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金台书院(北京金台文院)

金台书院(北京金台文院)

京师最早的书院出现在五代时期,由后周顾问大夫窦(居燕山一带,故称“窦燕山”,《三字经》称之为“教五子而名”)创办。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窦书院。后来,元朝在北京建了太极书院、文景书院、建言书院和韩翔书院。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北京的书院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其中,北京明代建有寿山书院等8所书院,清代建有金台书院、云峰书院等12所书院。这些书院对北京的文化繁荣和人才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书院已经消失在历史中,只有创建于清朝康熙时期的金台书院流传至今。

它是从北京最早的义派演变而来的。

金台书院由义学演变而来,义学的最初创始人是时任顺天知府的钱锦熙。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钱锦熙租下位于崇文门外的洪庄(洪承畴的庄园,明朝投降)创办大兴义学堂,被称为“首善义学堂”,也被一些学者论证为北京最早的义学堂。此外,宣武门外臣春思建立宛平义学,后并入大兴义学,取名顺天府义学。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钱锦熙想在洪庄买空闲置土地扩建校舍,建书院,却遭到洪氏后人的反对。为此,钱锦熙上奏康熙帝,假设洪后裔自告奋勇捐地办学。康熙听后非常高兴,亲笔题写了“广教育才”的匾额,挂在义学中殿。洪的后人别无选择,只能这样做。之后,钱锦熙发动下属“捐几千块钱”建书院,历时5个月。修建了十个自习室,包括报告厅、厨房和仓库,以及花坛、鱼塘、亭台楼阁等景观设置。环境很美,“游客去不了”。

钱创立了义学,并扩大到书院规模,但此时还没有“金台书院”的名称。顺天府义派大师罗伊在他的《顺天书院志》一书中曾称之为顺天义派,但更多的人称之为“义派”。直到乾隆十五年(1750年)才正式“改为御碑书院”,取东郊“燕京八景”之一的“金台夕照”之名。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金台书院停办,改为顺治学堂,1912年金台书院原址改为顺治中学;新中国成立前,改为“师范学校”、“公立第十六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为崇文第一中心小学、东晓小学、金台小学。2011年更名为金台书院小学。

办学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金台书院位于北京,启蒙成就蒸蒸日上。赢得了从皇帝到京城各级官员乃至士绅百姓的重视和支持。它经历了多次翻新,办学资金雄厚,并有大量书籍捐赠等措施帮助学生学习。

自义学堂建立以来,先后有八次有据可查的书院大规模修缮。目前留下的史料更为详细:乾隆元年,顺天知府陈守创主持修复书院,不仅修复了书院内的旧书铺,还“扩建扩建了两面,增加了若干房间,规模宏大,非旧景也”。四十六至四十七年间,顺天知府殷玉明秋在前任的基础上继续修缮书院,讲堂焕然一新,建墙五千多面。金台书院上一次大规模的改造用了两年时间才完成。由顺天知府周于光绪五年(1879年)筹划,由接任知府的李朝义、尤百川精心管理。完成于光绪七年。改造后“朱子堂三间,讲堂三间,大堂三间,吊花门一间,官厅六间,大门一间,南照室五间,东门一间,东西文化场二十间,东西厢房十间,厨房、厕所、马厩七间,影壁六十四间”。其中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庠专书“状元”匾额,挂在悬花门内,故金台书院又被称为“状元府”。

书院的运行经费主要分为固定经费和临时经费两部分,其中固定经费是直隶、顺天府每年的拨款,以及圣旨分配的地租和利息。在古代,学院给学生一种叫做“膏银”的补助,帮助和鼓励学生(尤其是贫困的学生)专心学业,这意味着他们受到了教育。康熙年间,每年拨给书院三百两银子作为修缮师生的钱,乾隆年间也拨给书院官地出租租佃。此外,顺天府过去“让商家赚取利息”,也就是说,书院修复的剩余银币和地方募集的银币被借去收取利息,作为办学的资金来源。办学院的临时经费主要用于修缮,大部分来自各种捐赠。如光绪五年就筹集了14631两银子用于书院修缮,其中李鸿章和周各捐1000两。通过以上措施,不仅学院办学经费充足,运行顺畅,学生也能安心上学。

古代书院大多具有讲学、藏书、祭祀的功能,但金台书院可能是其中之一,由于种种原因,书院“久无藏书”。此外,周还要求皇帝让南方各省的省长将当地出版社出版的每一本书“检查一份”并送到学院供所有学生学习。

选聘名人授课,扩大办学影响力

为了提高育人质量,扩大办学影响力,学院先后聘请了多位“训练有素、堪称楷模”的名人担任院长。康熙年间的举人罗伊、雍正年间的进士陈兆伦先后担任书院院长;乾隆以后,“金台为首善书院,顺天府管其事,凡在京有文观之官,皆为院长。”乾隆年间,学者、经学大师顾震任院长。“每次读几百卷,都是横着擦,心里不踏实,只好细细思量,换掉。直到蜡烛掉了几升血,才膨胀起来,但蚕儿们还是把手放在细书上。”可以说我付出了所有的努力和付出,也让书院“人才辈出”。甲进士曾在京兆金台书院讲学,说“诸子皆聪明,门多”;道举人和童进士都是贾人,是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人物。晚年筹集资金,主持金台书院讲学十余年。美德文学和艺术是“暂时的”…这些书院的理事都是当时的名人,能够在书院任教,同时还能聘请其他深谙书院管理的学者,大大提升了书院的文化地位和办学质量。

义年间,报读书院的大多是穷人。到了金台书院正式成立,归顺天府政府管理的时候,招收的学生主要是准备在京城和外省参加考试的人,以及宫廷考试的考生和贡生,但顺天府的子弟也可以参加。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书院建立了严格的学生学徒考试制度,沿袭科举考试,设置了年度考试、季度考试和月度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常规课、经文、谋略、诗歌、赋、史等。“除了做艺考岗,还要研究古代的气质,学习有用的知识,成为有用的人才。我们会得到深度磨砺,变得有才华。”其中,年考一般在正月举行,通过年考才能进书院学习;季考和月考是检验学生和学徒学习状况的平时考试,分为官课、斋课和古课三类。当地行政长官将担任该班的主考官,成绩优异者将获得奖励。如果发现优秀人才,会推荐给地方,从而成为“金台招聘官”。四旬斋和古代课程由教务长检查。为了展示书院的教学成果,传播书院文化,为学生和学徒树立榜样,金台书院还注重课艺的出版,如道光年间王主编的《金台书院课艺(上、下册)》。

金台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历次考试中,其学生中有数十位学者。许多学者在这里获得荣誉,或成为官员或学者,有时多达100名学者在考试中。尤其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金台状元陆润庠成为清代第101位状元,为金台书院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时光荏苒,300多年过去了,金台书院在历史的进程中进化传承。如今已成为金台书院的一所小学,但其书香依旧。真的可以说传承了300多年,陶冶的人才一直延续。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