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德辉~宁静致远】后土圣母庙探访记
早闻石楼殿山山梁上有座后土圣母庙,当地人俗称殿山娘娘庙,属于国宝级古庙宇;
又闻后土圣母庙里有座元代戏台,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元代戏台中面积最小的古戏台。
戊戌之年,孟春时节。走近后土圣母庙,访古庙拜圣母,观戏台听传说,收获满满。
—— 题 记
后土圣母庙,位于石楼县城西40公里处前山乡张家河村西南殿山半山梁上,藏于深山,置于山巅,悠悠古寺,历史悠久。据《吕梁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记载:后土圣母庙,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石刻灯台记载元代至正七年重修,明清两代均有维修。庙院坐北向南,南北长47米,东西宽26米,占地面积237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是一处元、明古寺庙建筑群。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乐楼、正殿,东西配殿各3孔,社窑各3孔。正殿为砖券窑洞3孔,前有木结构插廊,单檐硬山顶。殿内现存明代泥塑五尊,正中后土圣母为真身骨骼。据《宋御碑》记载:“大中祥符三年(1010)七月二十三日,诏封后土皇地祗。其年,驾幸汾阴亲祀之。从友纯化,多人浴衣,削食裹施,临洞舍净封,以兴斯庙,塑后土圣母之像,宗立之。临良,因知是诸神之领袖。”据《搜神记》载:“后土皇地祗,三月十八日圣生。后土者乃天地初判黄土地,故谓土母”。据国家《文物》杂刊资料表明,后土圣母庙戏台是我国目前所存元代戏台中最小的实例,对于研究我国戏曲与演出场所的衍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吸引国内外很多学者专家到此考察调研。
1985年8月25日,后土圣母庙被石楼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4月10日,后土圣母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4月17日,殿山后土圣母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戊戌之年,孟春时节。相伴好友,慕名而走近后土圣母庙。此行,我们从石楼县城出发,驱车向义牒、前山方向前行,在沿途公路有标牌指向处左拐,然后跨沟、翻山、过梁,路越来越难行,山越来越荒凉,就在让人急不可耐时,透过车窗俯视前方,就发现半山腰有座隐约可见的庙宇,驱车快速上行,然后拐向另座山头,再下行一段路,就看到一颗大树,随之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庙宇,行走于殿山黄土山梁上,顿然让人嗅到一股人间香火味,令人欣喜欣慰。突然,随行向导用手一指高声叫道,你们看,那就娘娘庙,又叫圣母庙,亦称殿山寺,实际它应该叫后土圣母庙,因为庙内供奉的主神像就是后土圣母。
当时,我脑海里思索的字眼是,何谓“后土?”后土者,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帝也,其全称是“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与主宰天界之玉皇大帝相配,是主宰大地山川之尊神。后土,是一位女性神,与玉帝配套,正所谓“天公地母”。土地崇拜属于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对土地崇拜早于对天之崇拜,因为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之来源,所以说“大地是人类的母亲”。因而,古人得“亲地”“尊地”,敬奉地神,并加以“美报”,进行献祭。后土的来历有些含混,人名、官名、神名,不一而足,这都是自然神演化为人格神的必然,但这些后土均为男性,之所成为女性,是因为古代阴阳哲学认为天阳地阴,所以到隋朝以后逐渐变为女神,以皇帝配享。实际上,后土一词本义是上古母系社会大地母亲之神地母,后来逐步演化为后土,因为地母能生殖五谷,五谷由野生培植为人工生产,是由妇女创造的,在女性中心社会时代,即称地母为后土。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皆祀后土,到了北宋,宋徽宗亲封其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并规定礼仪规格同玉帝一样。道士们为“配套成龙”,也为装门面,遂把后土请来,列为“四御”之一,称她是掌握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天帝。
