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30天天气预报(万山区24小时预报万山天气)
吕梁历史气温变化
1.请问一下山西吕梁冬季更高气温是多少更底是多少
吕梁市1月份极端更高气温13.3℃,极端更低气温-26.0℃
吕梁市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差异悬殊。春季干燥,雨少风多;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降雪偏少。多年平均降水量502.5mm,吕梁关帝山主峰一带为多雨中心,年降水量在700mm以上,而临县、柳林沿河一带较为干旱,降水量通常在450mm以下。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很不均匀,夏季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冬季最少,只有3%左右,且年际变化很大,降水量多年份和最少年份相差2--3倍。.降水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平均而言,山区降水多于平川,南部山区多于北部山区。年平均气温8、9℃左右,全年10℃的有效积温2534.7——3870.0℃。一月份气温更低,全区平均气温为—7.2℃,极端更低气温为—30.5℃,出现在北部的岚县。七月份气温更高,全区平均气温为22.8℃,极端更高气温为39.9℃,出现在平川的汾阳市。年.平.均.日.照.时.数2351.7——2871.7小时,无霜期一般为133——178天。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暴雨、冰雹、霜冻和风灾。
2.吕梁地区天气
今日吕梁天气:小到中雨 转 小雨,气温24 ~ 14℃,风力 微风
明日吕梁天气:小雨 转 多云,气温25 ~ 14℃,风力 微风
后天吕梁天气:晴,气温27 ~ 15℃,风力 微风
08月29日吕梁天气:晴,气温29 ~ 15℃,风力 微风
08月30日吕梁天气:晴,气温30 ~ 16℃,风力 微风
08月31日吕梁天气:晴,气温30 ~ 11℃,风力 微风
09月01日吕梁天气:晴 转 多云,气温29 ~ 12℃,风力 微风
吕梁天气: /weather/lvliang
3.吕梁的天气
今天是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十二月十四 相关地区 吕梁临县兴县岚县柳林交城方山交口中阳孝义汾阳文水离石石楼 吕梁(Lvliang) 城市标识图片征集天气社区 最新实况(11:00)雷达图 气温 50 -25 -0 --25 --50 - -1℃湿度:46% 气压:915.2hPa 风向 0.3m/s 南风 小于3级 相关数据 今日日出日落时间 07:41 | 17:54 明日日出日落时间 07:40 | 17:55 邮政编码 033000 吕梁天气预报(2010-01-28 11:00发布) 查看未来4-7天天气预报 天气图例 日期天气现象气温风向风力28日星期四白天晴高温 4℃ 南风 微风 夜间晴低温 -7℃ 西南风 3-4级 29日星期五白天晴高温 3℃ 西北风 微风 夜间晴低温 -7℃ 东风 微风 30日星期六白天晴高温 4℃ 东风 微风 夜间晴低温 -7℃ 东风 微风。
4.山西吕梁离石的历史
概况】 【拼音】:li shi 【属地】: 山西省吕梁地区(2004年吕梁地区撤区建市,改为吕梁市,同年离石市改为离石区。)
【面积】: 1339平方公里 【邮编】: 033000 【区划】: 离石区辖7个街道、2个镇、3个乡:滨河街道、凤山街道、莲花池街道、城北街道、田家会街道、交口街道、西属巴街道、吴城镇、信义镇、红眼川乡、枣林乡、坪头乡。 【人口】: 20.78万 【区 *** 所在】: 交通路 【地理】 离石区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吕梁市中部。
离石处于吕梁山脉中部,四周群山环绕,沟壑纵横,黄土梁峁起伏连绵,整个地势东高西低,分为山地区和丘陵区。东部山峰有云顶山、狐爷山、陈家地山等,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东南部山地主要山峰有天顶山、起云山等,海拔在1900——2000米之间;位于市境东北部的骨脊山,海拔2535米 ,为该市更高峰 ,也是全市的主要林木产地;中部和东部为丘陵区 ,沟壑纵横 ,地形破碎,黄土覆盖较厚;丘陵间布有川谷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为该市主要农作区。
