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旅游社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旅游社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插图

01

介绍

乡村旅游与当地社区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乡村聚落和当地社区是乡村旅游的前提、载体和核心吸引力。它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乡村旅游发展的地位和效益,反映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和模式。社区导向和景区导向是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中探索出的处理乡村旅游与当地社区发展关系的两种重要模式。乡村旅游社区是指依托乡村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游憩资源,将乡村旅游产业和活动融入当地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两者相互嵌入,呈现出村落或社区旅游的开放性、整合性和旅游的地方化特征。浙江省建设的“乡村景区”比较典型,北京门头沟丛底下村、陕西礼泉袁家村、江苏江宁黄龙岘村、安徽惠州汤磨村等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景区是指当地旅游开发集中于特定资源或景区(点),乡村旅游产业和活动也集中于相应的特定空区域,形成乡村旅游与村落社区空分离、经济联系有限的飞地式阶段性特征。在实践中,乡村旅游景区(点)是围绕村落或社区开发的,如江苏金湖白马湖村(桃花岛景区)、山西乡宁大河村(裘芸山景区)、安徽黟县星光村(木坑竹海景区)、山东沂南竹泉村(竹泉村景区)。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需求的增长和乡村旅游开发规模的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乡村聚落或社区计划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是具有突出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或具有优质自然生态的乡村社区受到政府和投资者的青睐。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社区的关系也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许多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开发商、政府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乡村旅游与乡村社区之间的矛盾暴露,使得这一问题成为在巩固和扩大乡村旅游扶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探索乡村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深层理论课题。

02

文献评论

长期以来,乡村旅游与乡村社区的关系这一话题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已有的研究中,针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特点,学者们从经济、社会和文化维度对乡村旅游与乡村社区或聚落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持续的关注。主要包括:

(1)乡村旅游影响当地社区发展的维度、过程和机制。特别是对于特色和民族村寨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当地社区的经济收入、精准扶贫、生态保护、生计变迁、文化传承、人口流动、邻里关系、家庭结构等都有影响。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以及减少贫困是当地社区最关心的乡村旅游发展内容,相关的经济效益也是影响乡村旅游与当地社区关系的重要内容。农村社区经济的改善最终落实到社区居民和家庭的生活中,也体现在生计、人际和家庭关系中,带来农村社会、居民身份、发展政策和乡村关系的重塑。然而,由于产业规模和季节性,乡村旅游给农村社区带来的额外收入和就业机会有限,存在经济利益分配不均、机会不均衡等问题,削弱甚至阻碍了乡村旅游与农村社区的关系。

(2)社区参与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社区和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影响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对劳动力的需求,特别是为弱势群体(老人和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使得当地社区对乡村旅游保持支持态度;但是,如果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经济利益不平衡、机会不平等等问题,社区居民就会反对发展乡村旅游。然而,当地社区和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态度是动态变化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随着社区和居民态度的变化以及乡村旅游引起的主客互动而变化。在实践中,乡村旅游发展强调投资者和政府的利益,从而影响社区居民的利益。学者们提出“社区赋权”应该赋予社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动权,维护社区和居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

(3)提炼案例中乡村旅游与社区发展的典型模式,为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乡村旅游与社区发展的关系提供理论参考。国内外学者总结了乡村旅游与当地社区关系的特点和发展模式,分析了不同模式背后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例如,一些学者将城市旅游社区参与的艺术-社区-旅游(ACT)模式、创意-社区-旅游(CCT)模式、时尚-社区-旅游(FCT)模式、历史-社区-旅游(HCT)模式和休闲-社区-旅游(LCT)模式相结合,并对它们进行分析,以加强村民的组织水平,促进社区的发展。同时,随着对制度因素在社区参与中作用的重视,学者们从制度嵌入的视角对特色民族地区、古镇等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村民自治制度、土地管理制度、新农村建设政策和景区规划等正式制度以及宗族制度、村规民约、村治文化和价值观等非正式制度约束和影响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路径和机制。也有学者运用“社区能力-制度嵌入”的理论框架,总结出社区主导、企业主导、政府主导三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构建了基于多元主体嵌入的社区参与模式框架,为处理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和关系问题提供参考。

以上关于乡村旅游与社区参与的研究,对于加深对乡村旅游与当地社区发展关系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它们的关系特征、影响内容、作用过程和发展模式等方面。而两者关系的深层模式差异、形成机制和理论规律尚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综合运用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和内容分析法,对比分析了社区化和景区化两种乡村旅游发展与当地社区关系的典型模式,科学认识两者之间的路径差异,深入探索乡村旅游与乡村社区发展关系的理论机制,更好地优化和协调乡村旅游与乡村社区的关系,促进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

