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 > 正文

太湖30天(太湖30天气预报)

太湖30天(太湖30天气预报)

太湖石如何清洗及保养?

太湖石如何清洗和保养?

1、铁刷子清洗

建筑材料市场上有卖铁刷子的。这种大铁刷子,只能清洗太湖石表面的泥土,太湖石深坑中的泥土无法清洗。教大家自制小铁刷子。找一些细铁丝,钢丝更好,约10至20根,5厘米长,把它扎起来,找一根中空竹杆,旧毛笔杆更好,把它栽进去固定紧就可以了。

2.涂凡士林,或者油,涂满后,用塑料膜包裹起来保养15到30天。保养够时间,用干净的布擦拭太湖石上面残留的油或者凡士林,那时候的石头看上去就非常的油亮,很好看!

3.还有的收藏家直接用手每天去抚摸太湖石,这也是一种“盘”的 *** ,你的手上有油,有水气,有温度,时间长了,也会产生包浆有了包浆的石头,也是熠熠生辉,似乎有了灵性,有一种珠光宝气扑面而来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蓝藻的暴发性繁殖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后果。水体富营养化分为天然富营养化与人为富营养化。

目前出现的蓝藻暴发主要原因是人为富营养化造成的。

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加,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大量含有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适当处理便排入水体,使水体中氨氮、磷以及有机污染物等耗氧物质浓度的升高,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

蓝藻大量死亡发酵发臭形成污水团,突然侵入贡湖水源地取水口,这是造成自来水水质突变异常的直接原因。专家组经对水源地水质突变进行详尽的调查分析,一致认为:在今年特定的风向和水力条件下,太湖暴发的大量蓝藻聚积于贡湖北岸芦苇丛及附近水域,因气温、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蓝藻死亡并沉入水底,在蓝藻腐败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体严重污染,发黑发臭,形成较大面积的污水团(约3平方公里),突然侵入贡湖水源地取水口并造成了水质突变。

此外,无锡太湖湖面处在太湖西北部,整体上是一个呈半封闭状的湖湾,湖面三面被陆地包围,水体的流动性较差。由于太湖流域常年以东南风居多,整个太湖水污染往往随风漂向无锡水域并集聚不散,导致太湖无锡水域的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水质不断恶化,成为这次太湖蓝藻暴发和水质突发异变的一个地理因素。

洪水前兆

洪水前兆的初步探讨(冯利华)

时间: 2002年5月16日 09:01 来源:《灾害学》2000-3

放大 缩小 打印

摘 要:根据历史洪水和现有研究,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各种洪水前兆,可以为洪水预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指出,为了提高预报精度,必须对洪水前兆进行综合分析,去伪存真,最终达到防洪减灾的目的。

主题词:洪水前兆;洪水预报;前兆异常

中图分类号:P33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1X(2000)01-00210-06

洪水预报,尤其是长期和超长期的洪水预报是一个长期令人困惑的难题。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洪水发生前的征候或迹象即洪水前兆难以认识和掌握。事实上,和地震发生前具有前兆一样,洪水发生前也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前兆。这些前兆包括洪水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有关的现象。由于它们的出现预示着一个地区将来可能发生洪水,因而都是洪水的前兆信息,对洪水预报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1〕。为此,本文拟根据历史洪水和现有分析,对洪水前兆作一初步研究,以供商榷。

1 洪水前兆

1.1 太阳黑子活动

太阳黑子活动具有11a的周期变化,而某些流域的洪水与太阳黑子活动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为了分析这种关系,把长江汉口站113a的年更高洪水位按太阳黑子活动11a周期位相进行排列,得到该站年更高洪水位超过警戒水位(26.30m)的各位相的次数(表1)。从表1中可以看到,该站超过警戒水位的年份主要集中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M年)和谷年(m年)及其前后。为了进一步分析这种关系,把汉口站按11a周期位相排列的平均年更高洪水位绘成图1(其中=(H-1+2H0+H+1)/4,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与太阳黑子活动关系密切。太阳黑子活动还有22a的磁周期变化,这种变化与11a周期的谷年是一一对应的。1998年符合这种对应关系,因此这一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洪水〔2〕。由此可知,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变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洪水前兆。