境内主要河流有北川河、大东川河、小东川河等,均于县城附近汇入三川河,经柳林县注入黄河。离石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7度,一月均温--8.2度,七月均温22度 ,年均降雨量 550毫米 ,霜冻期为九月下旬至次年五月上旬,无霜期为100至170天。
【历史】 早在八九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其代表性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遗迹都曾在此发现。
离石这一名称是由山水而来,山即离石山,俗称赤尖岭(现今方山县北),山前有水,水名离石水,县名由此而来。大禹治水时有些重点工程就在古离石境内。
战国时的《吕氏春秋》文中曾说:“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永宁州志》载:吕梁山在离石城东一百里,俗称“骨脊山”。
孟门,现今属柳林县,位于村南的蛟龙石壁,将黄河两岸的石山连接成一个天然的大坝,挡住了黄河的去路,形成湖海,若遇大雨,洪水滔天,大溢逆流。大禹在孟门西南劈开蛟龙石壁,使河水顺流而下,形成古离石十景之一的“孟门洪涛”。
春秋属晋地,战国为赵之离石邑,为三晋西部重镇。西汉置县,自东汉永和五年 ,西河郡移治于离石。
灵帝末,郡县俱废。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复置县,晋属西河,刘渊据县而起兵后,县遂废。
北魏明帝时置离石镇。北齐天保三年(552年)置昌化县,北周建德六年改离石,为离石郡治。
唐、宋、元、明皆属石州,明初离石市并入石州,明隆庆年知州李春芳以石、失同音改名为永宁州。民国元年废州为县,三年复称离石。
1941年又置离东县,1946年并入离石,1954年改制时并方山县为离山县,其后有分制方山县,1958年与中阳县合并称离石,1959年复置中山县。1971年后为吕梁地区行署所在地。
1996年撤县设市。2003年10月23日,吕梁撤区设市。
离石市复改为离石区。 离石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
因为这一层关系,它下属的县名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比如唐朝,它领离石、平夷、临泉、定胡、方山五县:宋朝领离石、平夷、方山三县。还有前面提过的知府为之改名的事情,都可见其重要性。
【景点概况】 位于离石城西公里的安国寺,始建于唐贞观11年。位于城东南25公里九凤山麓的白马仙洞,洞内怪石嶙峋,尖石如剑,方石如床,再进洞有柱石自洞顶倒悬而下,离地三尺,击之铿锵有声,洞内还有若干池潭,水深清澈,此洞是吕梁山脉少见的大型溶洞。
东部山岭,北齐称黄垆岭,曾为北齐长城的原始点,明末李自成与明军大战于此,明军溃败。黄垆岭林木茂盛,视野开阔,夏天气候凉爽,山花似锦,秋日万山红遍,十分壮观。
【工农业】 全市现有耕 27.03万亩,农作物主要有谷子、小麦、玉米、高粱、土豆、豆类、麻类等。林地26万亩,野生药材有党参、黄芪、柴胡等。
畜牧业以牛、羊、骡、马、驴为主。主要矿藏有煤、铁、铝、石棉、石英、白云母等。
其中煤的储量约27亿吨。储量为17亿吨的四号优质主焦煤被称为“世界少有的珍贵煤种”。
工业主要有煤炭、电力、水泥、机械加工等行业。 【交通】 交通较为方便,孝柳铁路经交口镇通往柳林穆村镇。
太原至军渡、兴县通交口县的干线公路纵横交错,贯穿全境。离石市是山西西部和吕梁山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境内所有乡镇均有公路通行。
5.山西吕梁地区近日的天气情况
吕梁天气预报 (2011-08-09 18:00发布) 关闭未来4-7天天气预报 天气图例
日期 天气现象 气温 风向 风力
9日星期二 夜间 晴 低温 19℃ 无持续风向 微风
10日星期三 白天 晴 高温 31℃ 无持续风向 微风
夜间 晴 低温 17℃ 无持续风向 微风
11日星期四 白天 晴 高温 30℃ 无持续风向 微风
夜间 晴 低温 17℃ 无持续风向 微风
12日星期五 白天 晴 高温 32℃ 无持续风向 微风
夜间 晴 低温 17℃ 无持续风向 微风
未来4-7天天气预报(2011-08-09 18:00发布) 仅供参考
13日星期六 白天 多云 高温 30℃ 无持续风向 微风
夜间 晴 低温 19℃ 无持续风向 微风
14日星期日 白天 晴 高温 32℃ 无持续风向 微风
夜间 晴 低温 21℃ 无持续风向 微风
15日星期一 白天 阵雨 高温 33℃ 无持续风向 微风
夜间 晴 低温 18℃ 无持续风向 微风
16日星期二 白天 晴 高温 30℃ 无持续风向 微风
万山区为什么比碧江气温低得多