03

研究和案例概述

3.1研究设计

为了科学认识乡村旅游社区化与景区化的路径差异和形成机制,本研究按照图1的研究思路,以乡村旅游与当地社区发展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两个不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典型案例地,分别是浙江省临安区白沙村和山西省乡宁县大河村。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等方法,比较和理解案例地乡村旅游与当地社区关系的演变过程。本文探讨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动态过程、社区与景区的路径差异及影响因素,为理解乡村社区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提供参考,促进乡村社区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2案例概述

为了解释乡村旅游社区化和景区化发展的路径差异和机制,本研究选取了两个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不同但资源背景相似的乡村社区作为案例点(表1)。其中,白沙村位于浙江省临安区太湖源头镇的最北部。乡村旅游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是临安打造的“乡村景区”,是浙江省最早的乡村旅游专业村之一。这个村90%以上的居民经营农家乐,是社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典型。大河村位于山西省乡宁县最南端,乡村旅游发展较晚。2005年,为发展以陕南特色古村落和裘芸景区为中心的乡村生态和民俗旅游,对原有的5个村落进行了搬迁和合并。全村100多户,约2/3的劳动力在裘芸山景区从事乡村旅游服务,并赚取工资,是乡村旅游景区发展的典型。

为了获得案例中乡村旅游发展和社区参与的相关数据(表1),笔者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对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研。笔者通过对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乡村旅游企业(景区)和典型社区参与者(包括最早的乡村旅游企业主、规模最大的经营户、知名度最高的经营户和其他居民)的深入访谈,收集整理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和社区参与的过程、发展脉络和社区。主要访谈对象为白沙村63人,男性29人,女性34人;大河村59人,男性39人,女性20人。此外,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补充了病例资料。最后,对典型案例的描述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进行了梳理(表1)。

04

社区与景区的路径差异

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过程反映了乡村旅游社区和景区的实现路径。根据研究案例中乡村旅游的发展历史(表1),提炼出乡村旅游社区化与景区开发的空(图2)之间的演化模型和空(图3)之间的结构模型,并从理论上探讨了乡村旅游社区化与景区开发的路径差异,它们是乡村旅游与社区综合关系的空反映。

4.1社区:由点到面的开放融合发展。

乡村旅游与当地社区的融合是社区发展最显著的特征。白沙乡村旅游以太湖源景区为起点。随着景区旅游吸引力的扩大,游客对餐饮、娱乐、休闲的需求也在增加。在景区周边农家乐和服务设施不能完全满足游客需求的情况下,社区村民自主利用相关资源(房屋、劳动力等。)继续扩大景区沿线乡村旅游相关服务和设施供给,根据乡村休闲市场需求进行业务创新、产品升级和特色打造。随着白沙村乡村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向高级产业和多元化业态转移,旅游活动和相关产业不断从景区及周边向社区扩展,其空格局也从太湖源头景区的点状吸引扩展到全社区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平面状打造(图3)。

研究发现,白沙村乡村旅游点对点发展过程中,社区和居民充分依托太湖源景区的旅游吸引优势,主动适应乡村旅游需求,充分发挥乡村社区的游憩价值,逐步实现了乡村旅游产业与社区发展的融合,乡村旅游活动与社区生活的统一空,形成了乡村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模式。

4.2景点:飞地阶段开发由面到点。

乡村旅游与社区生活之间明显的空边界和相对独立的空边界,是景区开发最直接的表现。大河村规划社区空及其结构进行旅游开发。它通过农村居民的搬迁和居住,在原址聚集了该地区最好的乡村游憩资源和特色景点,建设了独立于社区空的裘芸山景区。像一个旅游飞地,旅游相关的设施、活动、客流、服务全部集中在景区空,景区与周边乡村社区形成明显的空边界和相对独立的空空间(图3)。乡村旅游与社区的互动只是通过居民通勤到景区上班来表现“在景区上班,在社区生活”的特殊关系。大河,一种集中乡村社区整体优质资源和力量建设独立旅游景点的方式,在缩影中凸显了当地旅游业由面到点的发展模式。