1.2 太阳质子耀斑

太阳质子耀斑是一种能辐射高能质子的耀斑,它通过扰动地磁,使极涡南移和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北移,最终导致某些流域的汛期洪水〔3〕。统计表明,约有81.3%的质子耀斑(峰值质子流量≥100pfu)事件发生后的之一个月内,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明显增加,容易出现洪水。1991年春夏之交,日面上连续两次出现了太阳质子耀斑。之一次出现在5月13~18日,共3个;第二次出现在5月29日~6月15日,共7个,其中6个质子耀斑的射电爆发峰值流量都大于14000sfu,为非爆发时的30倍以上。在这两次质子耀斑事件后的27天和30天,太湖、淮河流域出现了两次特大暴雨过程,之一次在6月9~17日,第二次在6月28日~7月13日,以致该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0亿元。

图1 汉口站年更高洪水位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

1.3 日食

太阳辐射能在地球上呈现不均匀的纬向分布,使两极成为低温热源,赤道成为高温热源,从而导致大气环流的运行。日食与洪水具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当日食发生时,地球上接受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变化,以致出现洪水〔4〕。1900年以来,发生过两次罕见的日全食。之一次在1955年6月20日,当时恶劣的天气使原先准备进行的科学考察工作全部停止;第二次在1973年6月30日,世界上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异常天气。利用日食对我国各大江河1981~1987年的洪水进行检验性预报,其预报成功率可达84.7%。

1.4 近日点交食年

在近日点,地球受太阳的吸引力更大,公转速度最快,日月食在年头、年尾出现,此种年份称为近日点交食年〔5〕。一方面在近日点交食年,日月引潮力引起近日点交食年潮汐,并引起厄尔尼诺现象,另一方面在近日点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比在远日点多7%,赤道暖流把吸收的热量通过黑潮送至我国沿海,且暖流蒸发也较多,增强了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能量,进而影响我国水文气象的异常变化,导致特大洪水发生。自1860年以来,长江特大洪水发生在近日点交食年的年份有1860、1870、1935、1945、1954和1991年,其中1954年和1870年的洪水为1860年以来的更大值和次大值。

1.5 超新星

超新星是比亮新星更为猛烈的天体爆发现象。当超新星辐射中光子能量较高部分的辐射穿越大气层时,导致电离增强区域的高度较低,将在中国引起洪水,其时间将滞后数十年〔6〕。自公元1500年以来,有历史记载和推测的超新星共出现过7次,根据中国近500a旱涝史料的研究表明,在这7次超新星爆发之后,我国都出现了严重的洪涝期,其ZZK指数均小于2.55,滞后的时间为25~40a不等。

1.6 天文周期

把黄道面四颗一等恒星先后与太阳、地球运行成三点一直线的四个天文奇点的太阳投影瞬时位相,看成一种天文周期〔7〕。天文奇点出现时,地球受到的天体引潮力达到更大值,同时大气环流也发生异常变化,从而导致洪水灾害。研究证实,已知的天文周期与长江流域的旱涝有着较好的统计相关,相关率可达94%。

1.7 九星会聚

九星会聚指地球单独处于太阳的一侧,其它行星都在太阳的另一侧,且最外两颗行星的地心张角为最小的现象〔8〕。九星于冬半年会聚时,地球单独位于太阳的一侧,太阳系质心处在与地球相反的方向,地球的公转半径必然加大。此种年份的夏半年,地球也运行到太阳的另一侧,而几个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走得很慢,太阳系质心仍偏在太阳这一侧,使地球夏半年公转半径缩短。因此,在九星会聚中,地球的冬半年延长,夏半年缩短,以致北半球接受的太阳总辐射量减少。这就是九星会聚的力矩效应。这种效应累积若干年,最终导致北半球气候变冷的趋势。相反,如果九星会聚发生在夏半年,那么就会导致北半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产生各种气象灾害。近1000a以来,长江流域1153、1368、1870和1981年的特大洪水都处在九星会聚的前后阶段;近500a以来,黄河流域发生过4次特大洪水,其年份是1482、1662、1761和1843年,其中除1761年以外,其它3次也都处在九星会聚的附近时期。