因为万山属于万山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所以万山很冷。万山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3.7度,年极端更高气温34.6度,年极端更低气温—10.4度,七月为最热月,其平均气温24度。
铜仁万山玻璃栈道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实况
空气质量:良 AQI:60 PM2.5:19
PM10:68 O3:159 NO2:17 CO:0.856
天气:多云 32℃
南风2级 湿度:31%
珠海一年的气候如何气温怎么样
珠海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冬夏季风交替明显,终年气温较高,偶有阵寒,但冬无严寒,夏不酷热;年日温差较小,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一 四季特征
珠海市的天文季节时间与自然气候季节时间差异甚大。
一年之中,各季节的时间长短不一,即使历年同一季节,开始的时间也不尽同。
季节的提早与推迟相差达两个多月。
春季,是全年天气多变的季节。
季内以偏东风为主,风向多变,气温变幅大,更高气温32.5℃(1987年4月23日),更低气温2.9℃12(1986年3月1日)。
多数年份春季气候逐渐回升,至4月中旬,已接近年平均温度。
个别年份的3月至4月上旬,仍有较强冷空气影响,甚至出现日平均气温小于12℃,持续数天的“倒春寒”天气。
夏季,5月至6月是雨季的前汛期。
珠海市高空处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西北侧,常受高空低压槽影响,多雷暴、骤雨等强对流天气,雨量增多。
1962--1990年,更大的一次暴雨发生在1966年6月12日,日降雨量为393.7毫米。
盛夏,从7月至10中旬,为台风盛行期。
受热带天气系统影响,每年在南海和西太平洋形成的热带气旋(热带低压、台风的总称),有时会袭击和影响珠海市,并常因台风暴雨而成灾。
7月至9月,是一年中相对酷热期,高空常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多晴朗天气,温度高、日照多、蒸发大。
历年中,?月的月平均温度28.6t,更高温度38,5℃(1980年7月10日)
秋季,干燥的冬季风逐渐代替了暖湿的夏季风(东南风),天气秋高气爽。
初秋,还会受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低压及台风的影响,而带来大雨。
10月下旬后,台风影响已近尾声,后汛期雨季结束。
11月上旬后,冷空气活动开始增强,气温逐渐下降,旱季开始。
冬季,历期约一个多月,盛行东北季风。
冷空气平均每隔7天南下一次,两股冷空气之间,天气先出现奇暖,继而一股强冷空气来临,又变得寒冷。
同时,海面常伴有6级以上的大风,历年1月是最冷月份,月平均气温14.5t,极端更低气温2.5℃(1976年12月29日)。
冬季,晴天居多,尤其是前冬,雨量稀少,个别年份的12月和1月竟然滴雨不下。
冬春过渡期(2月),冷暖气流交换频繁,常会导致气温连续偏低、阴雨连绵的低温天气。
二温度
(一)气温
1962年一1990年,珠海市年平均气温为22.4℃,岛屿年千均气温又略高于大陆地区,大万山岛年平均气温为22.5℃。
气温的年际变化一般在21.6℃一23.2℃之间。
年平均气温更高是1966年,为23.3℃;更低是1984年,为21.6℃,有44%的年份更低气温在7.3一5.O℃,为2年一遇;更低气温在3.0℃以下的年份只有7%,为14年一遇,有59%的年份,更高气温在35.0℃一36.O℃,为2年一遇,有33%的年份更高气温大于36.0℃,为3年一遇;有7%的年份更高气温小于35.O℃,为13年一遇。
(二)地温 地温包括地表温度和地下温度。
珠海地区只作了地表温度的记录。
从1976至1990年,历年平均为25.0℃。
地表极端更高温度为64.7℃(1988年6月2日),更低温度为1.3℃(1977年2月4日)。
三 降雨珠海市雨量充沛,1962-1990年年平均降雨量为1985.8毫米,降雨最多的1973年为2873.9毫米。
最少的1963年为1200.9毫米。
逐年雨量对历年平均值的距平百分率在+50%—-45%之间变动。
全年有两个明显的雨季:4—6月为前汛期雨季,降雨主要是受锋面低槽、低空急流、低涡或高空切变线等天气系统影响所致,平均总降雨量840毫米,占年降雨量的42%;7-10月为后汛期雨季,降雨主要受带热气旋等热带天气系统影响所致,平均总降雨量946毫米,占年降雨量的47%。
由于后汛期的台风雨强度大、降雨量多,一次降雨过程可达200-300毫米,极易造成局部洪涝。
年降雨量的地域差异较明显:香洲、下栅以北地区,雨量最多,一般为2000-2200毫米;小林、三灶、南屏以及澳门半岛,雨量一般为1800-2000毫米;大横琴、大万山等岛屿,雨量最少,一般为1700-1800毫米。
