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古村落|浆水川:寨上
大寨山阳坡寨上村
文:李振旭 资料提供:王方珊 张燕
寨上村坐落于海拔1311米的大寨山南坡,南邻浆水川北支源流,距离邢台市区约64公里,属信都区管辖。村庄占地面积180亩,村域面积10平方公里,植被茂密,种植板栗、苹果、柿子、核桃等果树和玉米、花生、大豆等传统农作物,有人口556人,常住人口530人。
唐末乾符13年(公元886年),梁姓从浆水迁来定居,占产立庄,因庄内寺前有一水井,命名井子峪。1961年与寨沟分家另立大队时,根据村北有大寨山,村址又居高坡之上,以地形命名为寨上。村中一条南北向乡间公路将村落一分为二,传统建筑民居群位于公路西侧。
民居风貌
寨上村里保存着很多传统的红石民居,依山就势,高低错落,与峻秀的大寨山和谐相融。传统民居群为古堡式建筑,布局为一街、三巷、四院,建筑较为集中,至今其形制未变,是具有太行深山区特色的传统民居。民居建筑材料以粉砂岩为主,石砌规制工整坚固,垒石古朴大方,美观实用。屋顶石板较厚,皆因木錾开石为之,工艺古老。在这些古民居院落中,大多设有用于储物或其他用途的地窖。
传统民俗
寨上村梆子腔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种,村中先前有两班梆子腔演出团体,活跃于周边地区。梆子腔是当地民间娱乐、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逢年过节更是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村中秧歌队参与人员众多,活动形式多样,在浆水一带久负盛名,在乡镇汇演中多受赞誉。
烟花爆竹的制作和燃放,是村中的传统工艺项目之一,过去村中家家户户都能制作烟花爆竹。每年正月十五,浆水一带的百姓,齐聚村中观看烟花。
神秘传说
寨上村有一个山神的传说,传说的大意是很久以前大寨山的山神经常出没在山上山下,保护着山上的一草一木。一次,盗树贼拿着斧子、锯等工具,要锯倒山上最大的一棵树,抡起斧子一砍,斧头折掉了,又换成锯,没拉几下,锯条断了,没法只好乖乖下了山,人们说是山神惩罚他。又一次,几个偷木贼来到山上砍树,有一个老头(山神)劝说,不让砍树,但他们不听老人劝说,砍了九棵树,由于天已经黑了,没有办法运走,第二天他们来到山上,东寻西找也看不见砍倒的树。人们说是山神把木材藏起来了,后来偷树的现象大大减少。
1942年的一天,抗日政府紧急通知,日本鬼子要进村扫荡了,村里的男女老少马上往山上跑,当人们走到离村2里地时,鬼子已进了村。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大晴天里突然起了雾,瞬时间大雾布满了通往大山的道路,对面看不见人,鬼子无法搜山,只好退了回去。事后,人们说“老天爷真有眼,山神帮了大忙”。为纪念山神,人们在山下修建了一座“山神土地庙”并虔诚地供奉山神。
这一朴素的传说反映了当地百姓对高山和古树的敬畏,意在教育百姓保护山石树木和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红色历史
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迁移到浆水镇一带办学。当时,抗大三大队一连驻在寨上村,还在村里设立了军需仓库和锄奸密室。村民热情欢迎抗大学员和领导入驻,积极投身抗战。
1940年末,抗大学员来到时,正在流行严重的疟疾、天花等传染病。由于当时药品短缺,流行病蔓延严重影响到训练和反扫荡时的安全转移,因此抗大总校领导对各种传染病的预防、治疗极为重视,强调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卫生工作。抗大卫生处卫生所医生董举书、董举田深入到各家各户,对流行疾病进行普查,建立病例档案,针对具体病症进行治疗,并号召群众上山采药,熬大锅汤药进行预防。村民张兴起得了疟疾病,二位医生多次登门查看病情,进行治疗。村民张兴起一家感动万分,说道“他们给老百姓治病,一口水都不喝,这是我们的亲人啊!” 村民郑文祥得了痢疾病,腹泻、肚子疼,深夜12点把抗大医生叫到家中诊治,打针、输液,经过几天的治疗,郑文祥痊愈,恢复了健康。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1943年,日寇曾多次对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1942年麦口,抗日政府通知鬼子要来扫荡,扫荡的时间可能要比过去几次长,让群众往远处深山上跑。于是,浆水、安庄、寨上、河东、折户、内阳等村的群众都逃至大寨山上,人数达到几千人。群众在山上住了三四天,因粮食少生活非常困难,加之几天来鬼子没有动静,人们产生了轻敌麻痹思想。后来,由于特务告密,鬼子从大寨山东面的小道摸上山,面对手无寸铁的群众,日本鬼子残忍地进行屠杀,那天共有400同胞遇难,伤残不计其数,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大寨山惨案”。
豺狼吓不到英雄的太行山群众!寨上等村村民掩埋好亲人的尸体,擦干眼泪,拿起刀枪,加入抗日队伍,在党的领导下,为民族解放而战斗。
不忘历史是为了珍视和平,知道从哪里出发才能明白前进方向。近年来,寨上村对村中古树、古井以及历史遗迹进行保护,对村中的古民居、古建筑进行维护并对村中街巷道路进行整修,组织编写了《寨上村志》,全面总结古村丰富的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以激励村民牢记历史,热爱家乡,和睦相处,教化后人。