1.8 星际引力

在太阳、月球和各大行星对地球的引潮力中,月球的引潮力更大,太阳次之,木星再次〔9〕。虽然它们的引潮力数值很小,但当它们的方位出现冲合时,引潮力将增大,从而引起气潮变化,激发异常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统计表明,自1153年以来,长江中上游出现过8次特大洪水(1153、1560、1788、1796、1860、1870、1896、1954年),除1560年以外,其余7次特大洪水均发生在木星处于冲合或其邻近方位之时。尤其是1954年夏至前后,正值水星内伏,火星正退,土星退毕,三个星都靠近地球,叠加在一条直线上,以致长江流域这一年出现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

1.9 大气环流异常

大气环流是制约一个地区水文变化的主要因素,大范围的洪涝总是与大范围的大气环流异常联系在一起的。如1991年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并比常年提早近一个月北跳,副高脊线位置在5月中旬就到达19°~20°N,并一直到7月中旬仍维持在20°~26°N之间;与此同时,亚洲西部的乌拉尔山维持着阻塞高压,使西伯利亚冷空气频繁南下,以致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持续交绥,出现了长达56d的梅雨期。该区1954年的大气环流异常也与此类似,以致出现了一次长达4个月之久的由近20次暴雨过程组成的暴雨群降水。

1.10 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尤其是热带风暴级以上的热带气旋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强的暴雨天气系统。日雨量≥200mm的特大暴雨绝大多数是由热带气旋引起的,主要出现在7~9月。热带气旋内水汽充足,气流上升强烈,阵性降水强度大,常造成特大的洪涝灾害,因而是东南沿海地区最明显的洪水前兆。1994年17号强热带风暴袭击了浙江省,受灾人口达133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44亿元;1975年3号强热带风暴深入河南省中部,林庄站3d更大暴雨量高达1605mm,成为我国大陆上更大的暴雨记录。

1.11 西太平洋暖池

西太平洋暖池指菲律宾东南到印尼的海温≥28℃的区域。统计表明,西太平洋暖池海温的高低,尤其是暖池125m深区海温的高低与江淮流域的旱涝关系密切。当西太平洋暖池的海温较低时,从菲律宾经南海到中印半岛一带对流活动弱,而在日期变更线附近对流活动强,副热带高压强而偏南,并且成条状结构,江淮流域因此降水偏多,容易出现洪涝灾害。过去几十年江淮流域基本上保持这种关系。

1.12 前冬海温距平场

通过分析北太平洋前冬(头年12月~当年3月)海温距平场与长江流域水旱年份的关系,表明在前冬海温距平场上,水旱年份不同,异常前兆也不同,大涝大旱年份的异常前兆更为突出〔10〕。若以N表示海温正距平,L表示海温负距平,那么根据北大平洋海温自西向东的变化情况,可以得到四种海温异常型,即NLNL型(偏涝)LNLN型(偏旱)、NL型(大涝)和LNL型(大旱)。如1953~1954年冬季,黑潮海域强烈增温,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洋面起,沿着暖流方向,一直延伸到 *** 海均为暖水区,而东北太平洋的广阔海域几乎全为冷水区(NL型),对应的1954年汛期,长江流域出现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

1.13 ENSO现象

ENSO现象是厄尔尼诺现象和南方涛动的总称,它们对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和海洋状况异常都有重大的影响,最终导致陆地上的洪涝灾害。统计表明,从1949~1998年,已出现过12个厄尔尼诺年,而江淮流域在10个厄尔尼诺同年或次年发生过洪水(包括1998年);在这50a中,浙江金华站年径流量W50亿m3的年份共有13a,其中9个年份也出现在厄尔尼诺同年或次年,并且1954年和1973年的年径流量为系列中的更大值和次大值。

1.14 地球自转速率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包括多种周期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它主要是通过形成厄尔尼诺现象来影响洪水的〔11〕。在地球自转速率大幅度减慢时期,由于“刹车效应”,海水和大气获得了一个向东的惯性力,从而使自东向西流动的赤道洋流和赤道信风减弱而发生海水增暖的厄尔尼诺现象。据研究,四川盆地西部的历史洪水大都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由慢变快和由快变慢的不规则运动的转折点附近〔12〕;江淮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的1991年,也正值地球自转速率接近减慢段的终点。