1962-1990年,年平均降雨数为139.3天,最多的1975年为174天,最少的1997年为106天。
年内降雨日数主要分布在两个雨季,占年降雨日数的74%,历年雨日最多月是6月(平均为19.4天);雨日最少月是12月(平均3.9天)。
1962—1900年的29年中,12月滴雨未下的有2年(1980、1987)。
历年最长连续降雨日数为21天,总降雨量162.6毫米,发生于1985年2月4日—24日降雨强度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雨和特大暴雨等量级。
珠海地区不但降雨量多,且强度大、分布不均。
年平均暴雨(日降雨量50≥毫米为暴雨)10-11次,均集中在前、后汛期雨季,其中5、6、8月暴雨最多。
历年中,一日间更大降雨量为393.7毫米(1966年6月12日.四 风 由于受不同天气系统和地形的影响,珠海市风向具有随季风变化的基本特征。
春季,多东南风和东南偏东风;夏季,南风和西南风居多;秋季,以东北风和东北偏东风为主;冬季,北风和东北风最多。
常年盛行东南风和东北风。
1962--1990年,香洲地区历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定时更大风速大于40米/秒(1983年9月9日的台风)。
各岛屿的平均风速一般较大陆地区大,大万山岛年平均风速为6.5米/秒,尤其在冬半年(10月至次年3月),各月平均风速均大于7.4米/秒。
在南海各岛屿中,万山岛一带的风速仅次于南澳岛。
全市大风日数(风速>17.2米/秒)的地域差异明显:年平均,岛屿78天、斗门17.1天、香洲9.2天。
岛屿是全市开发利用风能的更好地方。
珠海市濒临南海,由于海陆垫面受热不同,形成水平气压梯度,所以一年四季均能产生海陆风。
海风从东吹向陆地,出现时段集中在每天10--20时,大约14时前后达更大值;陆风从西吹向海洋,出现时段集中在每天22时至次日08时,清晨前后达全盛阶段。
五 湿度、雾和能见度 (一)湿度 1962--1990年,珠海平均相对温度为80%,岛屿较大陆地区偏大。
一年中相对湿度受季风环流变化的影响。
秋、冬季受来自北方的干燥大陆性气流影响,相对湿度较小;春、夏季受暖湿的海洋性气流影响,相对湿度较大。
历年平均,相对湿度更大月是4月(平均为86%),最小是12月(平均为69%),日最小相对湿度为13%(1977年3月4日)。
(二)雾和能见度 1962--1990年,香洲地区历年平均出现浓雾(能见度小于1000米)9.2天。
轻雾(能见度在100---1000米)只作天气现象记录而无日数统计,其多数出现在浓雾出现的月份里。
岛屿的雾日较大陆沿岸多,浓度大,时间长。
而影响珠海的主要是海雾,它的范围广,来去突然,如果暖湿空气源源不绝地从洋面上得到补充,雾还可以持久不散,对飞行、航海和部分陆上交通影响较大。
六 日照、蒸发
(一)日照
珠海市地处低纬,光照充足。
太阳辐射年总量为4651.6兆焦/平方米。
1962--1990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47.3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44%,是省内太阳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日照时数最多是1963年,为2544.9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58%;最少是1975年,为1605.2小时,占年可照时数的36%。
1962—1990年平均各月日照时数,以7月最多,日照百分率为58%;2、3月最少,日照百分率为24%。
1962—1990年中,日照最多的月份为1966年9月,日照时数达303.O小时,占全月可照时数的83%;最少的月份为1978年3月,日照时数只15.9小时,仅占全月可照时数的4%。
(二)蒸发
对蒸发量的观测记录始于1976年。
1976--1990年珠海的年平均蒸发量为1706.1毫米,年平均降雨量与年平均蒸发量之差为273.9毫米,说明降雨多于蒸发。
季节间,夏季降雨量大于蒸发量;秋、冬季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春季蒸发量与降雨量差异不大。
蒸发量的年际变动在1521.1--2128.7毫米之间,年内的分布以7月更大,达209.4毫米;2月最小,仅73.4毫米。
七 灾害性天气
对珠海市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暴雨、冷空气、强风和寒露风等。
干旱、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造成的灾害偶或有之。
