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出现的常识性错误
与优美的自然风景相比,人文历史文化旅游风景更具有独特性和排它性。或者可以这么说,自然风景养眼,人文风景养心。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人文风景旅游点上,最令人难以接受的就是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冬,被誉为“岭南第一人”的宰相张九龄,奉命开凿大庾岭路。由此,梅关古驿道便成为南岭中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举凡商旅往来、军队调动、人口迁移、使节访问等,大都经过这条驿道。
梅关古驿道横跨广东南雄和江西大余两地,号称“岭南第一关”,曾留下了宋之问、张九龄、苏东坡、朱熹、文天祥、王阳明、汤显祖等历史文化名人的足迹。可以说,这条古道是大庾岭的文脉,是独一无二的文化风景线。
令人遗憾的是,这条充满人文气息的古驿道,在广东南雄段,居然有三处本不应该出现的很low的错误。
第一处是古道入口处的来雁亭(见上图)。亭子本身看不出有问题,但题刻在亭柱两侧的对联,却犯了大忌。按照贴对联的规矩,当人们面向对联时,右侧为上联,左侧为下联。那么,如何区分上下联呢?简单地说,这是看联句最后一个字的发音。尾字为仄声字的是上联,尾字为平声字的是下联。接下来,我们看看来雁亭亭柱上的对联是什么情况。其右侧联句尾字是“文”字,发平声;左侧联句尾字是“案”字,发仄声。由此可以看出,来雁亭亭柱对联,把上联题在左侧,下联题在右侧,顺序刚好搞反了。虽然在家家户户贴春联时,经常会看到把上下联贴反的现象,但春联嘛,主要是图个喜庆,过完年就可以撕掉,将错就错,倒也无伤大雅。但风景点内的亭联,那是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犯如此低级错误,非常不应该。
第二处位于张九龄雕像的山坡下方,一块文字介绍牌上(见上图)。这块牌子左侧记录了苏东坡走过梅关古道时留下的两首诗,即《赠岭上老人》和《赠岭上梅》,右侧是一段文字说明。诗的问题下文再谈,先看右侧那段文字。第一句话就令人哭笑不得。“宋1104年至1101年,苏东坡被贬海南……”看出问题没有?1104年至1101年,时光倒流了吗?1101年7月,苏东坡就去世了,何来1104年?莫非苏东坡死而复生了?“被贬海南”也不准确,应该是先贬惠州,再贬海南。能把不到20个字的句子,写成这个样子,也不知当地文化部门请的是哪位高人执笔,又是如何审核过关的,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第三处也是一块文字介绍牌,地点位于“东坡树”旁(见上图)。牌上文字再一次介绍了苏东坡路过梅关古道时写的《赠岭上老人》和《赠岭上梅》,所不同的是,对这两首诗写作的时间进行了考证。谁知不考证还好,一考证反而露出了破绽。比如“1094年6月,被贬至惠阳(准确表述应该是惠州,笔者注),来到南蛮荒芜之地的广东,心情郁闷,途经梅关时写下了这首《赠岭上老人》: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这段话乍一看,似乎没什么问题。再仔细琢磨,你会发现作者对苏东坡这个人乃至这首诗产生了误解。首先,苏东坡向来豁达,况且又不是人生第一次被贬,即便是有“郁闷”之情,但经过长时间长途跋涉,到过大庾岭时,心中的“郁闷”早就烟消云散。其次,苏东坡题诗之前,与老翁还有一段对话,对话内容已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此时的苏东坡是北归,而不是南迁。“曾见南迁几个回”,符合苏东坡给一点阳光就灿烂的性格,体现了苏东坡一惯的达观与幽默。
在同一块牌上,我们接着往下看。 “1101年春北归至到梅关时(‘北归至到’,读起来好别扭。笔者评注),心情愉悦,于是写下了这首《赠岭上梅》: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苏东坡第一次过大庾岭(南迁)是1094年的9月,时值秋季,梅花未开。第二次过大庾岭(北归)是1101年正月,正是梅开季节。诗中第一句“梅花开尽杂花开”,点明了写作时间,肯定不是冬季,说明苏东坡写这首诗,不是过大庾岭北归的日子。第二句“过尽行人君不来”,句中“君”应指梅花。这两句的意思是,苏东坡不仅错过了花开,还错过了花谢。“不趁青梅尝煮酒”,甚至还错过了青梅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黄梅”是一种水果,俗称杏子,成熟于夏季。于是,读者明白了,苏东坡原来所有的错过,都是为了收获那细雨中果实累累的黄梅。
这首《赠岭上梅》表面上是写梅花,实际上是苏东坡写自己的心情和人生感悟,似乎与“南迁”或“北归”都能扯上关系。梅关古道文字牌上讲该诗是苏东坡北归时写的,姑妄信之,不作评论。但那首《赠岭上老人》,则是苏东坡北归时所作无疑。如此不严谨的治学态度,实在是贻笑大方。
最后再补充一点,两个文字介绍牌,都引用了苏东坡同样两首诗,其中《赠岭上梅》却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版本。一说“梅花开尽白花开”,一说“梅花开尽杂花开”,一字之差,也反应了作者做事的马虎。实际上,无论是“白花开”,还是“杂花开”,都不如写作“百花开”。这不是笔者的杜撰,也是后来流传的另一个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