走近后土圣母庙,眼前呈现一座坐北向南,一进院落布局的庙宇,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乐楼、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厢房及排列不太对称的18孔窑洞。
山门比较简易,砖石结构,前有木构插廊,单檐硬山顶,辟木门两扇,两扇门上彩画门神各一,门头上悬挂匾额,上书“殿山寺”。
跨过山门,走进庙里,回望山门,左右为钟鼓楼,晨鼓暮钟在此演绎。接续前行,绕过戏台,踏上石台阶,我便走近正殿。正殿,也称无梁殿,前廊式单檐硬山屋顶,采用砖石券成窑洞,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殿内塑有明代3组共13尊塑像,明间主尊供奉后土圣母像。像高约1.2米,凤冠霞被,被白色三角云肩,穿红色展翅广袖凤袍,束胸巾,裙带垂下于两腿间结蝴蝶结,绿裙及地,足尖微露,右手捧巾执易板,左手戴戒指握右手于胸前,倚座于须弥座上。其身后塑屏风式椅背衬托,椅背格内高浮雕缠枝花卉。圣母两侧塑两女官胁侍,高约0.8米,女官头戴黑色乌纱帽,帽饰垂带,帽顶有金色花钿及鸟雀衔珠,额部有额黄,身着紧袖长衫,外罩较长的对襟比甲,内裙外露;东侧女官右手捧印,左手相扶,西侧女官左手捧宝罐,右手相扶。两次间豆生娘娘和子孙娘娘造型与后土圣母基本相似,不同之处是身旁两侧的胁侍女官,造型各不相同,手中捧物有镜、化妆盒、水果等,肩披宽大的云肩,腰间束裙。
细观慢赏,正殿神台有六根花柱,柱础为宝瓶形状,花柱上满塑花卉,点缀有凤凰、莲花童子、仙人等造型。其中明间神龛的两根花柱较为华丽:牡丹缠枝包裹的柱子上塑有金龙盘旋,寓意龙穿富贵。龛楣中间泥塑镂空匾额,明间匾额“后土圣母”,东次间匾额“豆生娘娘”,西次间匾额“保我子孙”龛楣之上,以一层红色栏杆区分,把下面神龛和上面悬塑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悬塑楼阁、歌台、舞榭一字排开,参差错落有序。楼阁前檐处,塑有各类人物造型,有端坐的娘娘、歌舞乐伎、天王力士、八仙、宫廷仆人等。整体造型优美,形象通真,姿态各异。龛内后墙壁,三个主像屏风式椅背周围,还塑有悬空的楼阁式长廊两层,在长廊中塑有许多穿着肚兜的小孩嬉戏的情景。
转身回望,正殿对面是倒座戏台。据史料记载,这戏台为元代所建,石砌台明,高1.5米,台明上由8根高10米,直径为0.85米的柏木圆柱支顶,内顶为“八卦串顶”,四面即为空间,斗拱形制为假昂偷心造,梁架结构为八卦封顶,单檐歇山顶。戏台面宽5.25米,进深5.15米,面积27平方米,据有关专家学者多次实地考证,台基旧砖接近宋砖尺码,上部木构为元代遗构,是迄今发现元代戏台中面积最小的一座,是一处元、明古寺庙建筑群。据说古戏台曾刻有一副楹联:“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凡事莫当前看戏不如听戏乐。”此联,告诫人们,做事一定要想好推路,人不可能风光一辈子;凡事莫出头,韬光养晦好做人。这座元代戏台可谓后土圣母庙里最具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的文物实例。
由戏台再向远处一望,还有一座松柏满山、极其挺拔周正的小山,人称封夫子山,听其名就让人有不凡之感。当然不凡的名称还有殿山,这里是后土娘娘庙所在的山名,两座山名都与王宫贵族有关。殿山还有更大的不凡之处是四周群山都彰显万山朝拜之韵味。石楼曾是商朝方国之一,这不由的让人联想到后土娘娘庙这方水土过去的繁盛。据说,有人在义牒发现一块残碑,上书:大中祥符三年七月二十三日,诏封后土皇地祗,其年驾幸汾阴亲祀之。众友纯化,多人浴衣,削食裹施,临洞舍净封,以兴斯庙,塑后土圣母之像,宗立之:故曰:临良,因知是诸神之领袖,乃……此事在史书上亦记载部分。将此碑与后土娘娘庙及其所处位置一连贯,就会赋予人一种更为神秘诱人之感。
石楼因县境有石楼山而得名,与永和、交口和柳林等县相邻,而向西则是大黄河,与陕西清涧相望。后土圣母庙和元代戏台在此重现了原有的古朴风貌,已成为石楼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和吕梁山区黄河岸边靓丽的旅游景点。探访后土圣母庙,在此聆听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穿越时空,回望古庙之前世今生,令人遐思飞扬,触目感怀。
