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县(墨江县乡镇地图)
墨江县潼关镇中科山集中安置点
近年来,在中央、省、市的统一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37万人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坚持脱贫攻坚与恢复重建“两个责任”共同实现“两个成功”,以愚公移山之志向贫困宣战,在基层。 144个贫困村全部被列为全县贫困县,从1994年开始实现了墨江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各族人民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
农村道路硬化施工现场
2011年,墨江县有144个贫困村(57个深度贫困村),24518户98391人,贫困发生率为28.39%。就在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时候,2018年9月8日,墨江县发生5.9级地震,造成全县10.48万人受灾,32969间房屋及其他设施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12.08亿元,脱贫难度更大。
生物医学基地
面对艰巨的脱贫任务和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县委、政府统筹兼顾,坚持把脱贫攻坚任务与震后恢复重建“两个责任”一起抓。
首先是加强组织力量。全县动员齐上阵,全县工作力量全面下沉,做到每个行政村有一名科级领导、一名科级干部,每个村民小组有一名干部。54个中央、省、市、县级单位指定166个行政村(社区),7545名干部结对帮扶,联系所有农户全覆盖;5000多名党员干部驻村,夫妻兵、父子兵、母女兵、姐妹兵等战斗群驻守一线;积极组织动员民营企业、行业协会、爱心人士参与和支持扶贫。
二是狠抓住房保障。制定了居民楼、综合扶贫、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实施方案,投资15.15亿元,改造建设了全县86.49%的农房,清除了农村所有危房,真正实现了群众的“安居梦”。
三是拓宽收入渠道。全面实施“一村一品”和“一户一策”特色产业培育工程,着力推进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所有具备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都有一个以上的配套产业;探索建立股份分红、土地流转、订单生产、吸纳就业等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扶贫、带富作用;对全县86.4%的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致富,实现建档立卡劳动力全覆盖;增加劳动力输出。2014年以来,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7746人。
四是全面补齐民生短板。投入4.42亿元完成20条办学底线,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得到国家认定,县域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没有一个因贫辍学,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14年的5.65年提高到8.75年;全面推进县、乡(镇)、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达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有效解决贫困人口“买得起病、看病方便、病得好、病得少”的问题;投资62.5亿元,完成了水、电、路、通信及网络宽带、广播电视、文化活动室等一大批项目。,全县基础设施全面达到脱贫摘帽标准。
第五,坚持“智勇双全”。成立2305个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使村民管理和服务村民小组公共事务的主观意愿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主实践;探索宣传“干部返乡”、共青团“火塘夜校”、群众大会制度和家庭会议制度,增强“自强、诚信、感恩”意识和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组建2259个妇女扶贫委员会,深入推进“妇女清洁家园”活动和“美丽乡村绿色家庭”活动,彻底摆脱“大搞大事、酒喝多了喝多了、不卫生”等陈规陋习。
墨江县扶贫车间
通过5年来墨江县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贫困群众的收入发生了变化,从收入不稳定、靠天吃饭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发展技能”,增收的后劲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2019年,墨江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19元,比2014年增加4299元,增长61.2%。
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巨变”。全县所有行政村(社区)100%通硬化路,通信网络饮水安全问题彻底解决。62588户农民从宅基地和简易房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房,村民小组全部达到一级以上居住环境标准。
群众的思想观念在中国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等、靠、要”到“懒、散”,全面形成了“争、抢、办”的发展氛围。群众会算自己的经济账、发展账,致富欲望更强,致富能力更突出,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显著提高。
干部的作风被“改变”了。一大批党员干部舍生忘死,关爱每一个人,用心、用情、实干投身扶贫,为民种下感情,锻造出深厚的感情和善良,锤炼出一批对农村有感情、懂农村、懂农民的管理骨干。
基层治理实现“嬗变”,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增强。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让群众感受到了“热度”和“温度”;“383”维稳工作机制得到省市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空高涨在前,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
感恩激发内生动力。
云南网通讯员仓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