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特色有哪些(日本文化特点简述)
可能我和多数朋友一样,相比欧美文化,对日本文化了解更少些。这有几个原因: 一是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民的残害,二是日本政府迄今没有深刻反省和道歉,三是日本文化确实不是原生文化,四是日本民族性格使之永远不会成为中华民族的朋友。
有个美国人引用鲁迅的话,说鲁迅说过: 中国人要么把外国人当神,要么当鬼,就是不会把外国人当人看。鲁迅在哪儿说的,还要查查。但我觉得,这话说日本民族性格倒是很准确,以之说华夏民族,不符合几千年来的文化事实。一个奉中和、太和为最高文化准则的民族,是不会这么狭隘的。鲁迅先生这么说,大概是出于五四时期的矫枉过正文化考量。再者,他也在日留学多年,承认日本文化认真和细致的长处。
据我粗浅了解和思考,加以看过一点别人东西,日本从中国文化学过去的,主要是“忠”和“礼”,而不是我国更重视的“仁”和“义”。日人对其号称万年一系的天皇家族,主要是“忠”。头几年美国人拍了个电影《天皇》,说到了二战前后的某些故实,兹难赘述。近世以来,日本民间生活比中国更讲“礼”,也基本属实。但一味讲“忠”和“礼”的负面遗存,就是心口两张皮,表里不如一。当遇到弱者时,这份残忍就会表现出来,即便面对福泽日本千年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这方面,《菊与刀》讲得较早较深刻。
就文化观念追踪来说,孔老以前,《左传》有载的似主要是“忠信”和“德礼”观念。那时之“忠”,不是后日及今日之“忠”与“礼”,其中内含的等级观念并不强,似平等意味较浓,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真诚”内涵。真诚,是不分上下左右的,上对下也应讲“忠”讲“礼”,而非更强调下对上、女对男。从人物来讲,周公讲礼,孔子说仁,孟子谈义。再次讲“礼”时,已经到了荀子,而朋友周知,荀子似儒而法,他的“礼”己开始重于为上层服务了。由此到董仲舒,孔孟原始儒学的民主性精华越来越少。《论语》“仁”、“礼”并讲,但强调礼以仁为基,不能是虚情假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大概日本人从中国学去的,主要是荀子、董仲舒以后的“忠”和“礼”,强调压抑自己,尽忠皇室,尽礼贵族和别人。无疑,这样的人格诉求,实在很不中和,容易走向极端和分裂,带有某种悲剧性。当然,这种文化选择,与日本民族及观念的来源形成、地理囿限都有关,这方面我也说不细了。忘了谁举的中日爱情小说对比,说在日本一对恋人如遇家族反对,会相约跳海。那么在中国呢?两人会私奔天涯海角或深山老林,十年后带着一帮孩子回老家来了。中国地皮广,心胸完,捎带着容易马虎和模糊、迷糊。
日本文化受惠于中华文化的种种影响,多人多文已有论。2018年国庆节前,孩子陪我到日本大阪、京都、东京转了一周,其间还冒雨在东京大学几乎不见标志的地下餐厅吃了个午饭。这个午饭,和一周内的日本饭,使我相信日本文化根本上有异中国文化。我们的文化,都是从吃饭来的,《左传.昭公二十年》有很重要的三个字: “和如羹”,就是调和各种原料,做成一个好汤菜。日本饮食,不仅不“和”,而特点在“分”,各种东西首先分开来,再配着吃。他们吃生吃冷,也明显和中国有异。在饮食方面,日人似更近西方。好多原因我说不清,但感觉如此。
表面感觉,日本人礼貌、低调、整洁、细致、认真。“菊”表面之后的另一面,大概是“刀”吧。要这么一个本质重“分”不重“和”、忠上礼强的民族,来平等对待他民族,大概较难。这是个自视甚高、只慕强者、忧郁悲情的民族,所以,勿忘国耻,对国人很重要。据《推背图》,中日未来还会有一战,而据图所示,如有此战,可能意味着日本的最终沉没。不信,你自己找来看吧。
内容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左易龙船
原文标题:龙船 I 浅说日本文化特点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hWbbt9A8s5Rr-1f2OHP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