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 > 正文

大禹、李白与兖州金口坝

大禹公园地处兖州城东泗河西岸、青莲阁之南,紧邻金口坝,与铁路医院一路之隔,是为纪念大禹而建。主体建筑为三层,平面一层、仿古建筑两层,公园坐北朝南,大禹公园中间位置南段的石壁,雕刻画像为大禹治水场景,讲述着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在北端两侧的两处相对石雕,有金口秋波、兴隆塔影等兖州八景。公园矗立的大禹像(很多人误解这个大禹像是从中御桥北路与北外环路交叉口搬迁过来的,其实这个是新建的、比拆除的那个还早几天,由于这两件事比较接近才造成了误解),大禹手拿耒耜(lei si,耒耜是新石器时代起源的耕作农具,相当于现在的铁掀。传说由三皇之一神农氏发明,后由炎帝改进。据郭沫若考证,耒耜是大禹时期民间普遍使用的耕作工具,主要有青铜耒耜和石器耒耜两种。大禹使用的应该是青铜的),手指兖州的泗河方向,昭示着兖州风调雨顺。据说大禹治水时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而后大禹将天下重新划分为九个州,兖州为其中之一,大禹文化也成了兖州历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兖州金口坝始建于北魏年间(514年),距今一千五百余年,是一座集交通、灌溉、济运、防洪、蓄水、游览等功能为一体的古代水利枢纽工程,曾与都江堰齐名。因其坝身石与石之间均以金属(铁)扣接,故名金扣坝,又慢慢演变成了金口坝。它不仅是历史悠久的著名水利工程,更是兖州古城的历史见证。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和清乾隆三年(1738)、三十六年(1771)都曾重修,将坝身加长增高,扩为五洞泄水。

金口坝宏伟坚固,横跨泗河,宛如卧波长虹,自古即为游览胜地,"金口秋波"曾是兖州八景之一。

北魏又称元魏,是南北朝时期统一北方时间最长的政权,北魏即是大一统隋朝的前身政权,兖州有很多历史沿袭都与金口坝有关。

金口坝到了唐代更是盛极一时,时称“石门官道”,是南北通商的必经要道,诗人李白,就选择在金石门官道(金口坝以北—青莲阁)不远处定居。

李白在此结交权贵及文人雅士,留下了几十首不朽诗篇。“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这是千百年前李白眼中的金口坝美丽胜景,“门前长跪双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银鞍绣毂往复回,簸林蹶石鸣风雷”,这一切都让人无限神往。李白在此意气风发的西入长安,又落魄潦倒的赐金放还;李白在此最后一次离别了杜甫,写下了“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的惜别之情,可以说李白人生中的许多经历都与金口坝息息相关。

金口坝最近一次整修是1997年4月至7月,共用资金100余万元,采取"修旧如旧"的方法,对坝基进行整体修复。修复之后的金口坝,恢复了往日的秀丽风姿,成为反映兖州历史与文化的重要人文景观。随着下游兴隆大桥与九州大桥的陆续开通(原南大桥已成文物现已封闭,仅供行人通过),现在的金口坝虽然早已不是交通要道,但也是附近村民的必经之路。同时又是周末及节假日人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尤其是夏季随着泗河的水位上涨,不仅来这里钓鱼的人络绎不绝,而且来这里纳凉观光的人就更是摩肩接踵,夜晚的金口坝及泗河观光路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更是“三天不去金口坝,好酒好菜咽不下”,金口坝俨然成了兖州人特别是在东城区居住的人们的最爱!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