大河村村通旅游的发展过程真实地反映了旅游凝视理论的阶段性特征。景区作为宣传当地旅游吸引力的窗口和代表,就像是陈列在舞台上的精选商品,期望引起旅游市场的关注,促进当地旅游业和乡村社区的发展。这既是乡村旅游景区发展模式的重要目标,也是显著优势。随着乡村旅游景区发展的阶段性优势不断加强,如何扩大景区与社区互动的规模和程度,充分发挥舞台示范效应,实现乡村旅游景区发展路径由“点到面”向“以点带面”的转变,将是乡村旅游与当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中心问题。

4.3社区开发与景区开发建设路径的差异

乡村旅游社区化和景区空的演变过程,是乡村游憩设施和产品服务在乡村空的差异化路径的反映。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游憩设施和产品服务的支持。在实践中,与乡村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游憩设施及产品和服务可分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专用设施和产品及服务。基础设施满足当地社区居民和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如交通道路、水电管网、生态卫生等。专门为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的专用设施,主要面向游客,如农家乐餐饮、民宿、登山步道、游客服务中心等;产品是满足游客需求的旅游用品和服务,如乡村旅游目的地智能导游系统、网站建设、居民服务技能培训等,提高服务质量。这些乡村游憩设施和产品服务的区域配置过程直接反映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本文通过案例研究乡村游憩设施和产品服务的配置过程,结合社区和景区空的结构特征,得出社区和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设路径差异。

(1)社区:基础设施→专用设施→产品和服务。

乡村旅游社区化强调乡村旅游与当地社区在各方面的深度融合。这就需要建设娱乐设施来满足乡村游客和社区居民的需求。基础设施作为社区生活和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是社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决条件。在满足农村地区居民和游客基本生活的前提下,随着乡村旅游社区的“点对点”空扩展,建设了大量以休闲娱乐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专用设施,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社区和居民积极开展乡村旅游的业务创新和服务改进,以满足市场对高质量和新奇的需求,从而吸引和留住游客。乡村旅游社区的发展呈现出从基础设施到特色设施再到产品和服务的建设路径。乡村旅游与当地社区的融合也从设施共享变为生活共享,从空扩展变为产村融合。

以白沙村为例,太湖源景区开发后,为发展旅游业,改善对外交通,当地政府于2003年首先完成了省道S205的改扩建,并充分利用当时浙江省村庄整治政策的支持,推进农村水、电、污水处理、桥梁、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治理工程,全面提升当地农村基础设施。这也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之后,为扶持乡村旅游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当地进一步结合《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和《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升级乡村旅游专项设施,逐步完善农家乐、民宿、生态度假产品体系,开展农家乐服务培训。目前,白沙村按照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景区”的发展目标,对乡村旅游设施和产品服务进行了全面升级。综上所述,从1996年开始,乡村旅游的发展逐步按照基础设施、特色设施、产品和服务的建设路径进行,实现了与当地社区的一体化发展。

(2)景区:特色设施→产品服务→基础设施。

乡村旅游景区注重以游客为接待对象的旅游景区的创建,强调景区设施、活动、体验对游客的满意度和吸引力。景区作为直接接待和服务游客的特殊设施,是当地旅游建设的首要内容。为提升景区吸引力和影响力,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是加强景区特色设施建设的重点内容。我们往往注重体现地方文化、包含地方特色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以深化景区作为社区“舞台”展示的窗口。随着景区特色设施、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建设和升级,景区规模和市场吸引力不断扩大。为了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景区开始重视社区周边和内部的基础设施,以服务游客和景区的发展。比如,为了提升游客进出景区的舒适度,应加强景区道路、水电管网、周边社区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地方旅游景区由面到点的演变过程中,特色设施、产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始终围绕着景区的微型舞台空展开。但随着景区对旅游市场拓展的需求越来越大,其建设空室从景区扩展到周边社区,对社区游憩条件的关注由弱变强。

大河村自2005年旅游开发以来,相关设施建设和投资高度集中在景区及其内部的观光道路、接待设施、窑洞民宿等特色设施和古村落开发上。尤其是景区对外开放后,为了保持景区的吸引力,不断进行景区业态创新和体验项目升级。但随着2016年创建国家5A级景区目标的提出,景区逐渐更加重视其周边旅游基础设施,加大力度改善交通设施和周边生态环境。乡村旅游的发展清晰地体现了景区特色设施、产品、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路径。

05

社区化与景区化的区别机制

5.1社区与景区区别的核心内涵

乡村旅游社区化和景区化的内涵反映了乡村旅游与当地社区发展的关系,准确理解二者的差异(表2)是科学理解其形成机制的基本前提。本研究在分析乡村旅游社区和景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收集的乡村旅游发展核心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政府工作人员、乡村旅游企业(景区)管理者和典型社区参与者对当前乡村旅游市场和游客需求特征的了解,以及案例中关于乡村旅游发展和社区参与理念的访谈信息,从目的地自身建设的角度阐释了乡村旅游社区和景区的内涵和差异。

