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每一棵都是国宝级存在!
图丨崂山风景区特约摄影师 王华
崂山地处亚热带之终,北温带之始,又濒临黄海,故气候温和湿润,易于南北方植物在此生长或驯化繁殖。由于地形复杂,植物种类繁多,形成森林、灌丛、草丛等多种植被类型,素有“天然植物园”美誉。崂山丰富的野生花卉植物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各异的生态景观,春季繁花似锦、鸟语花香;夏季花果掩映、浓荫蔽日;秋季果实各异、彩叶纷呈;冬季松涛阵阵、空气宜人。崂山不仅自然景观优美,这里的古树名木更被称为活的文物,记载了崂山的历史和文化变迁。
图丨摄影 王元德
古树名木
崂山风景区古树名木主要分布在太清宫、上清宫、太平宫、华楼宫、明霞洞、华严寺、蔚竹庵等庙宇周围。生长在太清宫三皇殿的汉柏凌霄、耐冬绛雪、三官殿的千年银杏、仰口白云洞的白玉兰等许多珍奇古树都是珍稀的植物资源。这些古树名木是崂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组成部分,还是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见证,也是研究地区气候、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依据。
图丨太清宫三皇殿汉柏凌霄 树龄2100余年
图丨太清明霞洞紫薇 树龄600余年 (拍摄 朱博文)
图丨华严寺流苏 树龄100余年
太清宫两株树龄在2100余年的圆柏,是西汉建元年张廉夫在初创太清宫时亲手所植。三官殿二进院两株千年银杏,是宋代太清宫修建时栽植。位于上清宫、华楼宫等地的银杏树均属初建宫院时所植。还有的庙宇建置时间较晚,但因早期就有道人在此修炼并栽植一些树木,所以树龄远远高于建庙的时间,如崂山白云洞、明道观的银杏属于此类。在不少庙宇中,某些古树与该庙宇历史上出现的著名宗教人物有关,后人出于对这些名人的崇敬和仰慕,对他们亲手栽植的树木倍加爱护,这类古树名木未受人为伤害,寿命得以延长。
图丨太清宫三官殿前银杏树 树龄1000余年
无论道士还是僧人,都有云游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地树木花卉的交流,对珍贵、稀有树种的传播和奇异花卉的引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崂山太清宫和明霞洞树龄700~800年的小叶黄杨、上清宫树龄200余年的桂花等多属此类。崂山的古树有一部分非人工栽植,属于自然野生植物,起初并不被人注意,长到一定规模后才引起人们的重视。传统观念认为较大的野生树木会受当地风水影响,任意砍伐会破坏风水,使这类野生植物得以长寿长存。其原生性形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对集中的原生植物群,一类是零散分布的单株或单独的小树群。在青岛近海诸岛上,自然分布着原生性古山茶群。山茶原生地为亚热带,因携带山茶种子的鸟常在青岛周边无人居住或人烟稀少的海岛上进食、排便、栖息,加之对山茶生存有利的海岛自然条件,所以山茶得以存活与生长。崂山地区的古树名木大部分系本土树种,珍贵、稀有,被列为国家级珍贵保护树种,其中古树较少,名木居多,均为外地或国外引入。
图丨太清宫三皇殿白耐冬 树龄400余年
崂山的古树名木除少数原生性形成以外,几乎都与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息息相关,因此具备了特定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与其他遗产类物种相近而又不相同的文化积淀。崂山道教庙宇中,大部分院内都有山茶,这也是隆冬季节青岛地区唯一能在野外露地开花的常绿树种,又称耐冬。据传明朝以前,青岛市区和崂山山中没有山茶,它们都是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从海岛上移栽后慢慢繁衍而成的,现已成为崂山各庙宇冬季观花的主要树种。太清宫的古山茶因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香玉》篇中的红衣花仙而有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绛雪,随着《聊斋志异》被列入世界文学宝库,红衣花仙——绛雪的名字已走向世界。
图丨太清宫耐冬
崂山的许多山峰上都有高龄野生古树 , 因地处高山难以攀登 , 只能远望而不能近观 , 山里流传着许多关于它们的美丽故事。崂山棋盘石附近有一座海拔 981 米的山峰,山高势险,当地人称“天茶顶”。山峰东侧悬崖石缝中生有一株数百年树龄的山茶。遥看此树,葳蕤如初,似得天助,人们称它为“天茶”,也有人称其为“神茶”。崂山的部分古树名木在生长过程中,有的得益于特殊地理条件,形成独特的形状,极具观赏价值,有的则与周围环境相互配合,形成了奇妙的自然奇观。如太清宫的“逢仙桥”旁,有一株榆科植物——糙叶树,树高约 19米,树冠极大,主干虬曲,结节突出,形状极似龙头,故又被称为“龙头榆”,此树是五代时期崂山著名道士李哲玄在建造太清宫“三皇殿”时亲手栽植,树龄已有1100 余年的历史。
图丨太清宫龙头榆
来源: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