(一)台风
台风是危害更大的灾害性天气。
珠海市濒临南海,除1--4月外,其他月份均可能受西太平洋和南海台风的影响。
影响全市的台风,不仅次数多,季节长,且强度较大。
台风袭击时,所经之处,往往出现狂风暴雨、巨浪和暴潮。
1961—1900年的29年中,影响或登陆珠海的台风共107次(其中5次直接登陆),平均每年3.6次。
影响频次最多的年份是1964年,达8次,最少是1987年只一次。
一年中,受台风影响最多的是7、8、9月。
历年中,初次台风最早是1964年5月27--29日的02号台风;终末台风最迟是1974年12月1—2日的27号台风。
有80%的初次台风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底;终末台风多在10月上半月。
1962--1990年严重影响珠海市的台风,平均风力达10级,阵风12级以上(风速40米/私、)的有3次,分别在1964年9月5--6日、1979年8月2—3日、1983年9月8--9日。
1983年9月的09号强台风,于9日8---9时在珠海市登陆,台风中心经过拱北、九洲港,当时人们可见到青天和阳光,香洲湾仔沙的风力只有2--3级。
从8时50分开始回南,风向从东北转向西南,风力不断增大。
9--10时平均更大风力为30米/秒(相当于11级的风力)更大阵风大于40米/秒(即12级以上),8级大风影响时间长达22小时,12级大风也持续了5小时,降雨179.6毫米。
(二)暴雨
暴雨(日降雨量50.0--99.9毫米的称暴雨)或连续性暴雨,引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山塘、水库崩缺,冲毁良田和土壤流失等洪涝灾害。
1962--1990年,年平均发生暴雨10--11次,其中大暴雨(日降雨量≥100毫米)3--4次。
暴雨最多是1975年,有15次;最少是1963年仅4次。
一年中,暴雨或大暴雨主要集中在4--10月,以5、6、8月为最多。
历年更大一次是1966年6月10日一13日的连续大暴雨,总降雨量623,0毫米,平均日降雨200毫米以上。
珠海市的暴雨灾害多与台风相伴。
部分靠海地区,如金鼎、三灶等地,当遇着海潮上涨时,雨水被海潮顶托,无法排出,极易内涝成灾。
1965年9月27--29日,受21号台风影响,带来连续3天的大暴雨,总降雨553.5毫米,造成罕见的山洪暴发。
(三)冷空气
冷空气影响分为三级: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
寒潮在珠海市很少见,1962--1990年平均寒潮只0.5次;强冷空气2.2次。
强冷空气影响的时间是10月至年次4月,寒潮则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2月。
强冷空气影响持续的时间,平均约3天,最早出现在9月下旬,最迟结束于4月中旬。
寒潮降温出现的极端更低气温是1975年12月9日2.5℃。
(四)寒露风
寒露风主要影响晚稻抽穗扬花,造成空粒或不实粒而使晚造减产。
有“禾怕寒露风”之农谚。
寒露风天气出现的时间是9月20日至10月20日。
1962--1990年平均3--4年才有1次寒露风天气,且持续时间都在3--5天之间,属轻度。
因珠海市地处低纬,又受海洋性气候调节,所以寒露风的影响较内陆地区小。
(五)干旱
受季风气候影响,珠海市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干湿季节差异大局部的干旱时有发生。
旱季有经常性干旱,雨季有间歇性干旱。
其中以春早和秋旱对农业危害较大。
春、秋季降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15%,且往往是蒸发量大于降雨量。
此时适逢农业耕作需水时期,若春季雨水迟临,就会出现春旱;夏季雨水提早结束,就会出现秋早。
1962--1990年中,珠海大多数年份有不同程度的春旱。
其中,严重春旱占21%,约5年一遇;一般春旱占36%,约3年一遇。
1962—1990年平均春早的出现机率是57%。
冬春连旱,且春旱严重的有1963、1976和1977年。
尤其1977年,是历史上少见的干早年。
因当地9月份尚属雨季,10月份也受热带气旋影响,故此,秋旱的早期较短。
1962--1990年中,仅1969年出现较严重的秋旱,而其他年份则不明显。
(六)龙卷风
发生在珠海地区的龙卷风多见于海面上。
一年中,龙卷风常出现于5--6月。
在一天中,龙卷风最多出现在下午3—6时。
1986年5月11日下午1时10分发生的一次龙卷风,地点在前山的莲塘、翠微公路及香洲的胡湾里至珠海市 *** 一带。
其范围很小。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