(1)社区:乡村休闲生活体验的日常叙事。

乡村旅游社区化是将当地社区作为一个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不仅与社区之间的边界空重叠,而且将乡村旅游活动与社区生产生活融为一体,休闲与日常生活合二为一。社区被打造成为一个开放的旅游景点,关注游客在社区体验中对更细致的日常休闲的需求,如当地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社区生活方式、居住环境的适宜性等。促进游客与居民的关系从传统的单向服务向新型主客互动转变,为游客在社区的旅游活动营造自然亲切的休闲氛围。

白沙村根据资源特点和区位环境,定位为上海、杭州、苏州等近距离大都市居民的生态休闲养生度假目的地。其社区发展侧重于旅游设施和产品服务的便捷化和人性化,以及居民和游客之间的和谐关系,使游客不仅能融入当地的休闲活动和文化,还能使其生活方式成为乡村旅游体验的一部分,使游客在乡村社区的体验能延续其日常的休闲生活。

(2)景点:乡村自然与文化的舞台凝视。

乡村旅游景区将景区与社区分离,形成飞地旅游空房间结构,为游客构建一个凝视乡村自然与文化的舞台空房间。它是景区的核心,在舞台上展示当地社区典型的人文自然景观,集中配置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形成空房间供游客凝视。随着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游客只能在特定的空房间里体验安排好的、安排好的旅游活动,对当地社区的认识和了解也只是固化在景区专门设计的阶段性内容中。

大河村将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陕南民俗风情、裘芸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集中在裘芸山景区,配置建设休闲服务设施,打造与周边乡村景观明显不同的独立空房间,将当地特色景观和文化分阶段展示,供游客观赏和凝视。

5.2影响社区与景区区别的因素

乡村旅游社区和景区发展模式的形成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和产业环境密切相关。结合案例研究的发展过程和收集的第一手数据,总结和比较了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市场需求规模和产业基础水平对两种发展模式的影响。

(1)社会经济基础

如上所述,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社区旅游基础环境(包括道路基础设施、乡村环境特征和生态景观质量等)的影响。).这些基础环境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然而,良好的乡村旅游基础环境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建设成本,这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白沙村乡村旅游社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道路和生态环境的大量基础投入,如浙江省历年来开展的乡村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据调查白沙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投入超过1亿元),为乡村旅游社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反,大河村所在的省、市、县政府长期以来在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升级方面缺乏投入和改善行动,使得当地的乡村旅游在社区化发展的选择中失去了基础支撑。为适应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基础条件,利用有限资源有效开发乡村游憩资源,形成了以集中开发、微缩打造、分期呈现为特征的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模式。

由此可见,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是构建乡村旅游发展基础环境的核心支撑,也是造成案例间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差异的基本因素。因此,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环境直接相关的当地社会经济水平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差异的首要因素。

(2)市场需求力

市场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源,也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选择的基本因素。这也与该地区的整体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总的来说,在社会经济市场发达的条件下,乡村旅游需求旺盛,市场规模大;然而,在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市场的需求相对较小。不同的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规模、特征和模式有不同的影响。

白沙村地处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需求旺盛。上海、杭州、苏州等大城市旺盛的市场需求,不断刺激着乡村旅游发展规模的扩大、产品业态的创新和乡村社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当地乡村旅游空的拓展和社区整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然而,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对乡村休闲娱乐市场需求不大的大河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社区的社会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当地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模式,将社区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景区的建设和开发上。同时,由于市场需求的力量有限,容易造成乡村旅游景区加强开发的趋势,产生经济地理的马太效应。

以上说明,当地休闲市场的需求是导致乡村旅游向社区化、景区化发展的驱动因素。乡村旅游市场需求越强,乡村旅游供给从景区向社区扩展越多,社区发展越强;反之,则相反。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实践中,需要根据当地的乡村旅游需求,科学合理地选择社区化或景区化的开发模式,优化游憩资源的利用。

