济繁荣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鸭绿江王》增强了马山苗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觉。紫云各族人民和西部苗族同胞对《鸭绿江王》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激动不已。马山的葬礼仪式上,歌者庄严肃穆,群众聚精会神聆听,祖先迁徙的艰辛历程常常让人落泪,苗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

在白石岩乡,每逢民族节日或民间节日,这里的青年男女不仅要进行民族风情的狂欢,还要表演民间杂技,并将民间杂技传播到周边地区。正因为如此,1993年3月,白石岩乡被省文化厅授予“杂技之乡”;2008年11月,白石岩乡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紫云准备把民间杂技打造成知名品牌,突出特色,与市场结合,尽可能吸引社会资金进行全方位包装,大投入大制作,让杂技回归剧场,走出国门,把全县的杂技和杂技产业做大做强。

充分认识到品牌宣传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紫云将通过鸭绿江王文化的发展,苗族、布依族文化的发展,民间杂技的发展,带动全县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规划未来机遇迎来大发展。

50年来,紫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交通从“一条羊肠”发展为城市大道,进入高速时代;从无到有的产业,从传统农作物到山地特色的现代农业,文化发展从单纯的民族文化活动到挖掘文化内涵,从一个抽完烟的县城到紫云新城…

“十二五”期间,紫云始终坚持“二加一推”主基调和工业强县、城镇化主战略,严格按照“一二·四”战略规划,全力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使紫云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三五”期间,紫云面临的发展环境将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央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发展、共享”的发展理念和扶贫战略,将进一步加强对限制发展和生态功能县的转移支付,这将为紫云争取更多的项目和投资带来新的机遇。

在《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中,紫云被列为中部欠发达地区,将成为全省综合性、规模化的城镇发展区域和重要的城镇人口建设集聚区。随着贵州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紫云经济有望升级。

“五个100工程”和贵安新区等发展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为紫云新一轮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紫云县委书记徐德祥在紫云自治县十五届五次会议上分析,“十三五”期间,安子高速、王耔高速、贵兴高铁、龙柏铁路将建成通车。届时,紫云将实现高速公路、铁路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枢纽,紫云的交通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已经开工建设的全省第二大水库紫云黄家湾水库建成后,将彻底解决紫云的饮水、灌溉、工业用水问题,为紫云引进重大项目、大企业提供条件,为紫云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支撑。可以预见,马山腹地的紫云将大放异彩。

全域旅游打造紫云生态强县。

目前,虽然紫云经济不发达,但仍有9.02万人挣扎在贫困线上。然而,当你踏入紫云的乡村,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植被。小楼在绿色中绕山而建,住在山村的人们享受着绿水青山的吸氧生活。大力推进“1+N”镇村联动模式,实施“六大行动计划”,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同规划同部署推进“美丽乡村四个农场”建设,让农村农业人口就地实现城镇化,住在农村,享受不一样的城市生活。

在紫云自治县的乡镇重要路口,有全域旅游地图、山地旅游地图、攀岩路线图、丛林穿越路线图。范认为,紫云要牢牢把握生态优势,打好生态攻坚战,发展全域旅游。在重要路段设置旅游路线标志是为了打造游所为的全球旅游。紫云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结合人文景观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以格图河景区为龙头,推进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的旅游模式,打造紫云全景旅游地图,实施全县交通升级,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户外运动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升级版。把全域旅游作为紫云产业扶贫、生态建设、旅游开发、农业园区开发建设、“美丽乡村四农民”建设的总体规划,把园区变成景区,把卫星镇变成景区,实现“特色村镇、村村有园区、处处有景区”的全域旅游格局,以生态强县带动产业发展, 实现农民脱贫摘帽,与全省、全市一起把小康建设成崭新的明天。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