1.15 地极移动

地球自转轴的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它包括长期变化、周期变化和其它变化,其中6~7a的周期变化是非常明显的〔13〕。在有利的条件下,地极移动可以使海平面高度上升8~10mm,因而它也能使大气环流发生变化。长江中下游的上海、南京、九江、芜湖和武汉五站5~8月降水距平有7a左右的周期变化;浙江省金华站的年更高洪水位也有6~7a的周期变化。研究认为,在地极移动高振幅年,大气环流出现异常,亚欧大部和太平洋中纬地区经向环流指数增高,于是西风指数降低,相应的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弱,因而长江中下游的降水增多。

1.16 地磁异常

地球磁场在正常月份呈线性分布,其线性相关系数Rz=75~100。当地球磁场出现异常时,Rz值将减小〔14〕。从1990年11月开始,我国出现了以皖南为中心的包括安徽、江苏和浙江在内的大面积地磁异常区。到了1991年1月,异常中心的Rz值下降到-10。5个月后,在这些地区出现了特大的洪涝灾害。因此地磁异常也是一种明显的洪水前兆。

1.17 地震

自然灾害系统之间具有互相触发、因果相循等关系,从而造成灾害群发现象〔15〕。研究表明,如果在蒙新甘交接地区发生7级以上的大震,那么其后一年内黄河往往会出现特大洪水,这种地震与洪水的对应率可以达到88%以上。研究认为,当蒙新甘交接地区发生大震时,大范围的构造运动使地下携热水汽溢入低层大气,这一方面使大气水汽增加,同时使这里气压变低,诱使西风带上的水汽向这里输送;另一方面,大震后所造成的低压环境可吸引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和西太平洋的副高西伸北上,由此在黄河流域形成特大洪水。因此,蒙新甘交接地区的大震活动就成为黄河流域的洪水前兆。

1.18 火山爆发

强烈的火山爆发可形成全球性的尘幔。这些尘幔在高层大气中能停留数年之久。它们能强烈地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在大爆发后的几个月到1a之内,直达辐射可减少10%~20%,因此火山爆发产生一种使地球变冷的效应。历史上赤道地区四次强烈的火山爆发曾引起四川温度偏低,大量凝结核使降水偏多,相当一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根据历史洪水资料分析,在火山爆发后的第二年,四川盆地发生较大洪水的概率为85%,在第三年发生较大洪水的概率为79%〔12〕。

2 结语

洪水是地球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它所造成的损失占各类灾害总损失之首,但洪水预报至今仍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本文根据大量资料,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各种洪水前兆,可以为洪水预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作者根据长期的研究工作,对长江流域的洪水前兆曾提出自己的看法,1995年9月浙江省教委批准了作者申请的课题:“1998年前后巨洪预警研究”。其后经过大量的综合分析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2,16〕,并得到了证实。因此,洪水前兆的研究对防洪减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洪水前兆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目前的认识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在利用洪水前兆进行洪水预报时,尤其要注意两点:1对洪水前兆必须进行综合分析,因为洪水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然洪水前兆越多,信号越强,那么洪水量级越大;2对洪水前兆必须进行去伪存真,因为在观测到的大量异常现象中,既包含了洪水前兆信息,也可能包含了一些与洪水无关的其它信息。随着资料的积累和认识的深入,洪水前兆无疑将成为提高洪水预报精度的突破口之一。

参考文献:

[1] 冯利华.浙江省洪水前兆研究[J].热带地理,1997,17(3):303~306.

[2] 冯利华.骆高远.长江、黄淮流域近期特大洪水预警和防洪形势[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6(1):82~85.

[3] 周树荣,徐 群.太阳质子耀斑与降雨指数R间的关系[J].自然灾害学报,1992,1(3):92~99.

[4] 赵得秀.赵文桐.日食形成旱涝的耗散结构理论探讨[J].灾害学,1991,6(3):89~93.

[5] 倪京苑.在近日点交食年我国江河水文气象的异常现象初探[J].人民长江,1987,(6):47~51.

[6] 虞振东.超新星和中国旱涝灾害[J].灾害学,1989,(4):94~98.