(3)支持工业发展

产业及其发展水平决定了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环境和规模,形成了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基本支撑。乡村旅游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农村社区的方方面面和产业发展的各个层面。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与当地社区的相关产业支持密切相关。本案中,白沙村是浙江省最早的专业农家乐之一,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为乡村旅游社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特别是当地多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帮助社区和居民加深了对现代乡村休闲内涵的理解,更新了观念。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乡村旅游发展空不断从景区拓展到社区,从单一业态拓展到多业态,从观光旅游拓展到休闲度假。然而,由于大河村乡村旅游发展薄弱,相关体验设施和游憩氛围的缺乏,也导致当地社区和居民的乡村旅游管理理念和服务技能严重落后。这使得大河村在发展乡村旅游时,需要另起炉灶,投资建设包括产业基础设施、特色设施和产品服务在内的当地所有产业基地。这必然导致当地乡村旅游成本的巨大投入,与当地经济不发达形成强烈矛盾。在当地乡村转型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特定的空房间,打造特色,自然成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选择路径和投资决策。因此,产业发展是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选择的基本支撑。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社区与景区发展路径的差异,是当地乡村社会经济、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综合结果。本文系统分析了这些因素影响乡村旅游社区与景区发展模式差异的过程和机理,为更好地推进不同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提供科学依据。

5.3社区与景区差异的形成机制

社区导向和景区导向作为反映乡村旅游与社区不同发展关系的典型代表,是社区在不同的当地社会经济和产业市场环境下选择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投资决策的结果。

如图4所示,乡村旅游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乡村产业振兴和乡村社区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满足社会休闲需求成为乡村社区和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农村根据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市场需求动力和产业发展支撑,做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投资决策。不同的乡村根据其乡村旅游发展目标和基础环境,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旅游投资开发路径,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特色设施和产品服务建设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农村不同发展环境的影响下,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逐渐带来了居民参与、生产与村落的关系、旅游与社区的协调空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乡村旅游与乡村社区的关系。

其中,乡村旅游投资是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发挥其发展模式的关键环节和主渠道,投资决策成为乡村旅游社区与景区发展模式差异的直接有效力量。同时,乡村旅游投资的结构和内容也深刻影响着社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以上对白沙村和大河村社区和景区建设过程特点的分析表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投资结构和内容的不同,带来了乡村旅游与社区发展的关系和发展模式的差异。

得出结论:社区化与景区化的区别是基于农村综合社会发展环境,通过不同的乡村旅游投资策略形成不同的乡村社区旅游发展路径,并在乡村旅游设施建设、社区参与、空拓展等方面带来差异化发展特征的结果。

06

结论和讨论

6.1研究结论的发展

乡村旅游日益成为乡村社区乡村振兴的选择和方案。为了指导农村社区在不同发展条件下科学开展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合理选择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本文研究了实践中两种典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即社区型模式和景区型模式,比较和理解了两者的特点、内涵和路径差异,并深入分析了差异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

(1)乡村旅游社区化和景区化发展的特点分别是由点到面的开放和由点到面的小型化空,旅游建设从基础设施→专用设施→产品服务和专用设施→产品服务→基础设施的过程存在差异。

(2)乡村旅游社区化与景区化发展路径的差异反映了两者核心内涵的差异,即社区化突出乡村休闲和生活体验的日常叙事,景区化突出乡村自然与文化欣赏的舞台凝视。

(3)乡村旅游社区化与景区化的区别是基于乡村区域社会的综合发展环境,以经济基础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产业基础为支撑,在乡村旅游设施建设、社区参与、空拓展等方面呈现差异化发展特征,通过不同的投资策略形成差异化的乡村社区旅游发展路径的结果。

6.2讨论和启发

本研究揭示了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的差异根植于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乡村旅游社区化与案例区景区化的差异是乡村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乡村旅游投资和建设过程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直接影响来看,地方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是发展模式差异的关键。因此,地方政府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力量,需要积极发挥其基础支撑作用。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注意完善交通、卫生、水电等基础设施,培训人力资源,控制发展战略,建设整个村庄,从宏观环境到微观管理,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搭建平台和提供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提升村庄发展的综合水平。这是乡村旅游发展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

基于本研究的理解,乡村旅游社区和景区的发展模式各有利弊和特点。这是不同经济社会背景下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既反映了乡村旅游与当地社区的关系,也反映了科学的乡村旅游规划和发展模式选择的过程和特点。因此,在实践中乡村振兴和乡村转型带来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地应认真结合自身社会经济条件和乡村旅游市场的实际需求,科学探索和合理选择乡村旅游发展的社区或景区模式。此外,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丰富多样,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模式也应该是并存的。目前,本研究着眼于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模式,即乡村旅游社区和景区,突出了两个典型案例中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过程、模式和动力机制。这只是中国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实践的两种模式。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揭示我国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规律,有必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和背景来探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模式。这也是推动我国乡村旅游全面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正视和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