传说,很久以前,在黄河西岸清涧县的牛母垣村,村里有一位相貌出众,聪明过人的姑娘,因不长头发,人称“秃姑娘”,导致年近30仍未出嫁。早在姑娘18岁时,哥哥就成家立业,姑嫂朝夕相处,亲密无间,情同姐妹。一日,爹娘外出,哥哥下地,家里只剩姑嫂二人。秃姑娘突然来向嫂子借梳子和镜子,嫂子深感意外,心想你没头发,何故来借?碍于面情,也没多问。当姑娘回到屋里,受出于好奇之心驱使,嫂子就偷偷跑到姑娘窗前,随手沾了点唾液,轻轻地捅破点窗户纸,往里瞧了瞧,顿时目瞪口呆。嫂子瞧见姑娘侧坐炕边,慢慢拿下头套,露出了头发,长长的乌丝从披肩而下,姑娘正襟端坐,对镜而梳。嫂子秘不作声,蹑手蹑脚地离开,回到自己屋里,百思不得其解。
晚上,爹娘回家,嫂子就一五一十地把秃姑娘梳头一事告诉了母亲。母亲以为自己生了个妖女,唯恐祸事即将临头,转身又告诉了丈夫,合计早作打算。谁知,丈夫闻听,情不自禁地道:“咱闺女是仙女下凡,不然怎会这样。”丈夫随即吩咐家人守口如瓶,不得外泄机密,静观动静,如有异常见机行事。此后,秃姑娘变得越发俊俏,尽管那天梳头时,也听见窗外悉悉之声,感觉是嫂子在偷窥,并没在意,假装不知,依然如故。
一日,秃姑娘想吃小米捞饭,母亲做好饭后,秃姑娘只吃了一口,剩下的小米捞饭全喷到了地上,只见喷出的饭粒,顿时全变成了黄灿灿的金豆子,一家人手忙脚乱地只顾捡金豆子,姑娘乘机夺门而出,直奔黄河边而去。
原来,姑娘受天帝之点化,得知黄河以东有块宝地,今日用所吐遗珠报答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就只身前往河东去了。聪明机灵的嫂子,看见姑娘跑出门,也顾不得捡金豆子,紧随姑娘而去。等到嫂子上气不接下气地追到黄河岸边时,就看见姑娘如履平地般踏着波浪过了河东。嫂子只好隔河高喊:“妹妹,慢点走,带上嫂子啊!”听到喊声,姑娘回想与嫂子相处亲如姐妹,不忍心将丢嫂子下,随手掏出手帕抛向河中,高喊着让嫂子闭上眼睛,踏着手帕渡过来。等嫂子到了姑娘身边,河对面又传来喊声,姑嫂回头一看,远远地看见爹爹带着小白狗也追到了河岸。姑娘隔河高喊道:“爹爹,你不能过来,赶快回家吧!”小白狗识水性,扑入河中,独自游了过来。爹爹瞅着滚滚咆哮的黄河,束手无策,最后闷闷不乐地转身回家了。走到河湾时,爹爹跑累了,就席地而息,结果一坐就坐化成神,被上界封为“河神爷”。据说,如今那河湾处还有一座河神老爷庙。
话说,姑娘带着嫂子和小白狗,沿河岸前行,爬上一座山头,边休息边赏景,秃姑娘随手把鞋里的土往地上一倒,就变成了一座小山,后人称之为“仙女圪瘩”。原本还想坐化立庙,回首遥望,依稀还能看见自家院子时,就打消了主意,接续奔跑前行。不知不觉间,她们就走到殿山卯上,居高临下,环顾四周,山清水秀,风水极佳,因不愿远离家乡。于是,就背向陕西面向家乡,坐化成仙。秃姑娘被上帝封为九天圣母娘娘,俗称送子娘娘;嫂子被上帝封为厚土娘娘,俗称送药娘娘;小白狗也被上帝封为驱邪除恶的“神犬”。
再说,女儿走后,母亲捡好姑娘喷洒在地上的金豆子,发现姑娘留下的秃壳也变成了一只金盆。幡然醒悟道:俺的女儿决非凡人。
后来,人们在此地修建了一座庙,打塑了“真身”神像。据说,有一年维修庙宇,重新打塑金身时,塑像师傅白天塑好神像,晚上泥胎就全部滑落了,接连打塑好几次,每次都全部滑落。这时,有人发现地上掉了块骨节,随即赶紧拾起补塑,很快就塑好神像。如今,殿山娘娘庙的神台上仍塑有一只白狗神像。从此,方圆88个村庄的老百姓,每逢庙会之日就登山入庙烧香敬拜,许愿求子者“无不如愿”,祈愿消灾者“无不灵验”。千百年来,香客不绝,香火缭绕。
一座殿山,一处古庙,一位圣母,在石楼美丽邂逅,演绎了一段悠悠厚重的人文历史,流传了一个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殿山,因此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戴上了一个诱人的光环,从此名扬吕梁,蜚声三晋。
初识后土圣母庙,惊叹于它置身山巅、巍峨壮观的古朴气息;走近后土圣母庙,折服于它延续文脉、蕴涵深厚的文化气息;走出后土圣母庙,感叹于它历久弥坚、沧桑厚重的历史气息。伫立殿山前,遥想当年古庙香客不绝、香火缭绕的热闹情景,古庙宇、古神像、古戏台、古石碑、古树,淋漓尽致地铺陈眼前,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后土圣母庙的历史过往和风云轶事,不禁令我触目感怀,也许人生追梦之路自古即今都是如此。
【本文参阅资料】《石楼县志》《石楼县志》(清·雍正)、《吕梁市乡镇志》(石楼卷)、《石楼民间故事集》以及散见于网络中有关后土圣母庙、娘娘庙的一些图文资料等。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之“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320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