[7] 张人杰,李贞堂.天文周期与长江流域旱涝关系的探讨[J].灾害学,1988,(1):24~27.

[8] 申曙光.灾害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287~293.

[9] 湖北省石首气象站.怎样用行星方位来预报旱涝.气候变迁和超长期预报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77~79.

[10] 黄忠恕,王钦梁,匡 齐,等.北太平洋和青藏高原下垫面热状况与长江流域汛期旱涝关系初步探讨.见;水文预报论文选集[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184~186.

[11] 任振球.全球变化-地球四大圈异常变化及其天文成因[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81~84.

[12] 雷刚旭.从天文因素与灾害群发的机制过程分析四川盆地西部洪水趋势[J].大自然探索,1991,10(4):69~72.

[13] 彭公炳,陆 巍.气候的第四类自然因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64~120.

[14] 曾小苹,林云芳,续春荣.地球磁场大面积短暂异常与灾害性天气相关性初探[J].自然灾害学报,1992,1(2):

59.

[15] 郭增建,秦保燕.黄河巨洪发生时间规律的讨论[J].自然灾害学报,1992,1(3):103.

[16] 冯利华,骆高远.太阳黑子活动与近期巨灾预警[J].预测,1996,15(7):19~22.

太湖糯种植

太湖糯原名鉴22,是苏州市水稻育种攻关组和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1981年用祥湖24和紫金糯杂交后经异地及温室加代于1984年育成的中熟晚糯品种。1988年据不完全统计,在太湖地区种植面积已达15万余亩,上海、安徽等地已试种成功。该品种是粮草双高产稳产、且适应性广的糯稻新品种。1989年4月经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可在太湖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作单季茬口种植。1987一1988年参加省单晚品种区域试验,20点次平均亩产600.9公斤,在参试种中夺魁,比对照武复粳高8.01%。

特征特性:植株高100厘米左右,茎秆粗壮坚韧,叶鞘包节,地上部6一7个节间,株型较紧凑。作单季晚稻的一生总叶龄为17一18片叶,叶色青绿,叶片中宽挺直,繁茂性好,生长青秀,成熟阶段仍能保持较多的绿叶数。分蘖力中等偏强,成穗率中等,穗大粒多粒重,穗、粒、重三者较协调;作单季栽培,一般每亩23一27万有效穗,成穗率70%上下,每穗100一110粒,粒中密,结实率90%左右,后期转色均匀,熟相好,千粒重27一28克,谷粒椭圆,较易脱粒。全生育期162天。经人工接种白叶枯病鉴定,对ks一1一21菌系为中抗级,对浙173、js49一6、ks一6一6三个菌系为抗级,耐条级叶枯病和细菌性基腐病,中感纹枯病,轻感稻瘟病,有稻曲病发生,耐肥抗倒性较强。太湖糯米粒圆厚乳白,外观和适口性好,经品偿鉴定,食味均好于84一84糯、83一25糯和紫金糯。出糙率82.2%,出精率75%,直链淀粉含量无,胶稠度120,糊化温度低。

栽培要点:1、适期早播,培育适龄壮秧。一般应在5月15一20日播种,6月20日前后移栽,秧龄30天左右,此外要求精整秧田,每亩播量40公斤左右,秧田要施足基肥,施好断奶肥和起身肥,亦做好秧田水浆管理和病虫防治,以培育成叶龄6.5张,.茎粗0.5厘米,单株带半个以上分蘖的壮秧。2、适当密植,促进早发。本田要小棵密植,栽足基本苗,秧苗返青后随即通过肥促水调,促进早发增蘖。亩栽12一14万基本苗,要求栽后15一20天即达穗苗23一27万,更高分蘖数控制在35一40万之间。3、科学运筹,合理用肥。要掌握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适当早施重施促蘖肥,中期看苗适量施好壮秆肥,后期适时补足长穗肥,大田总用肥量以12~14公斤纯氮为宜,前、中、后期的用肥比例约为7:1.5:1.5,后期长穗肥应以促花肥为主,促保兼顾,要求最迟至8月15日前结束施肥,切忌后期肥料施用过多过迟,以免贪青迟熟,影响灌浆结实。此外还要管好水浆,加强病虫防治。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