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崖岩画(将军崖岩画想到了什么画面)
将军岩画与东方农业文明(下)
1.以稻田作业为主的长江农业文明
距今1万年前的浦江山遗址,是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是世界人类稻作农业文化的发源地,也是第一艘独木舟的发源地。9000年前的浦江跨湖桥文化,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6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都发源于浦江山脉。
上善遗址位于浙江省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浦江县黄宅镇。它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钱塘江聚落群,最早进入东亚& # 34;主要村庄& # 34;的历史发展阶段。根据18处商山文化遗址的内涵分析,商山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遗址有上善遗址、庙山遗址、大宫山遗址和太婆山遗址。中期遗址数量最多,有小黄山遗址、荷花山遗址、山下洲遗址、湖西遗址、桥头遗址、下塘遗址。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一个早期的稻作文化传播圈,上坡文化为这一起源模式提供了佐证。
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发展必然带来城市建设和宗教文化的繁荣;大约在8000年前,出现了以湖南蓬头山为代表的圆形“城”遗址。
见图28:7000年前湖南蓬头山文化遗址。
这个出现于5300年前的湖南城子山“圆城”和浙江良渚“方城”遗址,比苏美尔人形成的小“塞普”城和古埃及人在北非形成的小斯普特城早1500-200年。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两座城市的图案是5000年前古埃及人刻在纳尔迈调色板上的!如果用少昊国王于5500年在东方将军崖举行世纪大迁徙,“少昊在东方建百鸟,西方建古埃及”的史实来解释纳尔迈调色板中的所有雕刻图画,史前人类文明成因之谜自然会得到最圆满的解决。
湖南高庙遗址是7800年以来亚洲最大的古代氏族部落祭祀中心。这里不仅有对太阳的崇拜,对凤凰的崇拜,还有对“农神”神农的崇拜。
图29:高庙遗址出土的牛耕鸟潘涛
鸟耕和潘涛刻字的出现让我们知道,中国南方水稻种植的成功不是一个人或一家的努力,而是许多中国南方稻农的共同努力。就像今天的水稻栽培技术发展仍然需要袁隆平院士这样的多位院士。正因如此,稻农们才会把崇拜的农神“拟人化”、“神化”,这是潘涛刻下的“牛耕鸟韵”对后人的提醒。
“耕字,耕也。恽字,除也”。牛犁地翻土,一定会把很多昆虫和杂草的嫩根带出来,招来鸟儿猎食,啄草,从而起到除草杀虫的作用。古人看到这自然乐见其成,鸟崇拜盛行,于是牛、鸟代替了农神的“神格”(注:也有学者称此图为“象耕鸟”,因其典故出自舜的传说,与高庙文化的世代不符,且大象太大,木犁经不起大象的拖拽,故不被认可)。《牛耕鸟韵潘涛雕画》的出现,足以让一些学者津津乐道;神农崇拜起源于南方,颜地崇拜兴盛于北方的推测有了新的考古证据。
水稻是人类最早培育的粮食作物。从时间上看,比北方成功种植谷类和小麦早几千年。然而,自黄艳统治以来,古人一直把北方的谷神颜地作为正统的农业神来崇拜。神农颜地和颜地神农将南方稻作农业和北方旱作农业两种不同的农耕文化融合为一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人格神”的塑造,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会告诉我们为什么吗?——
人类最早的彩陶也出现在高庙遗址,出现了第一艘用竹条和芦苇杆编织的双帆草船和两船相连的“船”。这为我们解释东方“海漂”文化的形成,准确解读6000年前的将军崖岩画中的船、舟、联体船、草编船符号的雕刻图画,苏美尔人和古埃及人提出的“鸟靠船造文明”的传说,提供了第一手考古证据。
图30:庙双畈草船陶塑、将军崖岩画船雕
神庙里的古代人中盛行着一种侧弯抱腿葬的习俗,这种侧弯抱腿葬的习俗在4000年后“流传”给了太平洋彼岸的南美印加人。这种墓葬文化是如何跨越太平洋“传承”到南美秘鲁的?考古界还没有人给出答案。同样,考古界无法解释的是,小南山的“竖井”墓葬是如何进入并影响欧洲的古希腊克里特岛和迈锡尼文明的。如果不承认东方史前人的大迁徙,你会怎么解释这种人文现象?
二是以黍稻渔业为主的淮河农业文明。
淮河位于河南、华中和华东的江苏、安徽两省,北依古黄河,南依长江。总长1000公里。它流经河南、安徽和江苏三省。由于淮河支流密布,湖泊众多,面积达274657平方公里。包括山东省在内的40个地级市和181个县级市,涉及人口16亿。
淮河流域位于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所以淮河属于暖温带,南方属于北亚热带,是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这里土地肥沃,雨水充沛,使北方旱田种植的谷物、小米、豆类、栗子、小麦和南方种植的水稻、土豆、辣椒长势良好。最令人震惊的是;500年前,东方的怀一人很可能在山东许由(今盘龙江)与淮河相连的狭长地带,成功培育出第一株麦苗(详见《将军崖岩画刻四叶稻苗开裂》一文)。因此,淮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辉煌的五羊嘉湖文化;
吴家湖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属淮河上游沙河水系。该遗址占地55000平方米,距今8800年至7500年。它最早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五次大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如刻有神秘符号的龟甲骨和30多件最早的人类管乐器——五孔和七孔骨笛。还出土了碳化的米粒,证明南方的水稻种植技术已经越过淮河,逐渐向北方的黄河南岸推进。在贾湖一座女墓中发现了类似磁山文化的石磨、石碾棍等物品,证明如果没有世纪大洪水带来的恶果,5500年前南北早就已经合并水稻和旱田作物了。
考古学家认为,舞阳贾湖遗址是裴李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骨有石、甲骨有刻符的葬甲骨习俗,不仅出土于裴李岗文化,而且直接影响了大汶口的墓葬文化,为探索大汶口海岱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舞阳贾湖出土的甲骨文与3000年后殷人使用的甲骨文相似,也为研究中国汉字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贾湖遗址出土的七孔鹤腿骨笛,彻底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推翻了国外学者“中国笛子和七音节都来自西方”的错误结论。考古事实证明,东亚是人类最早的“七音之源”和“礼乐之乡”。贾湖骨笛的出现,无疑已经推测和断定,7000年前的东方古人,不仅有一群人载歌载舞,而且还有一群人同奏一曲的热闹景象。500年前,将军崖岩画的作者也用手中的“石雕刀”记录了古人载歌载舞祭拜天地祖先的温馨场景。
图31:古代祭祀乐器贾湖骨笛、陶莲。
在贾湖遗址,中外考古学家通过研究出土陶器中的残余附着物证明;9000年前,贾湖人已经掌握了酿造啤酒的方法,其酿造原料为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证明贾湖人酿造啤酒的历史比比斯利亚特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早3500年。
裴钢文化和贾湖文化中有大量的龟甲墓,与磁山、鲁东、淮北、北新、大汶口的龟甲葬文化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因此,讨论将军崖岩画的作者根据对岩画中一个符号的解码(详见后章解码),提出了裴李岗文化是黄帝田驹家族创造的考古学观点。
然而,由于淮河干支流湖泊众多,每年汛期十有八九会发生洪水。尤其是5000年前的世纪大洪水,北方的黄河带着淮河入海,南方的长江改道北上,给生活在淮河两岸的东方古人带来了灭顶之灾。房屋和田地不断被洪水冲走和淹没。因此,“弃家于此,举家西迁或加入漂流队伍”是生活在淮河沿岸的农民最无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